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郦馆藏品之宏富早已为世所知,业界允为典范,在寿山石收藏方面同样有着独特的理念和完整的体系。“神秀天成—华郦馆藏寿山石雕艺术臻品”乃集华郦馆所藏清代以来寿山石雕佛像与印章中之精品而成,专场以“神秀天成”四字命名,既是形容寿山石无与伦比的天然气质,同时,也传达出创作者、收藏者对于寿山石雕这门传统艺术中“人与天”关系的深刻理解。这些佛造像材质、用途、题材均有所不同,然在风格上皆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延续性,且能形神兼备,在细节刻画和整体气韵方面达到极佳的平衡,原先看似没有情感的石头便因精巧的工艺和虔诚的信仰而有了人间的温度。

寿山石雕刻艺术中,圆雕一道成熟最早,盖取不同材质雕刻诸如动物、人物、佛像等物,乃是人类工艺美术创作的先天直觉,故在清早期寿山石雕钮、薄意艺术尚未完全成熟之时,寿山石圆雕佛像却已达到高峰,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出现了以杨玉璇、周尚均为代表的大师及其一系列经典作品。
本专场共有杨玉璇制田黄罗汉、持卷罗汉、伏虎罗汉、举经书罗汉、汉钟离像等圆雕佛造像共五尊。田黄罗汉质地凝腻古雅,人物脸部特征明确,衣纹线条流畅饱满,可谓有骨有肉;寿山石雕戏狮罗汉像以善伯洞石刻成,雕工看似拙朴,其则不拘细节,大刀阔笔,自信满满;其余如寿山石雕汉钟离像、寿山石举经罗汉坐像等,皆造型古朴,雕工老辣凝练,简洁的刻画中颇见匠心。杨玉璇是清代寿山石雕开宗立派的人物,于寿山石雕刻艺术而言有筚路蓝缕之功,其技法全面,风格明确,或华丽无比,或文雅细腻,或简练质朴,皆能在其中展现出一代大家对于造型、刀法、线条以及作品精神的独到把握,故其作品看起来既有佛像所应该具备的超脱尘世的圣洁感,但又不失于浮泛空洞,而是真实不虚又如芸芸众生中的具体一人。作品中罗汉后脑层层外延的短发,领口、袖口等处繁缛的纹饰与衣服本身简洁的线条的对比,以及人物开脸的个性化等艺术化的雕刻方法,都是后来寿山石人物圆雕的经典范式。
明末清初
杨玉璇制 寿山田黄石雕达摩像
款识:玉璇。
5×3×6.5 cm;82g
明末清初
杨玉璇制 寿山石举经罗汉坐像
款识:玉璇。
5.4×3.7×7.5 cm
来源:The Oriental Art Gallery Ltd.,London,1 June 1993。
出版:The Oriental Art Gallery Ltd,Oriental Works of Art,london,1992,pl.86。
明末清初
杨玉璇制 寿山石雕伏虎罗汉像
款识:玉璇。
5.5×4×4.5 cm
来源:Hugh M.Moss Ltd;29 September 1989.
明末清初
杨玉璇制 寿山石雕汉钟离像
款识:玉璇。
11×5.5×5 cm
明末清初
杨玉璇制 寿山石雕持卷罗汉坐像
款识:玉璇。
7.5×5.5×10.3 cm
清代的很多罗汉像都极富人物性格,在佛像的神性外表下,其实还显露着一种世俗的人性,我们甚至可以推想,其中的一些造像并非来自雕刻者的主观臆想,而是可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模版——这个模版,或许就是这件作品的出资人或定制者,因此不论从佛像的形象塑造还是服饰搭配,都或多或少会体现“人”的身份特征来。在人性与神性之间能取得如此完美的平衡,古代寿山石雕刻匠人的艺术造诣实在令人惊叹。
清初
魏汝奋制 寿山石雕祝寿罗汉坐像
款识:魏汝奋制。
9.6×6.8×9.5 cm
来源:香港苏富比,2004年秋拍,lot125。
清初
子秀制 寿山石雕罗汉坐像
款识:子秀。
8×5×7.8 cm
来源:
1.Marcel Lorber collection.
2.Sydney L.Moss Ltd;London,1997.
清初
寿山石雕戏狮罗汉像
6×3.5×6 cm
寿山石雕观音则代表了一种更为纯粹的精神寄托。观音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在艺术形象中从来都是祥和平静,不染纤尘,故以此质地、色泽皆温润如玉的芙蓉石作为创作材料,再加上工匠超凡的技艺,则可相得益彰。
芙蓉石雕持卷观音像原石色呈牙白,质地莹润无暇,观音手持书卷,低首闭目,处处散发着一种自在沉静之美;芙蓉石雕观音坐像全身素白清爽,造型典雅入古,视之如沐春风之中,令人顿生平和之心。而芙蓉石童子观音像无论是选材还是雕工,都堪称清代寿山石圆雕观音像的精品之作。原石通体牙白,质地温润凝腻,故人物皮肤光彩莹亮,白衣有轻柔曼妙的质感。雕工尤其非凡,开脸柔而匀,五官精细入微,视之有肉、有骨、有型、有神,令人只见观音之神性光辉而不见刻意雕凿之痕;服饰线条精彩绝伦,繁复而有序,圆柔却有力,展现出极强的层次感。此像虽用石雕刻而成,然精到处虽用笔画出也未必能及此,所谓以刀代笔大概如此;更可贵的是,这种杰出的雕工并不存在任何炫技的成分,一切都以作品的表达为指归,这便是福楼拜所说的:呈现作品,隐退艺术家!
清中期
寿山芙蓉石雕童子观音坐像
11.5×7.6×18 cm
来源:Sydney L.MossNy旧藏
清初
寿山芙蓉石雕持卷观音坐像
8×6×9.5 cm
清
寿山石雕观音坐像二尊
12.6×10.7×18 cm/12.6×9.6×16.7 cm
来源:纽约佳士得,1999年3月,lot127。
清
寿山芙蓉石雕观音立像
7.5×5.5×22.6 cm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1年秋拍,lot552。
佛像作为民间信仰的承载体,本身就是人与神与天建立联系的桥梁,它们是世俗的,同时也是神圣的;而印钮雕刻作为印章的一部分,则是伴随着明清文人篆刻的发展而渐成气候,因此可以视之为“文人艺术”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的,是文人更加缥缈的精神世界。
田黄是寿山石中最为珍稀的品种,然在清代文人手中,再珍贵的材质也是创作的材料,而不会是羁绊。太平有象田黄方章重达201g,质地凝结纯净,色泽古雅饱满,器型周正大方,雕工细腻入微,章体与印钮比例自然和谐,再加上通体呈黄中透红的熟栗之色,沉稳中隐然有王者贵胄风范,气质之雄浑超迈,实非一般俗物所能比拟,显然是一件精益求精的佳作。田黄石竹形印章刻三段竹子高低错落,体态各异,几竿细竹疏密有致,似迎风轻轻飞扬,颇有一丝灵动的清气。竹子虚心高洁的品性与文人的心性息息相通,此作的构思,显然是雕刻者根据田黄之先天形状,在力求兼顾材质取舍与艺术效果的情况下创作而成,故能以竹之清气消融田黄之贵气,是一件典雅的文人案头雅玩之物。
清
寿山田黄石太平有象钮方章
4×4×6.5 cm;201g
出版:《芝田石印选》P6,黄尝铭编,芝田印社出版,1990年。
清
寿山田黄石雕竹节章
印文:1、读圣贤书。2、近后语言滋味长。
5.7×3×7.8 cm;175g
来源:香港苏富比,2000年春拍,lot.775。
古人玩石,素重其气韵,于印章而言,则更讲究材质、形制、雕工、色泽、印面等各项要素之间的极致搭配。盖印石欲裁切成素章,则必然要求原石本身质地优良,或取一石中最精华之部分,成章后方能尽展造化之神奇秀美。寿山芙蓉石兽钮对章,芙蓉石质凝结,色牙白,章体光素,钮雕母子二兽嬉戏,母兽上身矗立,双足一前一后,下身蹲伏,作侧身回首状。幼兽自母兽背部跳下,前足按在母兽尾部,抬首与母兽对视,似在交流,似在相笑。
清
寿山芙蓉石太狮少狮钮対章
印文:1、读圣贤书。2、近后语言滋味长。
4.5×4.5×9 cm×2
芙蓉石雕山中草堂图章以薄意之法为之,印身四面山石嶙峋,奇峰耸立,山间古木挺立,屋宇鳞次,高士童子、文人隐士行于其间,犹如世外胜境,予人以无限遐想。整件作品虽四面刻满,然而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尤其是利用印顶自然起伏的形状造成山峦的高低连绵,顿时令作品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极尽巧思又不着痕迹,堪称绝妙。
清
寿山白芙蓉石薄意大方章
印文:得贵。
4×4×10.2 cm
圆雕与薄意是寿山石雕刻艺术最主要的两种技法,表现形式虽完全不同,然其精神核心实则相近:圆雕之法,重在气韵生动,薄意之意,乃在诗情画意, 盖都借助寿山石这种天然的材质,由技而道,在不可捉摸中最终指向一个明确的精神的世界。社会发展,文明繁衍,旧的谜题一个个破解,新的谜题又一个个滋生,而处理“人与天“的复杂关系,从来都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艺术的创作,即是人类希望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的重要手段。
- The End -
中国嘉德2018秋季拍卖会
巡展 Exhibit
10/27-10/28
武汉大学 万林艺术博物馆
预展 Preview
11/17-11/19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拍卖 Auctions
11/20-11/24
嘉德艺术中心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