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说:
“格物致知”与“汉字设计”相遇会发生什么?哲学思想与审美范式如何融合?如何用当代设计语言与方式传承中国古老传统文化?陈楠老师在学术届首倡“格律设计理论”,突出“格物致知行合一”的设计口号,今年在文字大展之际推出集合他格律设计理论、汉字研究体系以及作品分享的最新力作《格律设计——汉字艺术设计观》一书。诚邀哲思惟文、钟爱设计的你,共同踏上这“格物致知行合一”的设计修行之路。
接下来小编带你先睹为快吧!
▲《格律设计——汉字艺术设计观》
▲《格律设计——汉字艺术设计观》海报设计
- 关于本书 -
从1998年研究甲骨文与东巴文开始,陈楠老师即把目光投向中国传统设计思维中的模块思维。2004年在学术界首次提出“格律设计”的理论,并将这种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与实践之中。此后,格律设计观又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
本书总结陈楠老师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在继承传统审美样式和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的格律设计理论,进而用其理论指导汉字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从中建构出全新的汉字艺术设计史观以及汉字设计方法。全书通过“格律设计”的理论阐述与设计实践案例分析,以部分手稿客观地呈现作者设计的思维过程和案例成果,使读者明确理解其研究史观与设计方法。该书适用于相关专业设计师、教师、学生。
▲《格律设计——汉字艺术设计观》学理内容图示
用“格物致知行合一”的设计哲学与方法论探究汉字设计的文脉、思想基础与表现形式,对于汉字设计历程的梳理与研究可从七个切入点、四条主线展开。
四条主线分别为:
1.“正”──汉字正体标准化的设计历程;
2.“草”──汉字快速书写的设计历程;
3.“音”──汉字注音方法的设计之路;
4.“饰”──汉字艺术化、装饰化的设计之路。
▲ 汉字设计是四条并行的历史线索
“格律设计”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有三点:一、梳理中国传统艺术外在形式中蕴含的设计思维模式与方法论体系,弥补学界对这一部分研究的缺失;二、完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框架,让世界了解这些形式背后的设计哲学与方法论体系;三、探索一套全新的系统设计方法,一种新的汉字设计模式。以上三点实际上包含了从设计史研究、设计理论探索一直到设计实践开拓的整个过程。
2
- 展览与书 -
新书《格律设计·汉字艺术设计观》是“汉字·格律——陈楠汉字艺术设计观”展览的集大成,展览中所有的图文、作品以及更加详细的学理讲解都囊括其中,本书作为献给此次展览和社会大众的一个礼物。陈楠老师将十几年的学术成果与设计实践从工作台迁移至展览之中,为热爱设计的大众打造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同时又将这样一个实体空间编排于纸质书上,让这份哲思与践行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 湖北美术馆
《格律设计——汉字艺术设计观》内页展示与展览现场
▲《格律设计——汉字艺术设计观》内页展示与展览现场
- 序 -
4
- 作者简介 -
陈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
设计学博士
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融合,首倡“格律设计论”,提出“格物致知行合一”的设计理念,推动设计哲学与研究型设计教学与实践。著述《汉字的诱惑》《格律设计·汉字艺术设计观》等二十余部、论文数十篇。中国古文字艺术设计研究者,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章草设计字库设计者。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设计者之一,奥运火炬手。主持设计制定国内“特许设计”最早的规范性文本。荣获“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主持设计北京礼物、故宫博物院包装系统等重大设计项目,担任伦敦奥运会、NBA中国等艺术设计顾问。主讲课程“设计思维与方法”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视觉传达类总召集人、大赛评委。曾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发表汉字设计主题学术演讲。2017年在北京举办《再造·甲骨——现代设计语境中的远古文字》大展、2018年在湖北美术馆举办《汉字·格律——陈楠汉字艺术设计观》全国巡展首展、《再造·甲骨》展览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
!!重磅消息 !!
《格律设计——汉字艺术设计观》
作者:陈楠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责任编辑:张浩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扫描文末“阅读原文”,购买书籍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