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插画与品牌设计 ID:sheji-520
“我有很多做不好,我非常愿意把它做好,做了一辈子,从一而终。”
能登上央视《朗读者》的人,有一半是我们熟知的,像第二季有姚明、袁泉、胡歌、刘烨、张一山等;还有一半是我们从未见识过的,他们默默无闻,却能带给我们很多真实而鲜活的力量。
譬如在五月份的一期节目里,《朗读者》邀请到一位和我们画画人有关的重量级人物。
他被誉为是
“中国植物画第一人”
曾和全国几百位植物学家
耗时45年的时间
编撰了全世界最大型的
种类最丰富的一套巨著
《中国植物志》
▼
这套书一共80卷126册
加起来一共5000万字
在节目中
董卿拿起的一本1155页
像字典一样厚厚的书
却只是30000多种植物的索引目录
▼
全书一共有9000多个图版
每种图版绘制了5种以上植物
一共由164人参与绘制
而今天的主人公正是其中一位
他参与绘制了超过2000幅植物画
▼
每一张植物画
都是那么准确
鲜活灵动
▼
犹如生在眼前
扑面而来
比相机拍摄的还要真实
▼
而这位作者
就是今年已经79岁的
中国科学画家
曾孝濂
▼
1939年6月,曾孝濂出生于云南威信。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不过大多都是信手涂鸦,十来岁时还临摹过毛主席像。
说起来,曾孝濂能走上画画的岗位,也是很多机缘巧合。高中毕业后,因为喜欢画画,曾孝濂没上大学,而是以半工半读形式便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招录,职务是见习绘图员。
工作到第二年,又恰逢《中国植物志》立项,需要大量画师。曾孝濂又会画几笔,就被正式招入当一名画师。
对曾孝濂来说,这便是最好的工作,不像现代人喜欢到处跳槽,从这里开始,他一画就是将近40年的时间。
万事开头难,要说画画最艰难的时期,就是刚开始的前几年,能坐得住冷板凳,才画得出真东西。
年轻人总是有些沉不住气,但曾孝濂能沉下心来。
在最初练习画植物画的时候,他每天早上都会去植物园摘一朵山茶花放到瓶子里,用来观察临摹。
画花的难度,在于它的时效性。因为花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所以花从摘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倒计时,画得慢了会找不到素描关系;想要快一些也不能先构图,因为你无法预知最后变成什么样。
于是,曾孝濂想到了新的办法,他只能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画,最后再把各种元素组合起来。但这种画法也非常耗时间,既要观察又要临摹,曾孝濂这一拿起笔只能是从早画到晚,甚至连喝水上厕所的功夫都没有。
毕竟,曾孝濂在此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只能自己努力摸索。但就是凭借着这种方式,曾孝濂超负荷画了几个月后,他的画功因此大大提升。
由此到了正式创作阶段,曾孝濂画得更是认真。每画一张图,都会先打个草稿,给分类学家看,看完确认了再上钢笔稿。在这一遍遍的积累过程中,他对画面的表现形式和线条的结构等都有了基本的掌握。
但这也导致了曾孝濂的画画效率成为工作室中最慢的一个,后来,当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蔡希陶教授看到他的工作方式时,并没有去催他赶进度,反而尽他所能去帮助曾孝濂,有时候还会亲自与他一起解剖植物,讲解植物科学画的注意事项。
这恐怕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自己能静下来;环境又较为宽松,如此条件,曾孝濂不进步才有些奇怪。
于是靠着这样的状态
我们终于在
曾孝濂的笔下
看到了那些曾经隐居
在中国各地的花儿
▼
盛开时繁花似锦
别有韵味
▼
枝叶茂盛
四季常青
夏季开花
数十朵聚于枝头
清香四溢
▼
附身于林中树干上
气生根粗壮
叶碧绿长青
花俏美艳丽
经久不凋
▼
先花后叶子
果秋熟
红润喜人
果肉常用中药
有补益肝肾之效
▼
多年生草本
生长茂盛
绿叶黄花
鲜艳夺目
▼
落叶大乔木
主干通直
树冠如盖
蔚为大观
▼
缠绕藤本
夏末秋初开花
初白后黄
香气宜人
▼
原产西亚
西汉以后传入中国
虽花果形状不引人注目
但我们吃饭可少不了它
花序中长有多枚蒜芽
可发育成小蒜苗
▼
云南各地均有栽培
尤以昆明圆通山最负盛名
每年阳春三月
花团锦簇
满树皆红
游人纷至沓来
观者如潮
▼
复叶舒展
果红而经久
可供盆栽观赏
三七根还是名贵中药
花可代茶饮用
▼
花先叶开放
繁花似锦
春意融融
果夏季采收
杏仁入药
有祛痰止咳之功效
▼
原产美国
国内广见栽培
适应性强
生长迅速
是优良绿化树种
花芳香可食
▼
春季
殷红的花朵
密集枝干
十分壮观
果夏熟
内密生丝状毛
民间用作枕褥芯
▼
腐生植物
生长于林下阴暗处
通体透白
没有叶绿素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只能从其他植物根部吸取养分
▼
2亿年以前
在地球上十分繁茂
后随恐龙消失大量死亡
如今野生种群所剩无几
受各国重点保护
▼
见于西双版纳公路两旁和丛林边缘
花小金黄色
聚于枝头
少数萼齿(指花的最外一环)
会扩大为白色叶片
在绿阴下异常醒目
引来昆虫为其传粉
▼
以上就是曾老诸多作品中的一些节选,因为是科学著作插图,这些画作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像”,作者必须要精确到“无一花无出处,无一叶无根据”。
所以,除了在室内画画,曾孝濂还需要走到野外去观察,去了解花鸟生活的地方。在最开始刚出去时,他被蚂蝗咬过,被蚂蚁叮过,但这不仅没有使他感到懊恼,却引发曾孝濂很多思考。
他意识到生命无限的多样性,生命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大自然把万物组合在一起才是最动人的地方。
曾孝濂也因此大受启发,他需要给自己定一个新的目标,自己不仅要画得像,还要画得生动。他要用画笔讴歌生命,讴歌自然。他说:“有几年出差每天在大山里面,天不亮。你就听那鸟叫吧,就是一个交响乐、大合唱。你分不清也看不清什么鸟,在西双版纳、在易门、林子里天快亮时都一样,就特别想画”。
在和大自然长时间的亲密接触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孝濂看到一本英国人画的鸟类科普著作,虽说只是一本书,但却激起了曾孝濂的斗志,他暗自下定决心: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出一本鸟的画册。
果然,在《中国植物志》完成后,曾孝濂毫不犹豫,说干就干。
为此他准备了很多工作,前期每天到鸟园观察鸟的姿态、画速写、拍照片,为画鸟收集资料。
确定开始创作时,除了画鸟,他还为不同鸟类搭配生活的栖息地,曾孝濂说:“我善于组合搭配,这是我一直的优势,只是需要不断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鸟类的生活环境,然后搭配相应的植物”。
要说最难的绘制环节就是画鸟的细节,因为你是没有条件一直对着一只鸟画,所以曾孝濂只能专门跑去昆明动物所标本馆去不断观察。
于是,在万事俱备的条件下
曾孝濂创作出一张张
堪称令人惊艳的
《百鸟图》
▼
花前必有小虫来
▼
呼唤
▼
听蝉声
▼
硕果累累
▼
“有人叫我?”
▼
老树上
▼
开饭啦
▼
小憩
▼
树上有微风
▼
这个果子贼好吃
▼
守株待兔
▼
如果你有印象的话,我们小时候常见的鸟儿明信片画册等,其实都是出自曾孝濂的笔下。
1998年,曾孝濂还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百鸟图”个展,其中作品《雉鸡》直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后来,在2008年2月28日,由曾孝濂设计的《中国鸟》邮票,还获得第十三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最佳连票奖,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次获得该奖项。
从《中国植物志》到《百鸟图》,很多人觉得曾孝濂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也是时候休息一下享享清福了。
但曾孝濂却觉得新的挑战和机遇才刚刚开始。直到今年已经79岁的曾孝濂还在到处奔波。退休后,他曾两次穿越美国自然保护区画红杉、跑寺庙画古树、壶口画瀑布、箭扣长城画景……
虽说是这一辈子画了几千幅画,老爷子却直言至今没有一幅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对于画画,他有自己的个性。曾孝濂说:“我喜欢一个人孤独地思考,不断做实验改进。每一个人一定要找到一种符合你内心审美感觉的东西来表达你对物像、客观对象的感觉。也就是必须寻找到相应的绘画语言。一个画画的人成熟与否,看绘画作品有没有自己的个性。
如果没有,就不是成熟的画家。有的人一辈子都形成不了自己的个性,要么模仿古人,要么模仿现代某个人,再怎么画也是别人,不是自己。我不会做那样的人。”
对于认定的事情,他都坚持做了下去。从一个高中毕业的小青年,再到最近登上《朗读者》被人们敬仰,令人叹服的作品背后,他四十年如一日的画画精神最值得我们钦佩。
如今,回首往事,曾孝濂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坐得住冷板凳。他说:“除了有几年时间在西双版纳做野外工作,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标本馆。没有这种修炼,你的心就不能很专注、无法排除世俗的干扰,你就会坚持不下去。
或者说你会把它当作一个很随意轻松的事,上班就来,下班就走。上班聊聊天、喝喝水,再学习学习。但是你的心在聊天上,不是绘画。这也是坐不住。有人坐了一辈子,一辈子就那个水平,实际心没静。”
心静是做任何事的前提,曾孝濂的坐冷板凳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要心诚,我们画画的,脑袋里想什么,画面就体现什么。画作是不会骗人的,所以你必须真诚的对待画画。然后,除了临摹,一定要实践,一点一点的积累就会不断进步。
去年,在曾孝濂过生日之前,这个忙碌的老画匠病倒了,因为在医院里不能画画,曾孝濂便作了一首小诗来总结自己的人生。这也是在《朗读者》上,曾孝濂缓缓读来的诗,他自称是胡诌的,实则全是大实话,一起感受一下…
信手涂鸦一顽童,机缘巧合入画图。既要坐得冷板凳,也要蹬得大山头。澄怀味象,感悟生命之真谛。以勤补拙,练就不法之法。随遇而安,尽力而为。平平淡淡,自得其乐。
就这样,他画一辈子,从一而终,心满意足。
向老一辈的画画人学习致敬
-END-

今日推荐艺术书籍

ArtBanana 主理人:
香蕉大大,等你来撩~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