{{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艺术与哲学,在世人眼中两个显得如此遥远的领域,却有着对于现代世界的共同责任:在反思与批判中解放自身。今天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哲学家与艺术家的目光面对面地交织在了一起,挥洒着各自擅长的工具:逻辑与想象;在相互对话中,共同诊断我们的世界,反思我们的生活。

 

“回环Detour ——艺术与哲学的对话” 2018年上海双年展开幕论坛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主办。在2018年11月,为期两天共四场的开幕论坛开启了艺术与哲学的新对话。2019年1月,“回环”的第二篇章:思想工作坊拉开序幕,艺术家和哲学家从观看之道和展示之道两个维度进行了对话,并结合本次双年展对当代艺术观看方式的演化,艺术领域的思想、话语和知识生产等进行了探讨这个周末,第二阶段的学院思想工作坊将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逻辑与想象的对话将继续展开,让我们一同探索艺术的创作之道和评论之道。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回环Detour”第二篇章——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学院思想工作坊


时间: 3月2日(周六)10:00-17:00

          3月3日(周日)10:00-17:00

地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西主楼2301)

语言:中文

如何报名:活动免费,无需报名,请提前10分钟入场。欢迎空降。


第12届上海双年展以如此富有创意的“禹步”(proregress)方式,在引导艺术家展览的同时,震撼着哲学家们的思绪。“禹步”(proregress),一个意味深长的生造概念:在进步(progress)中蕴含着倒退(regress);在回归(regress)中又寄托着前进(progress)的希望。看似矛盾,却道尽了现代社会的曲折。我们将此次国际论坛与后续的系列思想工作坊命名为“回环(Detour)”,意在与“禹步”形成呼应。生命的迂回由时间的禹步铸就,历史的回环亦是曲折的循回往复。精美复杂如时间的贝壳,布满不可复制的回环。艺术和哲学,是这回环的密码。

 

第二篇章的思想工作坊从观看之道、展示之道、创作之道、评论之道四个文化领域重要的维度来回应艺术的实践与哲学的思考。艺术家和哲学家们从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出发,照亮这四个重要的维度,期以在想象与逻辑的冲撞中撩开生活的面纱,重新建立与世界的关联。


研讨会详情

 

1.创作之道

时间:3月2日 10:00-17:00

与会者高洁,谷文达,姜丹丹,吕新雨,马佳伟,宋佳益,魏明德,徐喆,张离,张汝伦,赵穗康

主持:施瀚涛


借着中文特有的丰富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互相渗透的维度对“创作之道”的主题展开讨论。首先“道”代表着艺术及其创作中所蕴含的精神性的话题,包括艺术与神性、生命乃至处世价值的关系;这是一种向内的、向上的面向。同时“道”也代表着思想,是艺术家对于外部世界的观察、思考甚至参与,这更多是向外的和以理性为基础的面向。同时,“创作之道”亦可理解为“创作之术”,这是艺术实践里的器用和方法,当然实践本身又逃不开精神和思想的指引和约束。

 

艺术创作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我们赋予艺术家自由表达的特权,而且我们还对他们表达中所包含的精神和思想抱有期待。更进一步的是,在当代艺术打破了所有媒材和表达的框架之后,今天的艺术实践又如此彻底地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力量。在这场研讨中,一群活跃的思想者和艺术实践者将坐到一起,以作品、艺术家和创作实践为基础,去考察新旧各种艺术创作的现象及其可能的含义。特别是在本届上海双年展所展现的最新创作成果里,去探寻一个古老而永远不老的话题,艺术何为?

  

2.评论之道

时间:3月3日 10:00-17:00

与会者:巢佳幸,常培杰,陈佳,寒碧,姜宇辉,沈语冰,孙斌,孙向晨,王德峰,王维嘉,袁新,郑闻

主持:林晖


艺术史家文杜利(Venturi)曾断言:一切艺术史都是批评史,因为艺术史中对作品的描述、解释与评价无不涉及艺术批评,或者不妨说就是批评的任务。批评家作为现代艺术潮流的孵化者、报导者、制造者,早已被公认为当代艺术动力机制中的关键。但艺术批评家的角色经常是悖谬的,当艺术品还很新鲜和怪异时,他就率先,常常是最鲜活地做出反应,并且初步向我们解释它的意义。然而,他的反应经常又是不全面的,因为这样的艺术品还没有被广泛地体验过;当批评家将艺术品当作一个当下产品来遭遇时,它还缺乏历史的负载。事实上,批评家的部分工作就是要在历史的法庭上赢得胜诉。这就是为什么,正如波德莱尔所说,批评家经常是一个对艺术品“充满激情和党派性的观察家,而不是对其价值做出无利害的判断的裁判员”的原因。

 

然而,批评在当代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双年展、艺术博览会体制,策展人和画廊老板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批评家的位置。在大众媒体、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展览的新闻和传播效应,资本的运作,业已有效地侵蚀了传统上属于艺术批评的地盘。艺术批评似乎失去了用武之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主办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评论之道工作坊”,以期对艺术批评的历史和理论,艺术批评面临的危机,以及在当代艺术状况中如何从事艺术批评或评论,做出新的和富有哲学高度的回应。



嘉宾简介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高洁

高洁,1979年出生于鼓浪屿,大学毕业后赴法国12年留学并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现工作、生活于上海。高洁的艺术创作深入并跨越许多不同的学科,始终保持了对知识结构的挑战。其代表作品有:《伪艺术史》音频作品;《艺术参数》鉴赏艺术作品的网络程序;《Art4A.I. 1.0》手机游戏:创作给人工智能欣赏的艺术;《Art4A.I. 2.0》人工智能:可以欣赏艺术作品的人工智能等。主要个展包括《 Art4A.I. 》,Bannister Gallery,罗德岛大学,美国,(2017)。《世界 》 , 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4)。《把你种在自己的花园里 》, A2Z art 艺廊, 巴黎, 法国,(2013)。《你在我脑中》,A2Z art 艺廊, 巴黎, 法国,(2012)。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谷文达

谷文达,独立艺术家,生活与工作在纽约和上海。1955年出生上海,1976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76年就职上海木雕壹厂。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获山水画硕士学位。1981-1987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1987移居美国纽约。1990-1991年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美术学院。1997年任客座教授于纽约库柏联合大学。


姜丹丹

姜丹丹,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哲学专业硕士导师,比较文学与文化理论方向博士导师。姜丹丹始终试图在其艺术与哲学的创造中容纳一种跨领域、跨学科的进路,探索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尤其注重探索中国传统自然美学精神的再创造以及在跨文化视野中新生的可能性。

姜丹丹近年来专攻哲学思想与文艺理论的跨文化对话研究,亦从事艺术创作。近年来有录像作品《静安寺》曾参加莫干山的V Art画廊“流水线计划”国际群展(2015年5-7月);曾在巴黎著名的女性画廊(La gallerie des femmes)举办个展(2017年10月);参加上海美协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海上70”艺术群展(2016年12-2017年2月)。2018年8月参加“坐标重置——当代艺术展”(上海千非艺术中心)、9-10月参加上海抽象画会群展(上海大学美术馆、宁波美术馆)。2018年11月-12月在比利时新鲁汶大学举办“居于美景”画展及风景美学系列学术研讨班。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吕新雨

吕新雨,1993年获复旦大学文艺美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等。2017年2月起,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纪录运动、影视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三农问题等。著有《学术、传媒与公共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18);《纪录中国—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北京三联书店,2003);《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马佳伟

马佳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曾举办个展:“有窗户的单子”(2018,北京);“远方”(2017,北京);“在场”(2008,北京)等。主要参展:“视·界:2018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研究展”炎黄艺术馆;“自在花开:中韩女艺术家作品展”首尔历史博物馆;“远望地平线”法国尼斯亚洲美术馆;“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风向” 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大千世界:中国当代艺术近作展”芝加哥文化中心;“第五届拉丁美洲双年展”巴西库里蒂巴; “中国:建构与解构”圣保罗国家美术馆,等。获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论文发表于《油画艺术》、《美术向导》、《艺术设计研究》等,论文由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全文转载。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宋佳益

宋佳益,艺术家。1982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法国国家高等造型艺术表现文凭(DNSAP)。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宋佳益的创作以“复合性图像系统”为思考与工作的架构,试图超越历史图像的局限而对人的存在以及人最本质的精神状态予以关注,同时包含了对生命本身不可知的探索、对永恒时间之流动性的诘问。他曾于2006年获得路易·威登艺术基金会“青年艺术家”大奖。主要个人展览包括:“La Pieta”(2018,北京)、“被否定的脸”(2016,巴黎)、“图像的困境”(2011,巴黎)、“动物肖像”(2008,巴黎)等。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魏明德

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利徐社主任。耶鲁大学政治学硕士,巴黎政治学院博士,巴黎耶稣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宗教人类学和跨文化诠释学。主要著述:《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从羊圈小村到地球村——凉山彝族的生活与传说》、《对话如游戏》、《古罗马宗教读本》、《Shanghai Sacred》等。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徐喆

徐喆,1976年出生于上海, 2006毕业于法国埃克斯昂普罗旺斯高等艺术学院,获DNSEP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艺术家团体“组织”成员。荣获亚洲文化协会2016年视觉艺术奖助金。

参与的重要展览包括:2018 “禹步-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沉静与诱导之间个展”,天线空间(上海,2014);“直觉不问出处”,上午艺术空间(上海,2014);"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等。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张离

张离,1970年生于吉林,当代艺术策展人,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94年担任中国当代艺术研究者和策展人戴汉志(Hans van Dijk)的助手,参与建立“新阿姆斯特丹艺术咨询”。1996年同戴汉志共同创办Cifa Gallery。1997年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画廊。2002年参与“北京东京艺术工程”(东京画廊)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建立和组织工作。2004年任上海沪申画廊策展人。2006年参与创办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09年创办01100001画廊。2014年任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2015年任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总监。2018年任上海昊美术馆副馆长。


张汝伦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曾任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德国特利尔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主编。著有学术著作十余种。


赵穗康

赵穗康,纽约州立大学FIT美术系教授(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雕塑部主任和教师评审委员会主任。艺术家,跨界艺术理念的积极推动者。主要研究和创作领域包括现代美术史、视觉艺术理论、跨界艺术理论、公共建筑及雕塑装置、油画、版画、戏剧、舞蹈、文学等。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施瀚涛

施瀚涛,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政策研究硕士。曾在上海多家艺文机构从事展览和公共活动的规划与执行,并在艺术批评及体制研究领域展开写作和研究。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巢佳幸

巢佳幸,策展人,写作者。2009 年于上海朱屺瞻美术馆策划展览,并参与多伦新锐艺术家计划调研工作,开启策展实践。 2010年于非营利机构上午艺术空间 AM SPACE 策划新址开幕展,上海东大名创库DDM 策划群展“强迫症”。2011年-2015 年,受聘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界艺术中心V ART CENTER, 担任策展人及执行总监,此间策划和组织超过 50 场展览及项目,成为这五年间上海艺术发生的重要现场。2016年展览项目包括“歌德开放空间Goethe Open Space 2016年系列‘行动的机构Moving Institutions’”,“单性知识Community of Celibate”,“Take Me Out”,“未来祭奠中祭”等。2017年加入上海星美术馆 START MUSEUM为高级策展人,近日策划研究系列“没有信息是中立的Being Information”。巢佳幸也长期为《艺术论坛》、《燃点杂志》等杂志供稿。主要研究方向为参与性艺术创作、跨领域实验、哲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交叉探讨。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常培杰

常培杰,1984年生,山东东明县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曾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德语系访问交流1年,近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美术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致力于现代西方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和美学研究。


陈佳

陈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美学教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哲学、审美教育及中西美学比较。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寒碧

寒碧,巽汇艺术总策划。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姜宇辉

姜宇辉,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法国哲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与艺术哲学。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与《画与真: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译著有《千高原》与《普鲁斯特与符号》。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沈语冰

沈语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现当代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教学与研究。著有《20世纪艺术批评》、《图像与意义》,独立或合作译有《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等15部,其中《20世纪艺术批评》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图像与意义》分别获得AAC第八、十二届“艺术中国”年度艺术类出版物提名奖。因“长期致力于系统翻译介绍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为中国艺术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丰富了中文世界的学术视野”,获第二届当代艺术思想论坛艺术理论奖。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孙斌

孙斌,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哲学、当代西方哲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守护夜空的星座:美学问题史中的T·W·阿多诺》、《审美与救赎: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译有《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十卷:作为经验的艺术》等,并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孙向晨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兼院长;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人文学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近代哲学、政治哲学、犹太-基督教哲学、比较哲学、现象学、法国哲学等。主要成果:《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2006年)、《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2008年)、《上帝是否存在》(译著,2003)、《精神分析与宗教》(译著,2006);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道风》、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海内外杂志发表论文九十余篇。主要学术兼职:《通识教育评论》(联合主编),复旦通识丛书主编、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法国哲学学会副会长。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王德峰

王德峰,1956年10月生于江苏泰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教授、美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艺术哲学。代表性成果有《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艺术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维嘉

王维嘉,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美学教研室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康德哲学和美学。在《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Forum、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Dialogue: Canadian Philosophical Review等海内外杂志发表论文数篇。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袁新

袁新,哲学博士,文艺学美学博士后,加拿大布洛克大学访问学者,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与艺术哲学、伦理学和文化理论等。出版的主要著译著有:《美国的精神文化:爵士乐、橄榄球和电影的发明》(商务印书馆)、《理性与洞识---东方和西方求索道德智慧的视角》(复旦大学出版社);发表的主要论文译文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思想再探索》、《作为人之理想存在的美学:席勒美学再探索》、《健忘的政治学》、《真理、德性和客观性》、《甜蜜的暴力:悲剧的理念》、《仅仅因为你靠近我---爱情和〈重庆森林〉、〈花样年华〉》等数十篇。


郑闻

郑闻,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Banana Art Space创始人及艺术总监。兼任《画刊》学术顾问、艺术澳门ArtMo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年展评委、CIFF(中国独立影像展)策展人与选片人、新星星艺术奖评委等。主要专业方向为展览策划、学术研究、馆藏建设、美术馆管理。迄今,其策划的重要展览达到40 个,如《肖恩?斯库利:抵抗与坚持绘画1967-2015 》伦敦︱纽约;《大地上的描绘者:大卫·丹尼尔斯对话吴冠中》;《立体主义先驱乔治?布拉克展》等。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K11艺术中心、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广州美术学院、南京大学、日本关西大学、苏州市美术馆等多个院校和机构举办学术讲座30余场。于国内外重要媒体与刊物,如《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加拿大《寰球华报》等,发表研究和评论文章40 多篇,30 余万字。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林晖

林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近现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主要著述包括《理性、兴趣与实践》、《德国古典哲学》(合著)、《事实与价值》(编著)、《理性的建构》(译著)等。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

上双 | “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思想工作坊 3/2-3(周末),回环,Detour,美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理论,法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上海双年展,工作坊


第12届上海双年展:禹步

展期:2018年11月11日至2019年3月10日

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2、3楼、烟囱

城市项目地点: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补时、思南公馆、塞万提斯学院

主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纳(Cuauhtémoc Medina)

分策展人:玛丽亚·贝伦·赛斯·德伊瓦拉(MaríaBelén Sáez de Ibarra)、神谷幸江(Yukie Kamiya)、王慰慰(Wang Weiwei)

展陈设计师:弗里达·埃斯科维多(Frida Escobedo)

主视觉设计:Thonik

票价:30元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复旦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56年,是建国后第一批创建的三大哲学系之一,2006年10月,在原哲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学科,并入选上海市高峰高原一类学科建设计划。目前哲学学院下设哲学系、宗教学系、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国学项目、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系(筹)等五大部分。复旦哲学在扎根中西哲学传统的同时,积极关注当代的精神活动。艺术作为精神世界最为活跃的领域,一直是复旦哲学深切关注的对象。近年来,复旦哲学与艺术机构联合举办了一系列引入瞩目的会议、工作坊:“观想:图像及其受众”国际会议、“批判理论与美学”青年论坛、“中国笔墨论坛”,以及与蓬皮杜艺术中心联合举办“重置时间:艺术与哲学对话”论坛,与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合作“艺术与空间构建”工作坊、与美国泰拉艺术基金会合办“美国现代主义工作坊”等。复旦哲学致力于理性与想象的联姻,与艺术家们共同反思人类境遇,瞻望人类未来。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