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戏一梦”清华国际校园戏剧节闭幕式暨原创剧本大赛决赛日前在蒙民伟音乐厅举行,为8个月的校园戏剧盛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视频丨“一戏一梦”清华国际校园戏剧节回顾】
“戏剧在清华,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还开过黄金灿烂的花。”(《戏剧在清华》)早在中国话剧诞生的6年后清华就有了话剧活动,并且在当时的清华,话剧并非“小众”爱好,而是参与面极广的校园文化活动。 清华学生演剧活动始于建校之初,学生参加演剧活动非常踊跃,每年都举行话剧比赛。从1911年到1921年,清华共编演了上百台新戏,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洪深和闻一多等人。
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清华大学,今年举办了首届“一戏一梦”清华国际校园戏剧节(戏剧节包括剧目展演、原创剧本大赛、戏剧工作坊、剧本朗读会、艺术名家讲堂、主创演后谈、戏剧论坛)。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表示:
(赵洪:研究员,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市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本次戏剧节的定位首先是教育,通过戏剧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此外,戏剧节还放眼全球,从演出项目引进上,注重戏剧的多样性,多个国家、不同戏剧形式的作品在校园剧场上演,让观众了解戏剧艺术的多样性,尤其是在表达呈现上的特色与特点。并通过欣赏作品启发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从原创剧本的征集上,更重视校园题材、现实题材,并注重这些作品的传播,如剧本朗读、还有决赛的舞台呈现。不仅在创作剧本本身,更是在做戏剧教育。这期间所开展的写作课程、表演工作坊,导演课程等,更是注重对参与学生的培养。
▲ 工作人员合影
在综合类大学里举办戏剧节的意义
对于清华大学举办本次戏剧节的意义,赵洪主任认为:话剧艺术是综合艺术,受众最广泛,也最受青年学生喜欢,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感动观众,教育观众。中国的话剧始于校园,1934年,雷雨就是大学三年级的曹禺在图书馆完成的。话剧有很好的校园基础。

▲ 曹禺1984年亲笔写的《水木清华和雷雨》
通过戏剧节,希望搭建起普通大学生和话剧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平台。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有自我表达能力和愿望,也有很多好的创意和想法,但缺乏专业的表达和呈现能力。我们教学部门通过开设剧本写作课程和各类表演工作坊,配备专业导演、提供经费支持,来帮助他们实现戏剧梦想。
同时,赵洪主任也表示,清华国际校园戏剧节计划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频率持续办下去,不断扩大影响。她认为,这是第一届,影响还不够广泛,作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方向还有待引导,戏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通过这个戏剧节能引导校园戏剧的创作,为大学校园提高更多、更适合青年人观看、更能引导青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好作品。

▲ 赵洪主任在戏剧节闭幕式上讲话
聚焦 原创剧本大赛
作为清华国际校园戏剧节的重要单元——原创剧本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83所高校的参赛者373人,收到有效稿件225份。其中,清华大学参赛人数共计84人,约为总报名人数的四分之一。
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诸多专业艺术院校的同学们也对本次大赛展示出了极高的热情,更有诸多来自综合类大学的艺术爱好者们积极参与到了剧本的创作中。
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思考青春人生的,有思考科学伦理的,有历史题材新编的等等。
经过几个月的层层角逐、13位专家的审慎评选,最终3个剧目入围决赛,以完整的戏剧形式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的舞台上得以呈现,在闭幕式上,评审团对决赛团队当晚演出的整体表现,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以及最佳导演奖、最佳表演奖、最受欢迎奖。
一等奖:《第一个被判死刑的AI》
二等奖:《鸟人》
三等奖:《花落花开》
最佳导演奖:《花落花开》肖薇
最佳表演奖:《第一个被判死刑的AI》李修同
最受欢迎奖:《第一个被判死刑的AI》
《第一个被判死刑的AI》(清华大学)



《第一个被判死刑的AI》用跳跃的情节来阐述对未来技术与伦理的思考。剧中构造了AI时代,青年女性M爱上了毫无情感的AI伴侣N,与之成婚,随后购买精子生下了女儿V。“我发现我不是爸爸的孩子,我只是妈妈的孩子”,叛逆期的V挑战了父母,一气之下出走,最终酿成家破人亡的悲剧。《第一个被判死刑的AI》舞台场景炫目,在一地白雪中展开荒诞的指控与辩解,在模拟时钟的步伐中走向时空错乱。在这场“烧脑”的实验戏剧中,圣母与耶稣的隐喻,成为了牵引观众去理解真正的爱的一根线索。
《鸟人》(中央戏剧学院)


在《鸟人》这部关于异类的先锋戏剧中,鸟人被无翅膀的人割去左边翅膀,又被有翅膀的人公开展览营利,通过素食与肉食、克制与放纵、同类与异类、理性与感性等的层层对比表达出商业社会的讽刺与反思。值得称道的是,一名演员上台手持DV,将观众无法看到的舞台视角实时投影在荧幕上,同时利用灯光制造迷幻的效果,甚至参与了与鸟人的沟通,如此叛逆的设计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困惑,也留下了更多的思辨空间。
《花落花开》(清华大学)



《花落花开》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拉开了帷幕。有感于清华园的悲欢,《花落花开》编剧吕默选择了清华学子的“选择”为主题,展现了于灵灵和杨嘉树这对恋人因为各自的人生选择而分离的故事。于灵灵选择了投身军营,杨嘉树选择了回报家乡,青涩美好的校园与人各有志的现实交错呈现,爱情与理想产生了令人痛惜的冲突。他们的同学也因为出国和创业的挫折而怀疑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美丽的晚霞”成为了本剧中美好往昔与光明未来的象征。
覃川为李修同(中)、肖薇(右)颁奖
胡显章、罗锦鳞颁发一、二、三等奖
本届戏剧节现场受众超过4万人次,创造了此类艺术节演出在校园召开的最多人次记录。赵洪主任在决赛时说,校园能给学生创作者试错的机会,让他们更有勇气和经验站在不容许犯错的正式舞台上。
同时,戏剧节还营造出赏剧、研剧、评剧、演剧以及剧本创作的热潮,提高了广大师生的艺术审美,激发了当代大学生艺术创意和思维想象的无限可能,开阔了艺术教育的国际视野,扩展了戏剧教育的宝贵平台。
造一场至死方休的戏剧,夜晚我们无醉不归……
(剪辑:何垠晗 / 文案:宗城 / 旁白:闵瀚诚)
─ 感谢阅读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