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走进"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 追忆李学勤先生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李学勤先生 (1933-2019)


2019年2月24日0点11分,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86岁。李学勤先生的去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学勤先生!


2009年,李学勤先生带领团队开展清华简保护与研究工作(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微),走进

2009年,李学勤先生带领团队开展清华简保护与研究工作(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微)


李学勤先生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享有崇高的学术威望。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等多学科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


走进

清华简研究成果(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微)

在简帛研究方面,李学勤先生曾参加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张家山汉简的整理,并主持了睡虎地秦简、五一广场东汉简等多种珍贵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尤其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收藏、保护、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走进

2016年,李克强总理考察清华大学,听取李学勤先生汇报清华简研究成果(图片来源:新华社)


随着2008 年“清华简”入藏清华大学以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在李学勤先生的带领下克服各种困难,规划、组织和协调校内外的有关专家从事清华简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建立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作团队。经过八年的研究工作,总共整理出版了七辑三十多篇上古文献,拓展了历史学、文字学及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空间。


走进

2017年,清华简《算表》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认证官(左三)向李学勤先生(左四)颁发证书(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微)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2016年9月开馆起,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竹简上的经典 —— 清华简文献展”,清华艺博也因此展与李学勤先生结缘。李学勤先生对本展寄予厚望,并在展览前言中写道:


“清华简的内涵太丰富了,内容又太重要了!我曾经说,清华简‘让人读起来太激动’,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虽然我们的有关整理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八年,但是这一感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还在与日俱增。清华简的保护、整理以至发表,是我们的责任;这批简的深入研究,则属于学术界大家。希望读者通过艺术博物馆这次展览活动,能够了解我们已做的工作,体会清华简的魅力和价值,并给我们更多的指点和批评,使我们能够做得更好一些。对于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我在此预致谢意。


先生已去,展览犹存。现在,“竹简上的经典 —— 清华简文献展”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8号展厅展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全体同仁,清华大学顾问教授王纲怀先生,以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竹简上的经典 —— 清华简文献展”全体志愿者讲解员在此表达对李学勤先生的深情悼念!也诚挚地欢迎海内外观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到清华艺博竹简厅参观,追忆李学勤先生对清华简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追忆李学勤先生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全体同仁拜挽,走进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全体同仁拜挽


王纲怀先生(左)与李学勤先生(右),走进

王纲怀先生(左)与李学勤先生(右)


今年上海的数九寒天,几乎天天下雨。正月二十日(2月24日),好不容易等来一个大晴天,屋里洒满了久违的阳光。九时许,一位好友发来一则“李学勤老师逝世”的微信,顿时令我目瞪口呆。还未回过神来,几个朋友陆续发来同样微信。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我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尊敬的李学勤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悲从心生,遂口占一首小诗发往朋友圈寄托哀思:“驾鹤西去何猝然,师恩如海未能还。千古流芳文脉情,哀思痛彻清华园。”


老师是国内外顶尖的大学者,而我研究铜镜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自由地讨论学术问题。对于一面东汉“中平二年”铭纪年镜铭文的释读,在近一个月的讨论中,老师先指出“波”字可通释“破”字,我得到启发,将左“贝”右“十”的“符号”读作“贼”字,铭文得以释读“黄贼破尽海众昌”(详见《中国纪年铜镜》图45),受到了老师的赞许。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居毋宗”铭文镜,也是经老师细心释读,才有今日之表述。老师的道德文章,有口皆碑,老师的温良俭让,终身难忘。


老师安息!


——清华大学顾问教授  王纲怀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王春红为观众讲解,走进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王春红为观众讲解


对李学勤先生的大名是从清华简开始知道的!如果您不熟悉清华简,您知道《史记》吗?司马迁写《史记》,他都没有见过清华简,因为清华简是在他写《史记》之前就已经进入到楚国墓葬中。但李学勤先生见到了,而且还利用他的才学,带领团队十年释读出清华简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内容需要后辈的努力。


对我这个博物馆竹简展厅的讲解员来说,没有见过李学勤先生本人,而是阅读先生对竹简文字的释读书籍,解密一个个楚文字。清华简帮我们补充了很多以前不曾涉及的楚国历史、地理、筮法、文学、音乐等,为我们开启了解楚文化的大门;同时它还纠正了以前不准确的史书记载,为我们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先生已逝,生者如斯。让我们从那洒脱的楚文字当中再次缅怀先生!希望更多的观众能来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竹简展厅,来了解这些具有2000多岁楚国竹简的魅力!


先生一路走好!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 王春红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熊雪莹为观众讲解,走进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熊雪莹为观众讲解


前几天在朋友圈知悉,李学勤先生逝世,又听闻李先生与清华简甚有渊源。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这批战国简可以重见天日,得益于李学勤先生的努力。他不停的为之奔走,如此执着,是为的什么呢?我想,大家都有体会,在一个行业深耕越久,你会发现你的同行越少,当你精进到一定境界,你会发现,世界虽大,可某个领域里只有几个人,甚至只有自己。这个时候,你一人,需要担负起整个领域的责任,是谓守道者。


于李先生而言,他守的是中华文脉之滥觞。这批清华简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将会为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津津乐道。许多人会带着他们的孩子走进艺博竹简厅,给他们讲解中华文化起承转合的故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守道者的执着。


致敬守道人,李学勤。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 魏兴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王燕斌为广东工业大学骨干教师讲解,走进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王燕斌为广东工业大学骨干教师讲解


2016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之后,我经常在“清华简文献展”参观、学习。后来加入了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给观众讲解“清华简”。因此,对李学勤先生有了很多了解。去年,在听刘国忠教授讲授《走近清华简》期间,请刘老师在教材上签名留念后,一直希望有机会能亲自聆听李学勤先生解读清华简并求得先生的亲笔签名。然而,噩耗传来,李学勤先生不幸辞世,我心中的希望变成了永远的遗憾。填词一首,以示纪念:


转瞬三年,回首望,跃然在目。感岁月,冥神细想,几多情愫。读罢展厅书与竹,敬仰先生辛和苦。李学勤,写历史交响,用心谱。


得信息、证伪真、求援手、藏竹简。十年结硕果,八辑文献。壮志未酬身已去,吾辈初闻泪掩面。待明日,经典作祭礼,尽开颜。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 张德忠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岳彩凤为观众讲解,走进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岳彩凤为观众讲解


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凌晨,接到一个噩耗,亲人的离世,让我沉痛万分,这一夜未眠,后又接到李学勤教授离世的消息,我甚是以为这消息不使人信真了。


与李先生相识于清华简,清华简虽是古文字,却读来有万般亲切,却只因李先生于我打开这竹简的天地。李先生是这引路人,翻开那古老的编年史与那些诉说着的神话故事,让我领略了这战国简的魅力。驻足竹简厅,清华简的《算表》惊艳了众人,纷纷为这古老的发明点赞。每当有人向我询问李学勤教授,我便笑着答道:“李老爷子健在”。虽百度上有太多的介绍,却也不如展厅内视频中的李先生介绍竹简的声情并茂来的更直观。观众坐于长凳上观看,驻足停留许久,对李先生赞口不绝。我便一同观看,内心甚是喜悦。


而后,李先生离世的消息终究是坐实了……再翻看竹简资料,心里却多了几分不明的滋味……便执笔:


逝远花恋 白蘋思念

只落得竹简忆起你的容颜

断代史的山巅 竹简的迷恋

随时间溶成一片 一片

简牍书籍抵梦间

思念不断

亲切微笑 犹在眼前

侬内 吾外

留恋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 刘诗妤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闫竞为观众讲解,走进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闫竞为观众讲解


当手机弹出第一条的消息,就如同一个石子落入水中,激起了涟漪。于是在微信群里,人们的哀悼之思层层不断。先生的溘然长逝,是我不曾想到过。


其实与李学勤先生既无一面之缘,也无机会聆听训讲。连接我们的却是博物馆里安静躺着的文物,是先生为之付出心血的清华简。在我初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竹简展厅时,也是第一次听闻先生之名。在后来了解竹简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了这位清华简背后的学者。远赴香港鉴定竹简,组织专家对这批文物进行抢救与整理,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竹简上难以释读的古文字经由他们才向今天的观众展现了先秦瑰丽的社会图景。所有这些,都令人感到有先生之幸,而今才愈发生出痛失先生之不幸。


坠落的不是一枚石子,是一颗粲然的星,曾经点缀了夜空,指引行旅的方向。星火传世,前人成果更留待后人继续,如此,华夏文明不绝;如此,是我辈后人缅怀前辈。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 向鹏天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温洁为观众讲解,走进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温洁为观众讲解


清晨得知先生往生的消息,整个人像被抽走灵魂的呆在那,想起每次讲解,心里带着骄傲的谈起李老师带领团队发现清华简,鉴别清华简,保护和研究清华简的时候,观众们无不惊叹这十余年的辛勤探索,感慨这十余年的重大发现: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神奇算表、尚书的重要篇章、先秦的小说……


大家往往会一起期待,先生一定会带着团队,研究出更多更震撼的成果,从来不曾料想,先生,竟然会离开……祈愿先生在天堂安好,祈愿天堂里亦有鸿儒,与您谈笑风生……


——清华艺博竹简厅志愿讲解员 温洁


国博志愿者在清华艺博竹简厅集体参观,走进

国博志愿者在清华艺博竹简厅集体参观


竹简上的经典 —— 清华简文献展

展览掠影


《筮法》,走进

筮法》


《金滕》,走进

金滕


《系年》(局部),走进

系年(局部)


《算表》,走进

算表

2017年4月23日,算表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


《耆夜》,走进

耆夜


《保训》,走进

保训


《周公之琴舞》(局部),走进

周公之琴舞(局部)


《封许之命》(局部),走进

封许之命(局部)


走进


走进


走进


走进


走进


本文参考并节选自: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官网讣告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览系列丛书《竹简上的经典 —— 清华简文献展》李学勤<前言>

王纲怀《忆李学勤老师的知遇之恩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竹简上的经典 —— 清华简文献展部分志愿者讲解员悼念文




竹简上的经典—— 清华简文献展


展览时间

常设展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8号展厅

展览总策划

冯 远

策展人

徐 虹 刘国忠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开馆时间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十闭馆)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近邻东南校门。

校外游客参观请走清华大学东三门。

地铁路线,走进

地铁路线

13号线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号线  清华东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线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429、549、562、630、86、运通126。

清华东路西口 333、355、438、466、594、913、 运通110、快速直达专线82。


艺博官网

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