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马琦《行星 PLANETS》140x100cm 画布丙烯 2018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马琦《三笔横财 THREE WINDFALLS》140x104cm 画布丙烯 2017


近些年来,Kiki·Smith(基基·史密斯)的作品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作品中流露出的自由不羁却又精妙敏感的气质总是引发我强烈的共鸣。这个出生在德国的美国艺术家,近四十年来被自己的好奇心所驱使,不断地探索艺术的范围和可能性。她的作品变化多端,除了雕塑,还有绘画、版画、水彩、玻璃,她也制作艺术家书、壁挂以及录像、摄影等,创造了几乎全方位的实践。她以在材料探索方面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著称,这些材料包括石膏、树脂、玻璃、陶瓷、各种金属、蜂蜡、织物和纸张。


去年,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欢愉与恐惧馆”,我如愿参观了她近年创作的大型玻璃星装置和纸本素描拼贴以及玻璃上绘画。画中人物的眼中飙出蓝色的泪水,幻化成缠绕的抽象线条和漂亮的穗子,牵动了我的记忆。她标志性的“体液”,回想起散落一地的玻璃泪滴和她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雕塑。


我和许多人一样,第一眼看到她年轻时的雕塑作品就感到震撼,并且它们具有令人过目不忘的力量,很多年后回想起来仍觉隐隐不安。她在早期的尝试中,把注意力投向人体的内部器官,把不可见的器官和隐秘的体液变得可见可触,这些用玻璃、陶瓷、青铜、硅胶、石膏等做成的内部器官美丽并散发出脆弱的气息。在探索了内部器官之后,艺术家开始慢慢向外看以检视人类身体的外壳。她从《纽约时报》科学版的一篇文章中了解到,皮肤这一身体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实际上是一种多孔的薄膜,使我们的身体其实比想象的要脆弱得多。她发现雁皮纸半透明的质地比较接近人的皮肤,而纸张本身脆弱短暂的特性也应合着她的主题。她开始用雁皮纸制作雕塑,通常是女性的身体,这些身体通常呈现出失控的状态,总是不由自主地从身体内部泄漏出纸做的体液、器官甚至是胎儿。例如《母亲》(1992),纸做的头发从脸上披散下来,纸做的乳汁也从挤压在胸前的手指间流泻下长长的纸基座。另外,一些支离破碎的纸身体从天花板上悬挂下来,空空荡荡似失重漂浮的空壳。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马琦《连扣2 Buttons 2》47x70cm 画布丙烯 2018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马琦《蓝色宝塔 BLUE POGODA》140x104cm 画布丙烯 2017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马琦《连扣 Buttons》70x70cm 画布丙烯 2018


失控而脆弱的身体在她随后用蜂蜡浇铸的真人等大雕塑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蜡形成的相对粗糙的表面生动地表现了血迹,伤痕和污迹。也许她最让人过目难忘的作品之一就是1992年的《故事》,一个屁股上都是污迹的女人匍匐着,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粪便尾巴,象个肮脏的动物。Kiki·Smith从不回避被社会认为是禁忌的话题,她的女人或在身后留下一滩由黄色玻璃珠串组成的尿液(《撒尿的身体》1992),或流淌着由长长的红色玻璃珠串构成的经血(《长队》1993)。她的人物丧失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他们被身体所困,他们被生活所伤害。在一次采访中,Smith说到:“身体受到很多来自社会的制约。我的作品探讨的是人如何应对这些限制,又或者一个人的内部怎样挫败他自身的存在。我们总是装着粪便,携带着不断累积的在意识、经验层面上的垃圾,而不是把它们都排出去,使这些不要干扰我们的生活。这一组作品实际上是关于拥抱失控的身体,关于自我接受和谦卑。”艺术家藉由这些作品和一种激进的女性主义的姿态,收回了女人的身体,将其重新塑造为女性生活体验的场所,而不是那些在男权社会的文化语境下,由男性艺术家所构想的欲望投射对象以及某种和谐自足的形象。


纵然在她这些挑衅似的作品中,这些不可思议的形象、材料运用和组合中,仍然清晰可见一种怪异而令人心碎的美。史密斯如同诗人,凭借她独具的直觉与敏锐,通常把两三种不同的素材组合出惊人的视觉感受。在《血池》(1992)中,她创造了一个形象,由一个躺在地上蜷缩成婴儿姿势的女人和她背上一条凸起的白色脊柱组成。整个形象既逼真又奇特,似乎既体现了生命的开端,又表现了生命的终结。在另一些小型的雕塑中,一个仰面的青铜头像张着嘴,一条绳子仿佛从嘴里拉出,另一头系着一只青铜死鸟(《Getting the bird out》1992)。另一个仰面的青铜头像则把舌头吐出去,舌尖上停着一只美丽的蓝蝴蝶(《无题,蛾》1993)这些直观而矛盾的配对生发出意想不到的惊异,也由此揭开她的另一个平行的艺术世界,即将精灵,人类、动物和自然联系在一起。


▲Kiki·Smith《Looking Up with Vein》1995,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Kiki·Smith《Looking Up with Vein》1995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Kiki·Smith《Born》 2002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Kiki·Smith《Head with Bird》1994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Kiki·Smith《Head with Bird》1994


随着Kiki·Smith走向中年,宗教信仰、自然世界、宇宙和童话开始进入到她的视野中来。她的作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线性叙事被替代性叙事代替,她创造出越来越独特,越来越情景化和个人化的作品。她关心动物:“你知道,由于全球变暖,我们正面临着的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危险……但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森林砍伐、迁移以及人类的侵占等,所以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我真的必须关心动物。”她对动物生存的脆弱性有一种切身的认同感,她曾梦到在一条死亡驳船上装载有各种单只的动物,船却不是诺亚方舟。醒来之后,她据此画了一幅巨大的黑色素描,上面用黑底白线描绘有狼、孔雀、鹿、野猪等一系列动物。1996年的《天空》,则由一群28个放置在蓝色尼泊尔手工纸上的玻璃动物和无数的玻璃星星组成。这一时期,她的纸上绘画作品广泛包含了动物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因素,加之她对童话故事和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的兴趣,使她对女性与动物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演绎。她借用来自童话与神话故事中耳熟能详的人物,并重新改编和演绎了这些故事的元素。《泪池 2 》(2001),爱丽丝带头和一群表情各异的动物在水里游走。(这个池塘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是由变得巨大的爱丽丝的眼泪形成的。据说,艺术家本人也爱哭)《出生》(2002),小红帽和外婆象维纳斯的诞生一样,从狼肚子中冉冉升起。另一件同年同名的青铜雕塑,一个女人仿佛脱胎于鹿,她的双脚还在鹿的身体里。《狂喜》(2001),一个女人从仰面朝上的狼肚子中跨出来,她的一只手还握着狼的脚爪。《女人与狼》(2003),白瓷材料,一只狼背着一个女人……从这些女人与野兽的配对中,可以看到他们之间似乎是伙伴或者同类的关系,远不是现实中的敌对状态。


除了沉浸于想象力,Kiki·Smith也醉心于装饰。自90年代中期以来,图案元素在她的艺术中随处可见。如果说她早期人体雕塑的基调是激进的女性主义,那么对装饰的使用则是温和而包容地对女性主义的回应。她1994年在佩斯画廊的展览,就是一系列以圆圈、蝴蝶和雪花形状为基础的茶垫图案的拼贴石版画。每一个图案下面都配有一个词,分别是温柔、优雅、天体等。下一年,她把这些原本以手工钩织而成的圆形茶垫图案制作成青铜,取名 《细胞——月亮》(1996)和《通过一个孔洞》(1995)。她之所以选择这些图案,是因为“它们是一些孔洞,但它们看起来也像代表宇宙的神圣曼陀罗”。她也把花的图案结合到她的雕塑中,鲜花从女人的脊柱(《无题(玫瑰)》1993-94)和手臂(《鲜花手臂1》)中生长出来,花枝招展。


▲Kiki Smith作品《Influence》在57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 2017 (摄影:马琦),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Kiki Smith作品《Influence》在57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 2017 (摄影:马琦)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Kiki Smith作品在巴塞尔艺博会展览 2017(摄影:马琦)


Kiki·Smith还创作巨幅纺织壁挂。主题一如既往地包括了她始终关心的出生、死亡和生产等人类的生存状况。她的作品无一不是她广泛探索政治、文化、自然、灵性与自身联系的思考。除了灵感来源的多种多样,童年的生活也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她后来的作品其实可以追溯到她自10岁时全家从德国迁回美国,居住在她祖母位于新泽西州的一栋维多利亚风格的大房子里的成长经历。房子的阁楼上堆满了古老的手工艺品,甚至还有她雕塑家父亲用于解剖研究的骨架等。“我在尝试综合我的体验”,伴随着拥抱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我不是在试图说明一个想法。我对体验更感兴趣,或者跟随直觉去做一些我觉得好的事情,真的不觉得试图证明点什么。”如今已经64岁的艺术家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道:“从情感上来说,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在这里我是我自己。在这里我可以用一种外在的形式来表达我自己。在这里我很有安全感,因为你处在自己和它之间。我享受这一点。”


我深知以上这些简单梳理的片段远不能道尽Kiki·Smith的广阔视野和她艺术的重要性。例如在天主教氛围长大的她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探索我并没有在这篇短文中涉及,而这是她的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随着对她的艺术的多样性和变化轨迹的理解更深入和全面,随着对她作品背后的精神和作品散发的独特艺术气质的不断领悟,能带给我更多的启发。不过,当你可以因她的艺术而感动不已时,当你可以因她的艺术而不断前行时,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启发么?


丨,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马琦

生于四川省

199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5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硕士学位

2016年获得荷兰ArtEZ艺术大学AKI学院访问学者

2017年获得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访问学者

工作于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国家美术·对话丨马琦:艺术给了我一个表达我自己的地方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