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剧评丨在极简中等待瞬间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导读

《三姐妹·等待戈多》此次在北京的重新演出,如同一枚来自过去的时光切片,折射出其所探讨的“等待”之命题的醍醐味。在极简的舞台上,今日的观众仍旧能在两部经典剧本的交织间,品味出东方舞台专属的灵韵,体味到剧场中独具的瞬间之美。


剧评丨在极简中等待瞬间,瞬间,极简,剧评,三姐妹,舞台,林兆华,演员,剧本,戈多,戏剧


近日,复排版的《三姐妹·等待戈多》在保利剧院完成了最后一场演出。这是业内人称“大导”的林兆华在二十年前排演的作品。二十年的时光,足以使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也足够使一个少女成长为历经世事的妇人。


那么,二十年前那一出引发了媒体热议的“先锋戏剧”,到今天,还“先锋”吗?演员已经更换,甚至起用了明星,今日的观众,与以前的观众亦已经不同,然而萦绕剧中的“等待”主题,却仍旧富于永恒的意味——这使得这出戏仍旧是美丽的,尽管,一如往常地难于被多数观众理解。


实际上,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创作者都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大多数的观众并不想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人生或者世界进行思考,他们想要的只有快乐。一旦艺术家试图坚持自我表达,等待他的势必不会是一致的好顶赞。所以曾经的“大导”林兆华也总是需要自掏腰包排戏,并且还要顶着“票房毒药”的名号,他从来不是大众的宠儿。


而在今天,在这个段子满天飞抖音遍地走连写作业随时叫外卖的时代,人们真的还知道“等待”这个词的意义吗?明明可以无需等待就得到满足,明明可以有无数个选择而不必执着于某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为什么还要像受困于俄罗斯外省小城的三姐妹或者无名乡间的两个流浪汉一样,等一个永远不会来的人,等一件永远不会实现的事?


《三姐妹·等待戈多》,李晏摄影


或许是因为,你以为你有很多选择,但其实,真的有那么多选择吗?


“凡是我们觉得重大的,了不起的事情,到将来都会被忘记的。”《三姐妹》中的军人韦尔希宁如是说。一旦将我们所身处其中的现实世界看作是某种倒影,将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看作一个相比较而言并不更好也并不更糟的、人类历史上普普通通的时期,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一个理想的完美生活是永远不会真正到来的——因为完美只是一种幻想。


或许,我们只能在某些生活的瞬间看见真实与美丽——而这些瞬间也不会持续太久。肉体凡胎被卡在既定的时空之中,无从超越这些限制,于是,人与世界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无法逾越的距离感,并且,在那些美丽瞬间的映照之下,我们的日常生活显得极其庸俗、繁琐、愚蠢、无意义。


正是因为契诃夫看到了这一点,贝克特也看到了这一点,《三姐妹》与《等待戈多》这两部剧本,才够资格被称为“经典”,因为它们道出的,是我们逃不开的生活处境。而将这两部戏创造性地并置在一起并试图在演出中展现出两个剧本之间精神交集的导演林兆华,无疑找到了一个足够深刻的创作核心。


将军家的三姐妹坐在舞台正中的“孤岛”上,四面环水,这样的舞美设计使得她们在剧中“无法离开莫斯科”的处境得到视觉化的呈现。一架梯子立在台口处,上面坐着一位演员,他有时负责念出旁白串场,有时候饰演三姐妹里的医生。



舞台前侧,一片沙砾,几撮枯草和一个及腰高的小树杈,构成了《等待戈多》里面狄狄和戈戈所在的世界。影子,琴声,与舞台上时时浮泛的水波的倒影一起填充了虚空,连接起这两个世界——这一切都是极度“不写实”的,同时,荒诞便在理性破碎之处显现。


如果说,《暗恋桃花源》里面的两个剧组同台还在剧情上有所交织,从而必须在表演上足够“似真”,才能使台下的观众看了发笑。那么《三姐妹·等待戈多》中的表演则是已经放弃了对现实进行模仿这样的表演目的,直接追求一种“不能达成交流”的结果。狄狄与戈戈的没话找话、插科打诨自不用说,而三姐妹之间的三角构图也几乎没有变过,饰演三姐妹的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人背台,有人只给侧脸,与时而跨过水面进入她们世界“变身”为《三姐妹》剧中韦尔希宁和图森巴赫的、饰演狄狄与戈戈的两位演员对话时,也几乎没有过于接近的距离、过于强烈的情感,甚至连面对面讲话的角度都很少,而是各自面朝观众,仿佛朝着虚空质问。


同时,在文本方面,导演对原剧本进行了删节与调整,契诃夫原作中絮絮叨叨的日常琐碎,和一些配角都被去掉了——这样的改动其实是一笔妙笔,因为这些絮叨与《等待戈多》中的絮叨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来,言语之间的润滑剂就更少了——话语变得干涩、断裂,句子因为没有前因后果失去了语境,而拥有了诗的意味,同时也因为对话对象的缺失,失去了某些原本作为台词的行动性,更加凸显出了“交流的不可能”。


所以想看到“对手戏”的观众一定会失望,因为这出戏从来没想表达什么和解或者救赎。正相反,它所表达的,只是一种向着不可能被抵达之物行进的姿态,一种为了将来已失去一切的生活以装模作样和自知必将失败的行动来填充的、不成系统的努力。取代了语言,而使舞台空间变得充盈的,是由精巧的舞台构图所带来的光影、声音,以及贯穿其中的流动气韵。


剧评丨在极简中等待瞬间,瞬间,极简,剧评,三姐妹,舞台,林兆华,演员,剧本,戈多,戏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导演林兆华排演《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等作品时,便认为应当在舞台上寻找时空的、心理的、叙述的无限自由。因而他所排演的大部分戏剧,都在进行有意识为之的形式创新——他力求寻找到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拥有“东方式”抽象质感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注重假定性,空的舞台上可以万千变化,所以,完全可以像《三姐妹·等待戈多》这样,以极简的几个点(活动中的演员)来构建整个空间的流变。


但同时,这种舞台上的极简内蕴诗性,不同于西方式表现主义的癫狂,也不像日本传统演剧那样富于森严的仪式感和极度严谨的形式感,而是真正鲜活而又自然的艺术表达,其中有幽默感(比如非要在那棵只有半人高的树杈上上吊),亦能够在此中完成对人类精神世界与哲学命题的探讨。仔细观赏这部作品,能看出林兆华对戏曲艺术的融会萃取,其精粹程度远高于当下许多“画皮”式的创作。


然而可惜的是,当代的许多年轻观众或已经像无法理解一门外语一样,丧失了理解戏曲以及其中韵味的素养与耐心——或许是因为他们自小未曾接触这种艺术形式,或许这是一个快进和跳跃的时代,生活快到让人无暇去品味台词与调度里面的欲说还休,于是,他们也就无法理解“等待”的魅力与哀伤,无法领略舞台上的灵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剧评丨在极简中等待瞬间,瞬间,极简,剧评,三姐妹,舞台,林兆华,演员,剧本,戈多,戏剧


不过,《三姐妹·等待戈多》的“好”,恰恰也“好”在这里。二十年过去了,这出戏还在挑选观众而非迎合观众。它的形式创新没有成为套路,就算我们可以套用一些理论,比如梅特林克的静剧,或者荒诞派的种种说法去试图拆解它的魅力,这出戏仍然具备语言无法描绘的绝妙质感——或许那是在当下进行当场观看才能体会到的剧场艺术的核心魅力。


本轮演出,观众们的掌声雷动,似乎更多是送给台上的明星,但尽管如此,二十年后的观众能够有机会看到这出戏的演出,也是好的。也许到了人生的某些时刻,他们会因为看过这出戏,突然理解生活的另一面,从而,更深地理解它,以及生活。


(原载于《戏剧与影视评论》2018年11月总第二十七期)



来源:戏剧与影视评论

撰稿:丁思諓(剧评人)

责编:卫荣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