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胭脂》系列的创作始于1989年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在1993年香港“后89中国新艺术展”中,“胭脂”系列作品集体亮相。从此“胭脂”成为李山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名片。李山在“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的展览目录里说:“‘胭脂’在我这里是动词,企图把什么胭脂去掉时,这并非是一种意愿或方法,而是陈说一种态度,它滔滔不绝地告诫,艺术与作品、艺术家无关?艺术一旦受到关注,就成为其自身的蹩脚复印件,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它。”
▲参展艺术家李山
1942年出生在黑龙江兰溪的艺术家李山早年就读上海戏剧学院。他创作的《胭脂》是上世纪90年代政治波普的重要代表作品。实际上,《胭脂》的真实底蕴是“性”,可是《胭脂》获得成功,却是因为这种性的暗示与政治紧密联系的缘故,是意识形态冲突,尤其是东方和西方意识形态对抗语境的缘故。他曾经策划和参与了1986年的“上海第一届凹凸展”与1988年底的“上海第二届凹凸展——最后的晚餐”。他于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以行为艺术“洗脚”而得名。进入90年代后,李山开始从事波普风格的创作。“政治波普”作为一种倾向,最开始集中岀现在“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在展览中。作为策展人之一,栗宪庭提出“政治波普”这个专用词的用意是清楚的,他希望人们看到现实中更加复杂的政治问题。的确,无论从图式还是从符号上来看,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将“政治”与“波普”两个概念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艺术现象。“后八九中国新艺术”、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和1994年“巴西圣保罗双年展”是李山“胭脂”形象产生影响的关键性展览。
▲《混沌》,布面油画,1983年
《胭脂》系列的创作始于1989年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在1993年香港“后89中国新艺术展”中,“胭脂”系列作品集体亮相。从此“胭脂”成为李山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名片。李山在“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的展览目录里说:“‘胭脂’在我这里是动词,企图把什么胭脂去掉时,这并非是一种意愿或方法,而是陈说一种态度,它滔滔不绝地告诫,艺术与作品、艺术家无关?艺术一旦受到关注,就成为其自身的蹩脚复印件,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它。”
▲《胭脂系列21》,布面丙稀,140×300cm,1992年
▲《胭脂系列31》,布面丙烯,100×200cm,1992年
就李山看来,近代的知识分子与古代的知识分子已离开很远,似有“人心不古”之嫌,针对这种情态,李山在创作中放弃了现实的意义而回到表层,因为这样的思考不存在针对性,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事物。李山之所以创作“胭脂”一来在于追求意义的放弃,二来则似乎在思考与媚俗现象的联系。
▲《偏离》,硅胶、PVC等综合材料,210×190cm,2017年
▲《偏离》(局部)
李山的表述尽量追求一种远离意识形态和政治对抗的姿态,他将艺术的目的用一种隐喻性的修辞遮蔽掉了。可是,在90年代的中国,在政治波普的历史语境中,李山的这种说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视为可信? 那些看来是属于艺术修辞层面的反讽、揶揄、 隐喻、嘲笑、暗示、比喻,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的话语,一种意识形态立场的选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山的艺术是“政治波普”中的重要部分。在一个历史转型时期中李山用自己的艺术对即将忘却历史的人们做了最后的提醒,尽管这种提醒充满了诡秘的诱惑。
▲《偏离》,装置,2017年
▲《偏离》,装置,2017年
这个事实说明了,在这场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会谈中,话语体系以及权力体系已经发生了改变。由于多方力量的加入,由于权力结构的复杂化( 国内的和国际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个人的和集体的因素),本来持绝对主义态度的双方,都在市场的合法化背景下达成了无可奈何的妥协。
《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宣传视频
编辑:LLF
-the end-
--------------------------------------
即将展出
展览:《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
时间:2018年11月9日-2019年3月3日
地点:上海宝龙美术馆
购票二维码
▼
展览:“韩国抽象艺术:金焕基与单色画”
时间:2018年11月8日-2019年3月2日
购票二维码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