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不在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
2011年,一部叫《触不可及》的法国片横空出世,瘫痪的白人富翁和他的黑人陪护之间超越种族和阶级的友谊,打动了无数人。
在豆瓣拿下9.2分的高分,也是IMDb top250中的电影之一。
去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上,同样聚焦黑人和白人之间特殊友情的《绿皮书》拿下该电影节最高奖项——人民选择奖,并在放映结束后赢得现场观众持续又热烈的掌声。
随后,这部影片又在第76届金球奖夺得音乐类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等一系列奖项。可以预见,《绿皮书》将会是角逐今年奥斯卡的一匹实力强劲的黑马。
在这部美版《触不可及》中,人物角色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黑人成了高高在上的雇主,而白人则是他的专职司机加随从。
影片中,黑人雪莉博士(Dr.shirley)一角由《月光男孩》中的男配马赫沙拉.阿里出演。
雪莉博士是一名钢琴家,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他拥有音乐、心理学和艺术三重博士学位,精通八国语言,出入美国上流社会,为白人演奏古典乐。
专车司机托尼·利普一角由《指环王》里的阿拉贡维果·莫特森(Viggo Mortensen)出演。为了这个角色,他增重45磅,正是这种“毁容式”入戏,才有了《绿皮书》里油腻又可爱的司机大叔。
《指环王》里的阿拉贡
托尼·利普是生活在纽约的美国底层民众之一。他的工作是夜总会的“公关专员”,说白了就是耍小聪明,用拳头解决问题的打手。
托尼虽然没受过什么教育,但并不妨碍他在各色人物间吃得开,一切都靠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小时候,托尼因为碎嘴被起了lip(嘴)的外号,长大后,因为擅长说服别人,他又被称为嘴炮艺术家。
1962,雪莉博士要去南方巡演,需要招募一名司机兼男仆同行。托尼被许多人举荐,成为雪莉博士的司机。
刚开始,托尼其实是不情愿的。从开头一幕他扔掉家里干活的黑人喝过的水杯,就可以看出他根本瞧不起黑人。但是刚刚失业,还有一家老小要养活,托尼迫不得已还是接了这份收入不菲的活儿。
在出发前,托尼收到了一本“绿皮书”。
这本小册子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它由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是一本用来指导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坐的出行指南。
“绿皮书”的封面
为什么二人这趟南方巡演需要这样一本小册子?这就不得不提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故事发生的1962年,正值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高涨,虽然自南北战争后,美国已经废除了奴隶制,但在1876年至1965年间,美国南部各州仍然对“有色人种”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
(白人区域和黑人区域)
雪莉博士前往南方巡演的过程中,就多次遭遇到不公的对待:被白人警察无端扣留;在服装店被拒绝接待;白人老板拒绝让他使用白人的马桶;被餐馆的人殴打、嘲笑……
这一切,只因为他是个黑人。
而在北方,雪莉博士是受人尊敬的音乐家,是在上流社会享受安逸生活的绅士。他主动选择这趟南方巡演其实是自讨苦吃。
一开始,托尼也不明白他为什么非要南下冒险,直到团队的大提琴手透露,他才明白雪莉博士的良苦用心:“要改变人心,需要的不仅仅是天才,更需要勇气。”
雪莉博士正是希望通过这趟旅途让南方诸州看到,黑人也可以有所作为,也可以受人尊敬,和白人平起平坐。
电影中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公路的一次意外中。车子开到半路突然爆胎了,托尼停下来开始忙活修车,雪莉博士则全程站在一旁等候。
这时,路旁的田间地头有一群黑人劳工正在干活。他们用异样的眼神看着这两个人。和自己肤色一样的黑人西装革履、气质优雅,而旁边的白人则像个仆人一样修车,帮他开车门,这是他们之前无法想象的事。
强烈的对比透过这一幕传达出来,将黑人在平权前后的境遇差别放大到了极致。
当然,电影的精彩之处不仅在这些刻意勾画的冲突感上,还有对两个人物形象的精准塑造,以及他们之间富有戏剧张力的关系变化。
雪莉博士的优雅、严谨、一丝不苟被马赫沙拉.阿里演绎得出神入化。他身材挺拔,昂着头颅,气宇非凡。
雪莉博士第一次钢琴演出就惊艳到了托尼,他知道这是个天才,和普通人不一样。
在相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雪莉博士的一些强迫症和怪癖。比如他会因为发音问题想要帮托尼改掉拗口的意大利名字;他演奏的钢琴只用斯坦威;他每晚要在房间里准备一瓶威士忌......
不过,相比这些怪癖,雪莉博士在有些事情上的较真更烦人。
托尼从商店顺走一块石头,他会要求托尼立马归还;在他被白人侮辱之后,托尼帮他教训了这些人,雪莉博士反而怪他冲动、意气用事。
两个人的阶层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和处理事情方式的不同。也因此让这段旅途横生出许多小矛盾,小冲突。
然而,影片真正开始它的温情叙事还是在后半段。
吃炸鸡的这场戏份在整部影片中极其出彩,两人的关系也由此缓和。
这一段,托尼将他的底层习气展露无余。他一边开车,一边用另一只手抓着油乎乎的炸鸡撕咬,吃完还将骨头丢到窗外。
而雪莉博士则以没法接受用手直接吃鸡,以及担心油渍滴到身上拒绝了托尼递给他的炸鸡。在一番拉扯之后,雪莉博士终于决定尝试着接受这种不优雅的操作。
他别别扭扭吃鸡的场景看得人捧腹,而托尼被命令倒车拣回随手扔出窗外的可乐纸杯的一幕也让人忍俊不禁。
托尼用他的底层生活哲学影响着雪莉博士,他“嘲笑”雪莉博士没听过黑人流行乐,不吃黑人同胞爱吃的炸鸡,还没自己“黑”,这正好刺激到了雪莉博士自我纠结的关键点:
作为一个黑人艺术家,他为白人演奏,却不能得到和白人同等的对待;他所接受的教育,又使他脱离了还处于底层状态的众多非裔同胞。
他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黑人。
处在这样的夹缝中,雪莉博士既孤独又苦闷。
经历彷徨和失落之后,雪莉博士终于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被白人赶出的托尼和雪莉博士,来到一家黑人酒吧。雪莉博士上台弹奏了一曲肖邦的名曲,震惊四座。随后,他一改之前只演奏古典乐的固执,配合在场的黑人演奏者,合奏了一曲爵士乐。
现场的气氛达到顶点,人们跟着音乐跳起了舞,雪莉博士也沉浸在自由的音乐世界中,享受着人生的高光时刻。
相比之前的演奏,这才是最完美的表演状态,雪莉博士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而托尼也对黑人的态度有了极大的改观。
可以说,正是这趟奇妙的旅程,改变了两个人。
其实,相比电影中对种族问题和黑人平权的探讨,楼主更喜欢两个主角在这趟特别旅途中不停碰撞出的火花。
托尼风趣幽默,雪莉博士则严谨傲娇,这样反差萌的角色很容易被对方身上那道闪光的魅力刺激到,也很容易在彼此身上发现自我的某种缺失。
人都渴望改变自己,但就像托尼和雪莉博士一样,囿于种族、阶层和所受教育的局限,往往很难向前迈进一步。
因此,一开始,托尼不能理解雪莉博士的行为模式,雪莉博士也难以理解托尼的所作所为。
幸运的是,这段旅途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既有立场。雪莉博士帮托尼为妻子写更有诗意的情书,托尼则用一只炸鸡和无数次的挺身而出将雪莉博士从孤寂的高台拉到人间。
“改变人心,需要勇气”这句话不仅是说给需要平权的美国南部各州,也是说给我们每一个因误解和立场不同而不能达成理解的个体。不管是黑人vs白人,富人vs穷人……
和《触不可及》一样,《绿皮书》也由真人真事改编。两个人物的原型分别是美国著名的黑人艺术家唐·雪莉(Don Shirley)与司机托尼(Tony Lip)。
(Don Shirley)
就在故事发生后不久的1964年,美国通过了著名的《民权法案》,规定了美国境内不得采取种族隔离,也规定了对黑人、少数民族与妇女的歧视行为为是非法的。
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一生致力的种族平等终于初步实现。
如今,当时作为黑人救命法宝的“绿皮书”早已成为历史,而唐·雪莉与司机托尼的友谊却跨越了世纪,直到2013年,两人相继去世。
(ps:进入公众号,对话框回复片名)

【好文推荐】

“好看”是最大的动力↓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