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袁运甫先生画了一批水粉画,这批画都是对景写生。粗略地看其写生的对象就地域言之,包括甘肃、浙江、北京、山东、河北、上海、四川、安徽、江西、福建、辽宁,还有尼泊尔;如说题材,则有乡村、城市、工厂、码头、渔港、川峡、滩涂;细分下去包括集市、染坊、粮站、猪市、马棚、寺院、天文台、化工厂、砖厂、渡船、教堂等等,林林总总,近于全景式的关照,是那个激情浩荡的岁月,普通人祥和而平静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袁运甫   1933-2017,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袁运甫   1933-2017


几乎所有画面都是暖色调,阳光明媚,温馨怡人,呈现出中国美术史上从未有过的景象。那段历史已成过去,袁先生这批水粉画成为那段历史的永久记忆。对现实的关注贯穿了袁先生的一生。


《富春江的早晨》 袁运甫 1960,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富春江的早晨》 袁运甫 1960


《北京春节厂甸庙会》 袁运甫 1961,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北京春节厂甸庙会》 袁运甫 1961


不断有人说袁先生的这批水粉画,代表着那一时期中国艺术的最高成就,我赞成这种评价,这是因为这批画作题材的广度前无古人,这是其一;其二,这批画作语言精美,每一幅都堪称经典。回到那段历史去看,这种评价是公允的。


《翻砂厂》 袁运甫 1972,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翻砂厂》 袁运甫 1972


《猪市》 袁运甫 1972,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猪市》 袁运甫 1972


题材问题不是小问题,艺术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由题材诱发的,譬如文艺复兴由神为对象改为以人为对象;印象派以日常所见作为题材。这些改变都是颠覆性的,意味着认识世界以至对世界的认识的变化,它们是改变历史的行为。


《太行山下的干校》 袁运甫 1972,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太行山下的干校》 袁运甫 1972


《庐山》 袁运甫 1973,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庐山》 袁运甫 1973


二次改变拉近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这已成为历史的趋势,今天看来,关于艺术的所有是是非非都是围绕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展开的。不仅中国,整个世界对印象派的赞誉都偏重其语言变革的倾向,这是一直以来我们对印象派认识的局限。


《黄浦江》 袁运甫 1973,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黄浦江》 袁运甫 1973


《江城南通》 袁运甫 1973,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江城南通》 袁运甫 1973


这种局限还延展至印象派对日本浮世绘借鉴的误读。印象派对日本浮世绘的借鉴并不止于日本浮世绘的平面化和装饰性,还在于日本浮世绘对日本市井社会,即日本底层社会的描绘。日本的浮世绘启迪了印象派画家对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社会变化的关注,这后一点显然是被以往的认识忽略的。


《大上海》 袁运甫 1973,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大上海》 袁运甫 1973


《鲁迅故居(一)》 袁运甫 1973,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鲁迅故居(一)》 袁运甫 1973


历史地看艺术的任何变化都是社会变化的结果,袁先生的这批水粉画适时地回应着那一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现实,体现了一个杰出艺术家对社会变化的敏感和自觉,只有具备这种敏感的艺术家才会走进历史。


《胶东落凤渔村》 袁运甫 1977,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胶东落凤渔村》 袁运甫 1977


《出海前(一)》 袁运甫 1978,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出海前(一)》 袁运甫 1978


题材变了,语言也会随之变化。语言的变化具有必然性,这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社会对于艺术的主导作用是毋容置疑的。今天的中国艺术如若检讨其得失,其真正的问题是滞后于蓬勃发展的社会现实。袁先生的这批水粉画全然超越了古与今、中与西的纠结,丝毫没有承袭或舶来的痕迹,洋洋洒洒地呈现了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自由而独立的追求,没有多少艺术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七十年代末袁先生改画水墨,他的这批水粉画遂成绝响。






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


展览时间

2018年8月16日 – 2018年10月7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展览总策划

冯   远

策展人

袁 加   苏 丹 杨冬江

学术主持

杜大恺 刘巨德 张晓凌 汪 晖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国家画院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

清尚集团






开馆时间: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十闭馆)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近邻学校东南门。

2018年7月6日至9月初,参观请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东侧临时校门。


展览解读 | 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袁运甫,水粉画,杜大恺,日本,袁先生,印象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浮世绘,浮世,东侧


地铁路线:

13号线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号线  清华东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线: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429、549、562、630、86、运通126。

清华东路西口 333、355、438、466、594、运通110、快速直达专线82。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官网:

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图文编辑/垚梦

觉统筹/王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的殿堂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