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当年皇家美院学最优秀毕业生。凭借油画作品《火鱼细语》(“Fire” She Whispered)被英国《Timeout》评为1989年伦敦六大美院最有挑战性的绘画研究生毕业生之一,也是该杂志上首位刊登介绍的华人艺术家。
他就是——杨迎生,作为“85美术新潮”运动和“红色.旅”的主要成员,旅居英国沉寂近30年后再度全身心回归绘画创作。2014年,杨迎生新个展《再次陌生》(Twice a Stranger)惊艳四座。
伴着音乐声,我们一起走过杨迎生的故事
杨和艺术家柴晓刚在“江苏青年艺术周”1985
素以尖锐和极具商业影响力闻名的《每日电讯报》评论家理查德?多曼特(Richard Dorment)首次提笔为画家写前言,“若究其内意, Ying(迎生)的创作一直都深不可测。而这次,他发现一条搭建中西方文化的纽带,并将之创作出一种新的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像他之前的那些中国大师一样,Ying的画作一直给人以无限自由想象和意境”。
这份钟爱并非独家,垂青杨迎生作品的还有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牛津大学博物馆、西敏斯特议会、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柯克门家族等重要机构及私人藏家。
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令人激动、最富乌托邦色彩、最具青年造反气质的“85美术新潮”运动的活跃人物之一,杨迎生和徐冰、王广义等一众艺术家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美术史发展趋势。
2014年,杨迎生个展《再次陌生》作品《无声耳语No.1》(2012))
作为半个世纪以来首位考取英国皇家美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华人学生,他受邀给撒切尔夫人创作肖像,红极一时。他立足英国艺术圈,是现今唯一名列英国国家美术馆“古典油画专家”的华人。
尽管成绩斐然,和同行相比,杨迎生更像是艺术大师中的隐者。1986年旅居英国,89年在英国皇家美院毕业后在威尔金斯(Wilkins)工作室里潜心油画修复工作,20多年如一日。如今年过半百,与老友偶有不惑: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到底有多长?杨迎生不改初心,“我是一个画家。”
女儿如今长大独立,自己完成父亲角色中生活保障职责,他觉得是时候全身心回归艺术创作了。
历数往昔喧嚣,他三次成就自我,又次次否定既有成绩,在一次次“反叛”中实现自我蜕变,在这螺旋式上升的路径中寻找最好的自己。这一次,他又要“反旧我”。
不论周遭如何被浮华功利所绑架,他依旧谦卑而低调,自我坚守秉持艺术家严肃认真作画的精髓和本分,身体力行。
杨在拍摄现场 1989


杨迎生家乡徐州睢宁有“儿童画之乡”之称,他至今清晰记得当年绘画启蒙老师李训哲,“一开学就被老师美术组相中”,自此一路走来。“文革”期间大字报,样板戏小人书,所有画册都成为他临摹学习素材。
1979年高考恢复,杨迎生开始学素描等绘画基本培训,为成一名专业画家做准备。1981年,杨迎生考取南京艺术学院。
不得不说,整个80年代的中国是一段云谲波诡的癫狂时代。杨迎生更敏感嗅到“时代变了”:街上开始流行喇叭裤,被大家认为是“小混混”的年轻人提着收音机跳起了迪斯科。
作为校学生会宣传部长,杨迎生主要任务是联系南京各大学的学生参加学校舞会。正是这个外联机会,他结识了当时南京大学的一众留学生朋友。留学生们随身携带的西方杂志无形中给他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
杨和他的朋友在南艺表演1983-4
另一方面,当时初步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内杂志对杨迎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美术杂志》、《美术丛刊》、《江苏画刊》上开始有选择性地刊登西方美术作品,这让杨迎生深感震撼, “哇,原来还有这种画法啊!这画简直太过瘾了!”尤其当他看到弗朗西斯?培根作品后,心里暗念,“这才是我想要画的东西。”
并未被国家意志所裹挟,杨迎生开始厌烦复制过来的苏联式绘画模式。他蓄起长发,开始画一些“乱七八糟的画”,授课老师不高兴了,系党委书记也盯上他,频繁找他谈话。
大学生涯前两年杨迎生几乎将全部精力泡在哲学、心理学、宗教方面书籍里,从50年代的尼采、培根、康德到《西方美学》,躲在被窝里偷听“美国之音”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这种逆时代洪流的奔涌,杨迎生归结是当时青年对西方这些信息化知识的“一种渴求和向往,希望获得一些启示,也是他们对当下生活现状想有些改变的一种深层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时社会生态下,整个时代的大学生们对这种新知识的渴求和向往都被撩拨。大学生中开始传阅手抄本弗洛伊德《释梦》。“哇,大家都疯了”,西方心理学观念解释内心更迭原由的书籍整整影响那一个时代的美术创作者们,杨迎生认为正是这些才有了后来推动“85运动”中西方哲学超现实主义的运用,也才有了他后来“85运动”代表作《背景遮住的白鸽子与正在飘逝的魔方》和《轮子》。
作品《轮子》, 1985
伴随着整个社会和艺术届转型的阵痛,1983年开始,具有反思思想的学生们开始在学院之外躁动。全国各地美术学院大学生们陆续成立小群体组织,用画作来传达这种渴望,直至1985年“85美术新潮”。到1989年2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展”,这种前卫艺术被推向高潮。 “所以85年之前这个事情一直在酝酿,在89年时整个事情爆发了。”
“85美术新潮”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次创作高潮,它动摇了当时中国几十年来的主流艺术观念。作为重要的转折点,“85新潮”第一次把中国艺术纳入国际背景下,为艺术争取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放,中国艺术从此不可逆转地跨入了一个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时代。
“85之后我就下决心要出国去看看”。确定这个想法后,杨迎生当时心情紧张又兴奋,“紧张因为你什么都不知道,连护照去哪儿办都不懂,兴奋是因为觉得可以去学你想要的东西了。”


这或是一段有去无回的选择。作为85运动先驱,“很多媒体报道我们,社会也在关注我们,朋友提醒我成功就在眼前,留下来前途无量。”可我的决心已定。80年代,已是徐州师范学院教师的杨迎生毅然辞职,出国深造。
新转折伴随而来的未知性挑战,杨迎生有些预料。1985年, 出国前准备工作之一是“挨饿” ,“我当时唯一想到出国的威胁之一就是吃不饱饭,那好,我就来试试我能饿几天”。3天4夜后,杨迎生终于饿的撑不住了,跑去吃饭。
第二手准备是“挨打”,“当时想着,万一跟外国人起争执了打起来怎么办?”杨迎生找到学校体育系老师们教自己两招,一个老师说,“杨老师,我看电影上那些外国人都长的人高马大,我想我稍微给你调整一下动作吧,你‘往上打’”。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体育系的学生们每天一早都能在操场里看到,美术系那个长头发的老师很认真的在练一个最基本的姿势“往上打”。
1986年5月,揣着40镑外汇,杨迎生赴英国温布尔顿艺术学院求学。他要在9月份开学前打工去攒够第一学期1600镑学费和生活费。1986年全国年平均工资1271元。
新开启的异乡生活似将整个人从原来生活中“连根拔起”,蜕变并不顺利,然而最让杨迎生没料到的是,他竟然找不到工作。不懂广东话中国城不要,学生签证限制,没有工作许可,杨迎生想依靠干体力活赚钱的计划也成为泡影。忽然,他看到中国城不远的国家肖像馆路边给游客画肖像的外国画师,他觉得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挣扎在最基本生存需求阶段,会见识到人性中最本性的黑暗。伴随着排挤、争执、敲诈等英国街头社会生态后,杨迎生凭借自身生存智慧,逐渐在街头角落画画的人群中站一席之地。分不清这会不会是杨迎生怀念的时代,他不否认这段时光让他看到英国底层社会不同层面的面貌。
凭借自身的写实功底,站稳脚跟后,杨迎生开始一路引领定价趋势。他将伦敦街头肖像画的价格从5镑飙至后来的15镑。“最好的时候,我们一天可以赚100多镑”,杨迎生回忆自己赚的最多的一天有140多镑。
杨在街头画像1986
对比当时中国国内工资水平,这种金钱的诱惑是惊人的。于是异乡凄苦坚守的一部分艺术家开始动摇,有些人选择另种生活方式:街头卖画,赚钱,回国做生意。
这段岁月或可定义为8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批留学生生涯的真实写照,故事如今的结局,有些人成功,有些人消失,再提及,还是会唏嘘这段时光背后,那些怀揣艺术梦想的中国人执着坚持的残忍故事。
杨迎生曾亲历一个和他一同在街头画画的中央美院留学生,精神出现问题,被送到大使馆后自己又跑掉,后来就再无音信。一个拉小提琴的大陆留学生有天给他看自己在中国城洗盘子泡肿的双手,冷静又绝望的说,“你看,我这手还能拉琴吗。”
这种残忍,还有精神上的隔离。80年代末来英国的大陆留学生非常少, “你找不到人说话,连个内地人影子都很难看到。
可以想象,当时和他们一起拥坐在路边给人画像的外国人,“坐在那儿,任何人都可以往你面前吐口水,你脚边有时候躺的是醉鬼,身旁也可能站着正在拉客的妓女”。
彼时他还是中国大地上“进行改变整个中国艺术界革命运动”的中坚分子、大学讲师,此时,他只是在异国大街上卖画的“街头艺术家”,错过夜班车的夜晚,也只能背着画板睡公园,火车站车厢,每天不停给人画肖像就是为了挣一份学费,维持基本生活。
这种处境会让人更多的自我审视。“这时你精神上的落差其实才是最痛苦的”,从国内受人尊敬的大学老师到如今,杨迎生说,“你会想,你这是在干嘛啊”。
想弄明白过往的一切决定意味着什么,而这种折磨主要来自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迷茫和一丝惶恐。
到英国后第二年,身边有些人开始陆陆续续回国,在外停留一年“镀金”后回国,依旧功成名就。杨迎生问当地人,“你们这儿最好的美术学院是那儿?”英国人说:皇家美术学院。杨迎生说,那好,我就考它吧。
曾经的“叛逆”因子又继续发酵,这又是一次破釜沉舟的选择,带着旁人怀疑的眼光,三个志愿选择,仅填“皇家美术学院”一个 。白天街头画画,晚上准备考试作品。杨迎生形容当时真切体会到什么是“没日没夜”,艺术梦想成为唯一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这是最后一根稻草了。”
1987年,杨迎生成为英国皇家美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解放后首位华人研究生,第一学期后获皇家美院最高奖项“安斯陀瑟大奖”并获“DHL教育奖学金”,这些奖金足以支付当时全部学费和生活费,他才停止到街头画像。


1989年,杨迎生妻子滨滨匆匆办了张旅游签证前往英国,杨迎生要她来参加他毕业典礼,她也是没想到,“当初一个小行李箱子,一待30年。”
有人说,杨迎生完全可堪称“中国第一代文青”。南艺期间,长发飘飘,叛逆又多才,办舞会是跳舞高手,组建乐队并任主唱,主打当时流行歌,堪称校园风云人物。
都不曾想,这些经历也“救”杨迎生一次。
在考取皇家美院后,眼看马上就要入校交学费了,但他还差600镑,“我当时基本上每天都是画14, 15小时,再怎么赶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正值中秋节,中国城街角画像的杨迎生看到中国城正在办“全英华人歌唱比赛”,获奖者有奖金和月饼。杨迎生想也没想就冲上去,唱了一首《心痛的感觉》,并出乎意料得了二等奖:800镑和4个月饼。
“其实我当时对这首歌名字是有感而发,唱的都是我那些日子的心酸啊”,如今谈起这段插曲,杨迎生开怀一笑,就像幸好穿越了黑暗的隧道,找到第二天继续生活的出路。
阔别两年多的妻子滨滨发现,杨迎生在英国也依旧未变活跃本性。他在英国也有了乐队,虽坦言是别人找上门的,“我当时觉得在考取皇家美院那段日子真是太苦了,所以我想奖励自己一下”。
杨迎生的犒劳清单里只有两件乐器:一台100镑买来的旧钢琴,一个20镑的二手架子鼓。有天自己正在房间敲鼓,隔壁的英国小哥敲他房门,“我们有个乐队,差一个鼓手,你要不要来一起玩一下。”
刚下飞机,滨滨就被直接拉到杨迎生学校一个演讲大厅里,“他们乐队正在给张铁林毕业设计作品当主角”,滨滨笑称,当时因为正在排练,“他完全没时间顾得上我”。
杨的乐队在伦敦的“摇滚园”演出1988
杨迎生师从皇家美院院长,作为当年皇家美术学院唯一华人学生,导师见过杨迎生写实作品,非常赏识,导师也会介绍一些英国肖像画订单给他。
然而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依旧是所有美院学生的门槛。杨迎生不愿签约画廊,因为他深知,商业逻辑是无法满足艺术家本身的创作冲动。
“签约画廊,你给他们供画,你得保证自己的风格符合他们的要求,一个画家成熟以前,他的创作风格是一直都会变的”,杨迎生说,“要商业,你可能就要舍弃自己的追求。” 杨迎生不想让自己的艺术创作迷失在这种商业化的喧闹中。
当他再次拒绝和画廊签约卖画后,为解决经济问题,他又跑回中国城街头画肖像。导师得知他现状后,吃惊问他:“你怎么了?!”然而导师惜才,继续给他介绍肖像画订单,助他缓冲毕业过渡期的经济压力。
他是当年皇家美院学最优秀毕业生。凭借油画作品《火鱼细语》(“Fire” She Whispered)被英国《Timeout》评为1989年伦敦六大美院最有挑战性的绘画研究生毕业生之一,也是该杂志上首位刊登介绍的华人艺术家。
作品《火鱼细语》1989
杨被Time Out 评为1989年伦敦六大美院最有挑战性的绘画研究生毕业生之一
各项大奖也接踵而至:“安得鲁-劳埃得旅行奖”,“伯斯顿奖”。1990年被提名英国航空公司“新秀艺术家大奖” (The British Airway New Artist Award),“英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奖”(The Art’90 Young Artist of the Year Award) 和“亚瑟-安得森奖” (The Arthur Andersen Art Award)。 他名列20世纪中国艺术家,被写进中国现代艺术历史中,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菲兹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和西敏斯议会(Westminster City Council)等地收藏。
他被称为“皇家美院肖像画第一人”。1991年,英国西敏寺市政厅决定挑选一名最优秀的青年画师为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画一张首相接受西敏寺市向其颁发“自由之匙”场景的现场肖像油画。
在征集全英国最顶级学院反馈后,杨迎生成为全数通过的唯一人选。这幅画由西敏寺议会支付杨迎生4千镑酬劳,现今保存在西敏寺议会厅。多家媒体连篇累牍报道此事,他在英国艺术圈崭露头角。
“其实仅凭当时他这幅画像,不管他去哪儿做肖像画都没有问题”,妻子滨滨说法一点儿不为过。但如果真按照大家公认这条成功轨迹去做,就不是杨迎生。
尤其在画什么这个问题上,杨迎生一直都很有主见。 我一直都知道,画肖像只是我的谋生手段,不是我的追求。”
1990年杨被“英国新秀艺术家奖”提名,与导师保罗-赫斯李合影 1990

妻子滨滨对杨迎生现今再次挑战有些愧意, “忽然一天有这个孩子,他首先就想到要保证这个家庭的经济来源,所以他放弃了继续创作,接受一份可以保障稳定收入的修画修复工作。”
皇家美院导师给杨迎生介绍了卢西安?佛洛伊德经纪人助理的工作。导师初衷仅是想给他暂时过渡,2年内换到更好的画家工作,没想到杨迎生一做20年。
“毕竟每个美院的学生都是这么过来的”,杨迎生说,当导师看到当年和他一起办画展的同班同学翠西?爱敏如今的成就,甚至开始觉得给当年最得意的学生推荐的这份工作简直是个天大的错误。
杨迎生说这其实是每个艺术家都需要面临的抉择,“世界上99%的艺术家其实都有第二职业”,杨迎生说,“若作为一个纯粹艺术家,仅凭卖画过生活,基本是难以保障经济来源的,毕竟,你想让自己作品在商业角逐中脱颖而出,你得先衡量一下在诸多位艺术家前辈们面前自己能排在哪儿呢。”杨迎生说,“可是有孩子以后,你要承担作为父亲的一个责任。”
“我总觉得自己好像还欠那么一丁点火候”,他觉得自己还是需要磨一磨。
当弗洛伊德经纪人柯克曼(James Kirkman)的夫人, 英国著名油画修复专家克莱尔-威尔金斯(Clare Wilkins)邀请他学习油画修复时,他觉得这是个深入挖掘油画发展史中各时期精髓的机遇,便欣然应允。
杨和他修复老师威尔金,弗洛伊德经纪人克可曼
杨迎生在鉴定17世纪意大利画家道奇的“圣母与圣子”
“这份工作首先可以给我提供维持生活的稳定来源,又能保证我有时间创作,同时又可以学到任何学院都学不到的油画技法”,杨迎生难掩这份工作所提供的第一手直接接触油画真迹的兴奋,修补工作从第一层到最后一层,如同参与创作过程的每一道工序,“你可以由此理解不同时期画家的创作过程。”
还是很难想象一个曾经的叛逆少年,如今开始从事如此细致的工作,一层层清洗,再一层层修补,如剥洋葱一般。
经由他修复的画作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到现代作品,包括提香、鲁本斯、梵戴克,到莫奈、毕加索、弗洛伊德等大师作品。2011年他接受苏富比(Sotheby’s)委托,全面修复价值3700万镑的伊威尔?佛洛斯特收藏。2009年他名列英国国家美术馆古典油画专家行列。
全英60多所庄园私藏油画修复都出自他手,没人比他更清楚所有修复工作的工序,每道工序都是一旦下笔便无法回头,因此他放下所有性格因子中的不羁和叛逆,选择温和,隐于世界一隅潜心修画。
杨在清洗16世纪意大利画家基纳瑞的油画《拜见圣子》
战果斐然,杨迎生依旧觉得油画修复是他生活中的“红玫瑰”,创作是他的“白玫瑰”,“那才是我的真正喜爱”。。
他开始似有似有的对抗这种两重生活中的困境。一方面本身惯有的责任心和多年习得的挑剔个性,让他对每件接手的古油画作品精耕细作,“我希望未来100年后有人再对这幅画修复时,看到我的这个手艺会说一句‘哎呀,前面这个修复师的手艺不赖’”。
另一方面,自己念念不忘的创作意识所占据的另一半大脑开始反抗这种旧有体系。这部分能力在说:要专注于当下创作,要反抗。
杨迎生觉得这种不能再平均的“危险性”会失衡,他要再次选择。
杨在现场工作

“近2年内渐渐脱离油画修复吧,回归创作”。2010年他开始有意识加强创作时间。
时隔二十多年,当杨迎生再次审视东方文化时,似有所悟。英国文化熏陶出的西方思想的根基开始帮助他在东西方文化间找到一点灵光,杨迎生开始自在的在两种文化中游刃有余,穿梭自如。
20多年西方习作名画的影响,或可看作推向杨迎生迎接另一种盛世潜力的累积。在二次创作中,他将这种东西方文化文化积累的力量,爆发的淋漓精致。
为此他在前五年开始从头学电脑,学Photoshop、摄影技术,与版画印刷工艺相结合,拓展用新科技更好展示油画作品的另一种创新镜像,这一切不难窥得他一直对自己的清晰定义:“我是画家,还是要回归我的本职。”
作品《对话 No.1》2015
妻子滨滨对杨迎生此次转型充满信心,“他有底子,工作也很勤励” 。实际上杨迎生的新作品已经开始在行业内收获大批关注,有些收藏家也开始陆续收藏其作品。
如果非要说这20多年的名画修复对他有什么影响,“那应该是我从这些大师的作品中学到了他们真正的严肃作画的态度。”
杨迎生有感于如卢西安?佛洛伊德这样的画家,一幅油画作品精耕细作超过2000小时的耗时量,一年仅有三、四幅作品问世,“他们这些艺术家不管再出名,也从未被商业利益驱动。”
在经典和创新之间,兼顾东方美和西方元素之时,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种语言。
隐于20多年的名画修复给他提供了一套非常完备的油画名录清单,让他将所有大师名作悉数掌握于心。
作品《对话 No.5》 2015
正如理查德?多曼特简介中所述,“Ying的这种发现实属难得”,见过一片森林,从中找到一颗独一无二的一株小树苗,何其难。“我的创作就是要做这些传统经典从未做过的创新。”
他怕自己要跟不上这个时代了,然而就像理查德?多曼特惊叹的,“他先是抛弃了颜色,然后是他的画笔,当然,最后连油画的帆布也被扔至角落……”现如今,他工作室里铺陈的是摄影机电脑,不同材质的作画工具,他呈现的手工画作在调动一切最新的工具和理念去表达艺术的理想国。“我希望每个人带着自身的理解去看我的画时,这些画面可以绽放出一种异光荡漾的色彩”。
曾经的大师们给杨迎生最大的启发是: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因为他一定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你个人的一个点。
他欣慰,“我感觉我现在是一个脚踏上去了,但是还需要继续探索。”
《漂洋过海中国人》系列以海外留学生、务工人员以及归国创业者为主体,希望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向国人真实展现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以及世界眼中的中国。
如果你也有故事想与我们分享,欢迎投稿至:product@china.org.cn (主题请注明“投稿”)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李兆彧
本期校对:渠津
投稿邮箱:product@china.org.cn
中国网期待你的作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