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名称:后“新媒体”时代的工作方式
演讲嘉宾:朱昶全、陶寒辰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当代艺术调查局
讲座时间:2018年5月19日14:30
讲座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馆内咖啡馆
(南山路218号)
讲座内容提要
艺术家朱昶全进入中国美院之时,恰逢学院当代艺术教学机制的变革时期。2010年,原新媒体系和综合艺术系、艺术策划系合并成为跨媒体学院;教学单位则化“大”为“小”,由之前的系制转变成为工作室制。
2011年,朱昶全进入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影像工作室,受到了艺术家杨福东作为导师在教学、创作方面的影响。对朱昶全而言,一方面获得了以艺术家身份进行学习、创作、工作的可贵经验,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以当代艺术作为职业的困惑。
2017年,朱昶全凭借近年来对于影像艺术的持续创作,以及逐步建立并坚持的艺术语言,入围了具有影响力的华宇青年奖(Huayu Youth Award)并获“评委会特别奖”。
本次对谈期待艺术家分享其建立当代艺术意识的过程,以及作为“后新媒体”时代青年艺术家所面对的不同工作方式,并通过展示近年来的系列创作阐释所关切的核心问题。
本次讲座嘉宾介绍——陶寒辰
陶寒辰,1987 年出生于杭州,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2005 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学士学位和当代艺术策划硕士学位。2013年至2016年,任职于OCAT 上海馆展览部,期间制作和参与策划的馆内相关展览活动包括了《蒙塔达斯-录像作品展》、《海陆空- 重访录像艺术的空间性》、建筑展《久违的现代》、格物》、艺术家个展《在现-王功新影像艺术二十年》, 以及年度青年艺术家群展项目《龙肝凤脑- 八位新锐艺术家》、《Y 世代之歌》等。2017年起,担任OCAT 上海馆执行总监。
本次讲座嘉宾介绍——朱昶全
朱昶全,1989 年出生于山东,2010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杭州和上海。
朱昶全从分析人的日常生活来介入艺术活动。他想通过分析影响人的日常行为中种种潜在因素来揭示当下日常生活的规律 , 他认为影像的效力并非源于自身承载的意义,而是缘于它们的潜在力量,能够释放观者自身积累的经验,并能在这巨大的社会机器运作之中更加自觉。他认为事情的发展绝非单线性的 ,“全因素叙事”是艺术家对影像创作的理解 , 把影像与空间中的日常物品通过戏剧、动画、装置、 绘画等各种形态生成新的叙事关系。
个展
2016“有头无脑”,Vanguard 画廊,上海
近期展览
2017
三亚艺术季“共同风景”,三亚
“例外状态”,尤伦斯,北京
2016
“有头无脑”,Vanguard 画廊,上海
“平面震颤”,长征艺术空间,北京
“复象之肝”,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重置已知”,Mao Space( 静安嘉里中心 ),上海
2015
“不是影像”,亚洲艺术中心,台北
“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奥伯豪森,德国
“压缩的项目”,Vanguard 画廊,上海
获奖
2013 年 第十届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最佳动画奖”
2014 年 林风眠创作金奖
2017 年“ 共同风景”三亚艺术季特别奖
部分作品
《过去直奔而来》 情境影像
片长 6分钟 1920 x 1080p
彩色双声道 2017
有头无脑 Head Without Brain
影片 1 剧照 Film 1 Still
《没有器官的身体》 情境影像
片长 08: 00 1920 x 1080p
彩色 双声道 2016
艺术频道系列讲座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艺术频道”系列讲座项目,是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当代艺术调查局小组共同发起,面对艺术爱好者、美术馆观众、在校艺术学生的系列讲座。讲座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及新锐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负责人、策展人、批评家、学者、艺术史家等与艺术相关的各专业人士相聚美术馆咖啡,与大众分享各自的创作和研究。并针对艺术创作、研究、赏析,以及艺术生态、公众教育等议题与广大参与者讨论和讲解。这个系列讲座初衷在于为大众及年轻艺术家提供交流平台,拓宽艺术视野,打开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路径,树立美术馆的艺术文化传播形象,让创造性知识的互动与生产成为常态。
欢迎大家关注 ABI ART HUB
| 后台留言 |
回复“活动”了解最新艺术项目与活动
回复“加入”了解更多加入当代艺术调查局的方式
回复“艺术家”了解云空间艺术家
欢迎联系当代艺术调查局公众号留言 欢迎更多学者人士加入
| 战略合作伙伴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