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115年社庆专题】西泠印社历史沿革(一)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编者按



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今逢西泠印社创社115年,特设专题栏目,介绍西泠印社历史沿革,宣传社史、社藏,以倡导社员知社、爱社之风,宣传百年西泠深厚的源流底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栏目内容出自“西湖全书”《西泠印社》分册。


【115年社庆专题】西泠印社历史沿革(一)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几千年的岁月磨砺和积淀塑造了其典型的文化模式——精致、优雅、高深,却又不失平实、自然的趣味,它不在日常人生之外去企求一种孤绝与超然的神境,而就在日常人生与平实自然之中,涵具精神的润泽与人生的远意,这无疑便使作为中国文化缩影之一的江南文化有着常新常存的魅力与历久弥新的韵味。


具有悠久历史的西泠印社,正是具备这种特质的艺术社团,而金石篆刻,则是一种将平易和深远融为一体的优雅的艺术。

【115年社庆专题】西泠印社历史沿革(一)


西泠印社,坐落于西湖孤山之西南麓、西泠桥畔,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从白堤西端一个小巧的圆洞门入口拾阶而上,移步之间,可见亭台楼阁错落生致,泉石映带曲径通幽,兰叶葳蕤,树藤扶疏,南海康有为曾为题“湖山最胜”,可谓实至而名归。但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坐落于西子湖畔的这片林泉与普通的古典园林建筑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因为,这片精致幽雅的园林,是海内外无数印人心目中的“圣地”,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与中国百余年来一批最杰出的金石书画家、一个最具有文人气息的艺术社团紧密联系在一起。


【115年社庆专题】西泠印社历史沿革(一)


从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立至今,西泠印社共有500余位海内外社员[注],几乎将现当代的金石书画大家尽数囊括其中:近代金石书画泰斗吴昌硕先生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此后的几位继任者分别为马衡先生、张宗祥先生、沙孟海先生、赵朴初先生,启功先生、饶宗颐先生。


西泠印社社员中俊采星驰,名家迭出,分布遍及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捷克、加拿大、法国等地,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赏、考古、文字等之专家,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潘天寿、傅抱石、沈尹默、王个簃、方介堪、丰子恺、韩登安、诸乐三、商承祚、谢稚柳等著名学者、艺术家、理论家、收藏鉴赏家,均为西泠印社中人。


西泠印社自创设伊始就有海外印人远涉加盟,包括河井荃庐、长尾甲、青山杉雨、小林斗庵、梅舒适、金膺显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20多位篆刻书画界重要人物。


【115年社庆专题】西泠印社历史沿革(一)
【115年社庆专题】西泠印社历史沿革(一)


百余年来,西泠印社始终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和“兼及书画”的宗旨,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保藏文物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始终是标领海内外印坛的学术重镇,在国际印学界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西泠印社早在创社初期就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历经百年演进,目前已形成了图书出版、字画、印石、文化用品、教育培训、展览广告、艺术品拍卖等多元发展的经济实体。


俯仰陈迹,倏忽百年;感念良辰,光景日新。就在这片依山傍水的五亩坡地上,西泠印社经历了整整一个多世纪的绵延生息,时至今日,已成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专业学术团体。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公布,“金石篆刻(西泠印社)”名列其中,从官方层面确立了西泠印社在金石篆刻传承保护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2009年,“中国篆刻”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西泠印社是排名居首的联合申报单位,其作为中国篆刻传承与保护代表组织的地位从此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承认,篆刻艺术的发展从此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是,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一处湖泊类世界遗产,西泠印社则以其在印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列入西湖周边24个近现代文化史迹代表景点之一。承载着数千年中国传荣文人江南意境的西湖山水与源远流长的金石文化、涵蕴深厚的西泠印社,从此被明确计入了联合国文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登临西泠印社山顶平台,从题襟馆远眺西湖,但见淡烟疏柳,云山掩映,满目如在画中。这一泓碧水,数千年来勾留了无数的才子佳客,也不断涵蓄、延续着传统文化的血脉,藏书也好,茶禅也好,印学也好,在这西湖山水的滋养下一样的清逸而深远。



注:文中社员人数,统计至2013年出版时止。截至2018年4月,西泠印社共有海内外社员700余位。



【115年社庆专题】西泠印社历史沿革(一)


责任编辑:朱小雨、黄燕苹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