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5月16日松美术馆第四期“松间对话”在现场观众的掌声中顺利结束。此次对话由松美术馆联合在艺APP共同举办,题为“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让观众从指导、到了解、进而到深深的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此次对谈由在艺创始人谢晓冬老师担任主持人,同时邀请到了资深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松老师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邵彦老师,围绕“松”文化与古代文人生活之关联问题展开了深入浅出且风趣生动的探讨。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松”作为中国文化主题材

是如何融入文人生活中的?




谢晓冬: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李老师刚才谈到松与龙内在的文化艺术关联,中国一直讲是龙的传人和龙的文化,松树是我们不断创造它的形象,不断去画它,它不停的重塑文化根本,有意无意成为一种主旋律、主文化的题材。这一块邵老师有补充吗?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松间对话”对谈现场


邵彦: “松”在中国的汉传佛教里面,跟罗汉图像的密切关系,恐怕也是受中国道教文化的影响。松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关系,在中国体现在道教方面会偏多一些。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一位修道者生活当中,松树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会想象到,大片的松林在风吹动时发出阵阵松涛,古代没有电子音乐,不能听音乐戴个耳机,纯粹就是天然的音乐,松风水韵。水韵是说人住的地方往往有溪水,高山流水。山水与树木间的风声共同构成一个非常好的听觉环境。这是山林实景比画有优势,除了非常漂亮的视觉环境,还有非常好的听觉环境。


▲禹之鼎《禅悦图》现展出于松美术馆,「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禹之鼎《禅悦图》现展出于松美术馆


还有松树的实用价值,到了晚上用松木来做火把,可以照明。松树有一个特点——烧起来有香气。因为有松脂,易燃耐烧又有香气。如果运气好的话,松脂还能形成琥珀。


古代修仙的人在山里要吃几种特别的食物,一种就是松子、松花粉,还有灵芝、黄精、大枣等。由此可见,松树可以全方位满足从身体之外向身体之内的全部所需,从视觉到听觉到味觉,有很多种办法让修仙的人体会到松是一种有仙气的植物。


同时,松树的树龄可以很长,所以在中国古代有长寿的寓意,如果画一个庆寿图,一定会有松、柏、灵芝,鹤、鹿等元素,而其中最常见的就属松鹤图。在工艺美术上图像简化、简化,到最后就变成松鹤这种给人祝寿的搭配。清代传教士画家郎世宁进宫以后,雍正二年,给雍正帝画的《嵩献英芝图》,上面有松、崖、流水、百鹰,这些都是长寿的象征,在道教里面都叫祥瑞。    


▲ 清 郎世宁《嵩献英芝图》非在展作品,「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清 郎世宁《嵩献英芝图》非在展作品


李松:刚才邵老师说到的声音的问题,很有意思。松树不只是看的,还是听的。我们常会说松声、松涛。比如说《山路松声图》,风吹过的风声。风自身是没有声音的,风的声音往往是通过树体现出。风吹过,树就响。在山上比较高的地方那就是松树的声音,而松树单独的声音不够生动,一定要配有泉水的声音,松树跟泉水一起的合奏就形成一种很独特的听觉感受。


现在西方有些前卫艺术开始用味觉、触觉不同的表现方式,这种艺术的装置作品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了。看松树时不只是看,一定要在实体中去。当我们看画的时候,也要想象那种感受,不只在山间看到松林,还可以听到松的声音,这是一个综合的感受。放在自然环境中、放在有水的地方,尤其是有泉水不停的流动且有石头的地方,泉水流过石涧就会有很特别的声响,这样自然而然的形成综合、多维的景观与感受,这是非常有趣味的点。


▲明 唐寅《山路松声图》非在展作品,「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明 唐寅《山路松声图》非在展作品



谢晓冬:是不是古人讲林泉高致,谈到林的时候是松树林。


邵彦:赵孟頫有一件《谢幼舆丘壑图》,现在藏于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上面画的就是松树。卷后赵孟頫的儿子题跋说这是画的幼舆丘壑图,幼舆是记载的南朝的一个士族子弟叫谢鲲,说这是谢鲲在林泉之中休憩时的一个场景。但最近又有学者认为,这幅画可能是画给赵孟頫的道教师父杜道坚,上面这些松树明显地分成七组,每组有的是一棵,有的是两棵、三棵,可能象征着北斗七星,和杜道坚的修道方法有关。


▲元 赵孟頫 《谢幼舆丘壑图》局部 非在展作品,「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元 赵孟頫 《谢幼舆丘壑图》局部 非在展作品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国的文房生活

松”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




谢晓冬:我们谈到文人生活,文人的角色在中国也比较复杂。刚才谈到道教、佛教也好,文人首先是儒生知识分子,我们也看到他们很多向往的生活是住在松下幸福的生活,看到很多文人的书房包括松树的盆景,很多用的器物上、砚台也好,都是带有松树题材,松树可谓已经进入到文人生活全方位中来。两位老师是否从自己的角度与我们分享一下,中国的文房生活或者是他们交游,究竟松文化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


李松:一方面是对个体、一方面是对群体。个体强调的是个人,因为松树有一个特点是坚毅,像苏轼这样的文人,所遇的艰难生活。集体则可能是整个民族的逆境,比如说宋被金征服,在民族逆境过程中,松也是一种象征;还有另外一点也是关于群体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保持忠贞、牢固、千年不变的感情,所以经常在中国绘画作品中看到双松这样的寓意。


▲元 倪瓒《六君子图》非在展作品,「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元 倪瓒《六君子图》非在展作品


另外,当其他品类的树跟松放在一起,以《六君子图》为例:其中一棵是松树,其他是杂树。但是视觉中,并没有造成一大一小的感觉,五个很平均,看上去确实有和而不同的君子感觉,像在表达感情又象征着追求一种平等。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松下高士什么样的角色主体呢?




谢晓冬:更直接一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松下高士,松下高士是指儒生、道家、佛家呢?以什么样的角色主体呢?


李松:这个问题,有的时候清楚的,有的时候不那么清楚,也有的时候是故意让其不清楚。文人常常把松和儒士画在一起。画家在画松树的时候比较自由,松树很适合发挥笔墨的表现性,可以画得很工整、特别忠实于对象,也可以画得抒情写意。松树的树干易于构思,怎么样画都是对的,可以这样扭过去这样扭过来,上面的树枝也可以穿过来、穿过去,哪种形式都可以,画者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按自己的想法来表达。


▲吴伟《松下高士图》 现展出于松美术馆,「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吴伟《松下高士图》 现展出于松美术馆


另外在笔墨方面,松很容易表现笔墨,很容易跟草书等这样的方式结合起来。文人们很容易把自己书法方面所擅长的方式、和对笔墨的理解加入其中。


相反比较起来,竹子就会拘谨很多。但画竹子比较容易被其形所束缚。但松树常常没有人画错,怎么画都像松树,当然也包括柏树,柏树树干上会有一些长线条。松树的树干可以画得细一点、粗一点,不论怎么画都可以,比较容易表达画家的才情,这也是松的优势。松针同样如此,画松针可以密一点、松一点、紧一点,怎样都可以。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对话嘉宾精彩总结




邵彦:我们怎么样去看古画?很多人都喜欢宋画,我也喜欢。与之相比,喜欢明清画的人没有喜爱宋画的人多。宋画和明清画实则是两个物种、两种东西,我们看宋画的时候,看的方式是“看画”,看画是一种“抓取”。而明清画是供观者“阅读”的,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一个观念。


今天还带来一个小道具,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卷》。本来是讲画,为什么拿一件书法过来呢?我想告诉大家,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神韵所在。通过我们这么多年的研究,发现理解明清画蕴含的“阅读性”,书法是关键点。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宋 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局部 非在展作品


比如这次展出李鱓的《五松图》,其好就好在充分的体现了画作中书法的意趣,体现了画家的书法功力,以及用笔的变化多端。而松的自由造型,正好给书法的用笔提供了平台。李鱓的这幅画同时也体现了扬州八怪的特点,虽然扬州八怪偏商业化,但我们依然认可他们的是文人画,原因就在于画作中呈现的书法基因。有人说书法是中国绘画的基础,我说书法不是中国绘画的基础,而是中国绘画的基因,只有把书法贯穿于中国画当中,中国画才可称之为中国画。


对于松树画还是其他的山水画也好,都需要从这个角度去看。研究书法的人不一定要研究绘画,但是通过对绘画的研究会发现,书法是绕不过去的大山,必须要咬牙爬上去,爬上去以后就发现中国书画很容易理解了。

    

▲清 李鱓 《五松图》现展出于松美术馆,「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清 李鱓 《五松图》现展出于松美术馆


李松:针对这次对话的特点,我对关于松树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总结:


一、自然精神的显现,松树的自然属性和人品格的合一,我们希望表现松树更高质量的生存方式,所以在树上面找到一种对应点。


二、完美人格的指标,这就是指的朋友的友情、忠诚、和谐、和而不同。


三、共生,虽然专门讲松树,实际上松还有其他的东西都是共生的状态,只是在画面上突出了画松树。很多画上面不是太能够注意到松树,我们现在只是提出来告诉你这上面适合画松树,那上面适合画松树,实际上常常需要领会,不是让你特别看松树,它是共生的东西。我们不要以为这些画家就想画松树,这恐怕有点误会。


▲松美术馆外景,「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松美术馆外景


四、古松是一种时间、一种历史,这个是体悟终极大道的途径,凡是跟松树在一起时,一定要谈到自然之道的问题。


五、理想生活方式的一个必备条件,刚才说一个好的房间,一个居所要有树,树里面比较理想的是松树,因为它四季常青。同时,还需要有园林、有水、有桥,这样造成综合性的艺术体验,是一种理想生活的方式。


六、松的造型、笔墨,这样的变化很好体现画家的笔墨技巧、画家的才情和创造性,提供这样的窗口,这比起梅、竹,更好的使得画家表现他对笔墨的体会。


▲“松间对话”对谈现场,「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松间对话”对谈现场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观众提问精选




观众 提问(精选)两位老师,在看展的过程中哪幅作品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彦:刚才提到的李鱓的《五松图》,它是横宽的幅式。李鱓和郑板桥一样,在官场上是很有抱负的,希望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但现实当中却碰得头破血流,最后不得已到扬州卖画为生,从官员变成职业画家。李鱓画《五松图》这样的题材,首先是通过这种题材选择、题诗,表达出对于文人的顽强生命力、坚贞的气节的赞美和歌颂,体现他儒生本色的一面。另外,笔墨非常的丰富、耐看。他但是画完之后就又变成商品,可以支撑画家的日常衣食住行。这种文化图像如果符号化、可辨识,也就成为一种商品的属性,便于流通,也便于被潜在的市场接受、认同。这使作品内容精彩,同时又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文人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左滑查看  《四季赏玩图卷》局部 目前展出于松美术馆


李松有一张我很意外,就是《四季赏玩图卷》。在春节时正好看了国博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这幅画应该好好宣传,扩大影响,让大家都参与讨论之中。    


▲“松间对话”对谈现场,「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松间对话”对谈现场


特别鸣谢 

嘉宾:李松老师邵彦老师

合作平台:在艺App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 | “松”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下)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