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视频截图)
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古代社会家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将在本周迎来大结局。原定79集的剧集一再改变,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在剧中,有一处常常被提及的酒楼——樊楼,在剧中各位达官贵人眼中也是一处举世无双的存在。这座酒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甬派记者了解到,正在宁波美术馆展出的“南乡旧梦——张孝友界画展“中,恰好有一张绘于1994年的《矾楼夜市》,是画家张孝友结合史料记载,如实反映这家风靡一时的酒楼的极盛之况。
(张孝友 《矾楼夜市》 120cm×240cm 绢本 1994)
樊楼的名称,有矾楼、白矾楼和丰乐楼等。
北宋的东京开封城中,靠近皇宫东华门外有一处著名酒楼——矾楼。宋代的樊楼原是专为皇宫用明矾加工纸、绢以利于书写的工场。人们习惯叫它矾楼。后来被改建成一座饭店,改为“丰乐酒楼”,但人们仍沿旧习,以致后来许多文学作品中仍称之为“矾楼”。《水浒》《三言二拍》《李师师传》中皆有之。
首次建造樊楼的时间,未见史书明载。可以肯定的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在上元节巡行之时,就经过樊楼,停在这里观看杂戏。宋代官修档案《会要》完整记录了宋太祖在开宝七年(974年)正月十四日巡幸大相国寺的过程,明确提到了他在“白樊楼观杂戏”。根据这一则官方记录,我们能够确定,早在974年,樊楼就已经存在,并且是东京城内的一处热闹场所。宋徽宗宣和(1119年-1125年)年间,樊楼进行了扩建。
据宋代《东京梦华录》一书中记载,该酒楼的形制是:宏伟的建筑群由一座中心楼和四面各一座三层的楼相向而立,楼的各层之间都有飞桥相连通。有百步主廊,廊上有数百名歌舞乐伎,表演和侑酒,楼间院子有花木,周围两廊有小阁子,官私名酒、水陆珍肴兼备,就是深夜也不停业,可同时容纳千名客人宴饮。每日所用白银在六万两以上。矾楼夜市灯烛映照,如同白昼。
当时汴京有正店七十二、脚店三千家之说,矾楼当推正店之首,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酒楼之冠。
(张孝友《矾楼夜市》局部)
正在宁波美术馆展出的这一幅巨幅绢本工笔界画《矾楼夜市》是张孝友最早创作的“界画”作品之一,此画虽是以两年之功完成,但实际上却是张孝友酝酿近五十年之后的创作。早在张孝友二十二岁时,他就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清明上河图》美术理论与文史考证的论文,受到当时美术史老师王逊的赞许,由此开始近五十年对《清明上河图》的史论研究,并开始构思这幅《矾楼夜市》,直到退休之后,在环境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才将它创作出来。
《矾楼夜市》吸收了《清明上河图》里面人、景、物三者交融的关系,张孝友创造性地将他在油画创作中的技法融入到界画作品之中,运用焦点透视法以及明暗处理的绘画方式,远近建筑重叠达七个层次,大小不同人物460多个,身份、神态一丝不苟,十分动人。突破了界画在艺术史中给人留下的缺陷印象。树立了属于他自身创作风格的“新”工笔界画。
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汴京,一把火将樊楼烧毁,因为当时鲜有关于樊楼的绘画作品,所以,能够留给后人的只有文字的描绘,而张孝友就是根据这些描绘,创作出了这幅《矾楼夜市》开创了“新”工笔界画的先河。
(张孝友《矾楼夜市》局部)
樊楼不仅是一座营业的酒楼,还是一处重要的造酒作坊。樊楼自产的酒,有眉寿、和旨两种,被宋代官员张能臣所编的《酒名记》所收录,名列“市店”类第一家。从酒名来看,“眉寿”代表健康长寿,“和旨”则突出了酒的醇和、甘美,这两个名称都十分雅致,都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
樊楼能够名扬天下,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酒和建筑,更重要的是出没于其中的艺伎。北宋东京的大酒楼内都有专业的歌姬舞女,她们浓妆艳抹,衣着华丽,不仅明艳动人,风情万种,“望之宛若神仙”,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酒楼招徕生意的重要手段。樊楼的艺伎,更是美艳绝伦,名冠天下。她们或是浅吟低唱,或是婆娑起舞,陪伴顾客左右,使其流连忘返。在众多的艺伎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李师师了。《东京梦华录》中列出了北宋末期京城瓦肆的群芳谱,其中李师师名列第一。她和宋徽宗在樊楼饮酒作乐的爱情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张孝友《矾楼夜市》局部)
”南乡旧梦——张孝友界画展”将持续至2月19日,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前往宁波美术馆参观。
转自甬派客户端
记者:林旻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