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atre Company shelf
HEDDA GABLER

打开“经典”的 “当代”方式
文丨高子文
日本shelf剧团是由一个专业导演、若干专业演员和一批戏剧爱好者所组成的小型民间剧团。shelf剧团的《海达·高布乐》被引进到国内,分别于上海、武汉、南京、北京上演。这版《海达》放在被同行们称为“戏剧的第三次西潮”下的今天,丝毫不会引人注目。但是,恰恰是这样一个诞生于民间小剧团的,不那么宏大、杰出的作品,更有使我们关注的价值。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健康的,或者说只是正当的,打开“经典”的“当代”方式。

shelf剧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现实主义”瘦身。《海达·高布乐》出现在易卜生创作后期,主题上已经明显区别于“社会问题剧”时期的作品。它包含了一些象征,但其剧作法却主要仍然是“现实主义”的。在它诞生不久,斯特林堡和契诃夫都抱怨过这种易卜生式的现实主义的琐碎。比如它的开头,通过泰斯曼小姐和女佣人柏特的对话,交代故事背景和戏剧情境,就显得刻意而累赘。主创重新编排了剧本,将高潮戏放在开头,删去大部分营造现实感的场景,只留下与人物情绪最相关的主干情节。这样一来,原本环环相扣的完整的故事让位于主要人物的情绪纠葛,舞台上所呈现出来的,因此就成了经过剪裁的精致的瞬间。这一努力需要由文学的功底做铺垫,同时更需要一种尊重原作的态度。


▲ shelf剧团《海达·高布乐》
文学改编之后,剧团为整出戏寻找到一种“风格化”的表演。如果我们仔细关注演员的面部表情和台词,他们仍然是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方式在处理人物,追求的是角色情绪的准确传递。然而,从舞台调度上看,整个演出却是静止的,平面化的。几乎所有的表演都面向观众,角色之间的联系大部分被刻意割断,只保留为数不多的几个瞬间。创作者还安排了一个负责叙事的演员,像个幽灵似地站在舞台上,她可以偶尔地替换掉演员,进入“海达”这一角色,实现人物间的肢体交流。这是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整体上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很难说,这是一个完美、精彩的创造。在艺术上,做出好的东西从来都是困难的。无交流的表演对于主题的表现很有力,但叙事者的安排却使得舞台调度过于复杂而凌乱,在另外一些时候,她站在舞台上又显得有些多余。

▲ shelf剧团《海达·高布乐》剧照(李晏/摄)
在整个演出中,剧团还探索了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突然的角色反串:演海达的演员扮演勃拉克,演勃拉克的演员则扮演海达。这种反串与性别无关,创作者试图表达的是角色之间更为内在的同一性。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剧中所出现的角色互换,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设计,看上去更像是在充分地考虑了台词的意蕴之后的一种精确选择。除此之外,海达在戏中的几处吟唱的设计也是非常成功的。它铺垫了一种诗意的氛围,为整个演出罩上一种悲剧之美。
激活“经典”作品的“当代性”是异常困难的。一方面,我们对于经典的尊重常常成为我们无力创新的借口,于是我们心安理得地躺在经典的尸体上。另一方面,对于革新的冲动却又往往使我们太过傲慢,以为经典不过是一堆过时的素材,可以任意支配,于是过早地拒绝了进入经典内部的机会。在shelf剧团的这版《海达》里,我们看不到这两种态度。我们看到的是理解经典的能力和努力,看到的是寻找当代形式、表达人类共通困境的能力和努力。只有这样的戏剧作品,才可以被称为合格的戏剧艺术。也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我们才可以期待伟大的作品在未来出现的可能。

▲ shelf剧团《海达·高布乐》剧照(李晏/摄)
本文刊发于《北京日报》热风版(2018.10.18)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