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旦博物馆现正展出"仙人的树林",
携手当代艺术家邬建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
交融远古神话、历史文物、非遗传承、当代艺术,
激荡不寻常的火花,创造了“仙人的树林”,
展现传统文化基因中活跃的艺术能量。

“仙人的树林”是个神秘的未知世界,
神灵、自然与人的力量,
栖息在共时性的零度空间,
过去、现在与未来同存。
在这个展厅中,作品与作品之间并没有边界,
正如天与人、古与今、神话与真实、
艺术与非艺术之间,无你无我。

高古文物是夹带了大量神话信息的载体,民间美术传承了远古神话的记忆碎片,当代艺术家重新诠释神话再创造,三大维度的共同交集是“神话”,也正是“仙人的树林”之核心。

《通天树》(2018)
装置 牛皮雕刻,金属支架。
尺寸:690 cm × 230cm× 230cm
竖立在本展展厅正中央的作品便是《通天树》, 这件作品是邬建安专为“仙人的树林”所做的新作,艺术家受到玉琮方形结构的启发,用牛皮以皮影工艺制作手法,刻出古代玉器纹饰的巨型脸孔,可谓是当代艺术、历史文物、民间美术的完美融合。

震旦博物馆馆藏
新石器良渚文化
七节玉琮
琮形器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齐家文化等地区,以内圆外方的造型为基础特征。以震旦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七节琮为例,此件玉琮通体呈青褐色,有冰片纹、瑕纹及网状白化的现象,是良渚文化玉器常见的出土特征。玉琮外表划分为七节,每节以折角为中轴,分别雕刻四个面纹,每个面纹以两束浮雕平行线线纹象征冠羽,两个小圆圈纹象征眼睛,浮雕的短横档是鼻吻,组成一个简化的神人头像。
玉琮的功能说法不一,由于文物的久远性,其确切的用途已很难加以考证,但重多历史学家认为它是一种祭祀礼器。换句话说,它是一条人类与上天沟通的纽带。

《通天树》细节
与玉琮相似,通天树在天地未绝的当时,象征着地天连通的力量。邬建安希望由此作品表达人类不过是自然界万物循环的一个微小环节,应该始终保持对于自然、万物的敬畏。

艺术家 邬建安
邬建安相信,神话描述的是古人真实所见的现象,玉琮存在的时代是“天地未绝”之际。虽然如今被人们所称为的怪诞,在天人感应互通的当时合情合理,“一定有某种能力远远高于人的存在,人从那边不断学习、获取世界的信息。” 邬建安说: “人在那个世界并不孤独。”
人与天同源同构又互相感应,必然有各种不同维度的感应相通。本展的作品通过错纵繁复的视觉叙述语汇,传达出天、人之际在远古洪荒,不断释放感应、双向沟通的神秘信息。
“绝地天通”之后,或许神仙不复存在人间,但神话却在民间以民俗、民间戏剧、民间美术等多样形式散布开来。邬建安用他独特的方式重新演绎了流传千年的神话,而身临其境的我们将在不知不觉中,被唤醒蕴藏在脑海深处远古的记忆。
邬建安
1980年生于北京,祖籍上海金山。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
多年来,邬建安专注于将充满活力的当代美学与文化态度带入濒临绝迹的中国民间艺术传统,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智慧经验一直是邬建安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善于以当代的观念对接经典的文学、宗教和哲学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建立其与个体精神世界的联系,并通过综合性的材料和形式语言探索,多层面建构传统与当代的转换与融合,在几个维度上同时刺激和扩展人们的艺术想像。

展期:2018年7月7日(周六)-2018年10月7日(周日)
展览地点:震旦博物馆.水晶厅,上海市浦东新区富城路99号二楼
艺术家:邬建安, 汪天稳
策展人:赖素铃
主办单位:震旦博物馆 特展票价:每位20元(购买震旦博物馆常设展门票者可免费参观特展)
版权声明:
1.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图文的著作权、版权,均归微信公众号“震旦博物馆”所有。
2.其他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内容与观点,请表明转载及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官网展览专题页!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