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东馆 | 玩艺儿
明末大V陈继儒与徐霞客,相差30岁的忘年交
龙小编今天要讲一位明末的大咖:陈继儒。
陈继儒1558年出生,1639年去世,上海人,集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几乎是一个博学多才的通人。这样一个杰出青年,却在29岁的年纪放弃仕途,隐居了,居了,了……
先隐居在小昆山、后在东佘山,隐居意志之坚定,最长20多年没有踏入过城市。
隐居期间拒绝了无数朋友的出仕做官请求,平时写书编书画画搞搞收藏,尤其是搞出版发行,不仅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还影响了一批文学青年,“眉公之名,倾动寰宇”,《明史》说“三吴名士争欲得为师友”。
当时的人都知道陈继儒的大名啊!长江下游一带有名望的人都想拜他为师、尊他为友啊!
陈继儒的朋友圈有多大?上自名官巨卿(如内阁首辅徐阶)、文人学士(如书画名人董其昌),下至商贾贩夫、三教九流,都有往来。先允许龙小编说一个他和徐霞客的小故事。
当年的徐霞客还叫徐弘祖,第一次见到陈继儒,是在他39岁一介布衣之时,此时陈继儒已68岁,闻名朝野。
年龄和身份摆着这,差异巨大。但陈继儒被徐弘祖的冒险故事和过人胆识所折服,隧引为知己。
看看徐弘祖走过的“考察路线”图,在飞机没有高铁不通的古代,就靠两条腿覆盖半个中国,不能不让人佩服。
嗯,“霞客”这个号也是此后陈继儒给叫开的。
大约是1636年(记住这个年份,后面还会发生很重要的事),51岁的“旅行达人”徐霞客计划去西南游历,临行前第五次前往佘山拜访79岁的陈继儒,想让陈继儒帮忙做个引荐人,方便他到云南后见一见“夜郎之翘楚”木增。
陈继儒二话没说答应了,写了好几封信给西南的友人,而且是写两份,一份寄出去,一份让霞客随身携带,考虑十分周全。
对已年近80岁的陈继儒来说,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在其有难之时出手相助,是远超金钱的、最有诚意的帮忙。
这些友人包括丽江土司木增、鸡足山僧侣弘辩、安仁、云南晋宁学者唐泰等人。
做到这个份,徐霞客特别感谢无以为报,将这次西行考察的起点,设置在了佘山,也就是上海。
很不幸,走到湘江一带时,徐霞客遭遇强盗,随身包袱没了,介绍信也丢了。到云南境内时,他已身无分文,“余囊已磬”。
但人生地不熟的,能找谁借钱资助?这时候,陈继儒写的双份信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收到信的陈继儒云南好友人陆续出现,接力相帮,第一个雪中送炭的是当地名流唐大来:“唐君待先生久矣!”
唐大来早年曾获得陈继儒的帮助,这次恩公的朋友远道而来,自然竭尽全力帮助,并且将徐霞客介绍给了他自己在云南地区的朋友们。
有了陈继儒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一路协助,徐霞客第三年抵达鸡足山,如愿见到僧侣弘辩、安仁等人。
第四年抵达丽江,完成西南一行,并且在木增的帮助下,返回老家。
陈继儒的朋友之多,一方面是他因为他对上结交权贵,对下接济穷困潦倒,更多的则是他的“书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读者众多,因为他在隐居期间经常搞写作搞出版呀!
陈继儒的写作属清言小品、清浅平易一类,特别遭人喜欢,甚至有人故意学他的文风创作,“虽非眉公之文而已眉公行者”。
陈继儒的至交好友董其昌,也不得不佩服其作品的影响之大:四海之内都求陈继儒作品,导致他无法藏私只能拿出来。好吧,拿出来后又被人重金悬购,导致刊印量继续加大,于是越传越广,粉丝越来越多。
毫不夸张地说,陈继儒就是明末的一位超级(文化)大明星,帮助徐霞客的那些人,都是他的超级粉丝!
董其昌与陈继儒,两人是老乡也是好“基友”,1636年冬董其昌弥留之际,陈继儒一直陪伴在他身旁,并为他装殓入棺。
陈继儒的诗画风格如何?龙美术馆(浦东馆)正在热展的“一花一世界:龙美术馆藏花鸟画展”,展出了陈继儒画在金笺纸上的《梅花册》(十六开),每一页均诗画对题,让你一饱眼福。
陈继儒在他隐居的寓所周围移植了上百株古梅,因为爱梅画梅,经常对梅“写生”,使得他的墨梅成为一项绝艺。这件作品曾被乾隆皇帝收入《石渠宝笈》: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咏梅者惟此诗为第一。眉公。”
“一枝瘦鹤舞,千行瑞雪飞。眉公写于绿窗下。”
“以晴香榜梅花,不若以清浅题之。眉道人。”
“香雪。”
“暗香。眉道人于顽仙庐戏写。”
“月照梅花,影落窓上,宛似此图,试为写之。眉公。”
“翠羽月中呌,玉鳞风外斜。眉道人。”
“玉鳞寂寂飞斜月,素手亭亭对夕阳。此李颀诗也。王吏部园中有亭亭亭。陈继儒。”
参考资料:
欧南:《陈继儒:七分正经三分痴》
龔敏迪:《亦有可聞:徐霞客與陳繼儒》
李宝花:《徐霞客的第一步和佘山》
施光华:《再读徐霞客<致陈继儒书>》
邱江宁:《陈继儒对晚明文坛的影响》
相关展览
?点击图片查看展览详情?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点击链接查看):
黑白未错——An Exhibition of Monochrome
龙美术馆(浦东馆)正在展出(点击链接查看):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