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汉朝传入我国以后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间佛教与华夏文化相汇相融,流传甚广,大致可分为三类: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佛教人文景观层出不穷,保留至今的仍有不少美轮美奂、举世瞩目的作品。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汉族文化、印度文化和中亚文化的交汇地。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唐朝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她不仅将唐朝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引入西藏,还带去了一尊尊贵的释迦牟尼像,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西藏。随后西藏佛教的发展进入了两个阶段: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自七世纪至十世纪初,末期受到打击而中断;后弘期始于十世纪末,佛教才开始重新在藏地复兴发展。后弘期的藏传佛教直接传承了东印度当时盛行的无上瑜伽密教,密教是晚期大乘佛教、印度教和印度民间信仰的混合体,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体和世俗信仰为主要特征,注重像设,因此带动了造像技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造型复杂、工艺精美的藏传佛教神系。
汉地佛教寺院中供养的佛像大多以显宗佛像为主,如释迦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等;而藏传佛像中不仅有与汉传佛教相同的显宗佛像,还有大量的密教佛像。特别在藏密诸神中,更以各主尊为膜拜中心,如密集、上乐、大威德、喜金刚、时轮,这五大金刚是密教无上瑜伽部主尊,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佛像。这些佛像大多造型奇特,多首多臂,带有凶神恶煞之相,身携佛母的双身像也并不少见。随着藏传佛教在藏地的发展演变,藏传佛像也经历了由初期模仿印度、尼泊尔和唐朝艺术形象到逐渐形成了藏地独有的鲜明特色风格,直到十三、十四世纪,藏传佛像工艺已趋于成熟。
传世作品中,各个时代都不乏藏传佛像的精美之作,尤以明代为甚。而永乐、宣德时期的传世藏传佛像更是极为精美,可称之为藏传金铜佛像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北京诚轩拍卖历年精彩拍品赏析—明代藏传佛像

北京诚轩2017年秋季拍卖会第903号拍品
明早期(15世纪) 铜鎏金嵌银莲花手观音
30.3cm. High
成交价(人民币): 460,000
莲花手观音为观音菩萨诸多化身之一,以手持莲花为形象特征,多见立像。拍品观音跏趺坐于莲座之上,身姿挺拔,胸脯厚实,四肢圆润,显得极为匀称健美。右手当胸施无畏印,左手自然下垂置于腿前,拇指和食指轻捻莲花长茎,莲花盛开于左肩。菩萨上身裸露佩戴镶宝石的项链和嵌银的缨络,手足戴钏环,下身着长裙,轻薄贴体,在腿前形成柔软的褶皱。主尊和莲座分体铸造,仰覆式束腰莲座高大稳重,上下缘以连珠为饰,莲瓣修长饱满,瓣端饰草头纹,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通体鎏金,局部嵌银,或镶珊瑚、松石等宝石,更显精美华丽。
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始建于1087年,1320年迎请布顿·仁钦珠大师主持寺务,扩大寺院,迎请尼泊尔工匠铸造佛像,形成精美的夏鲁寺风格造像。此件莲花手观音制作精美,尺寸较大,或出自明代早期夏鲁寺,或为受夏鲁寺艺术风格影响的周边地区重要寺庙造像,其优雅的造型与华丽的镶嵌,体现出当时最卓越的艺术水平,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北京诚轩2005年秋季拍卖会第121号拍品
明永乐 铜鎏金文殊菩萨坐像
出版:
《诚轩拍卖十周年精品图录》,2015年11月,第241页
21.4cm. High
成交价(人民币): 924,000
明朝早期,中央政府为了加强与西藏地区的联系,经常赏赐物品予西藏僧众,其中佛教造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宫廷内曾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此事,制作了兼有汉、藏两地风格的作品,加强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殊菩萨头戴宝冠直身盘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双眼微睁,面带微笑,双手结说法印,腰部扭转,神态柔美,为永乐时期宫廷制作标准坐像。
北京诚轩2016年春季拍卖会第877号拍品
明宣德 铜千手观音菩萨坐像
44cm. High
成交价(人民币): 2,300,000
在藏传佛像体系中,明代宫廷造像无疑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它以造型完美、工艺纯熟、气质华贵等特质受,到鉴赏家的青睐和追捧。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明代宫廷造像是由宫廷造像机构和皇家御用工匠精心制作,风格鲜明突出,它在藏传佛像艺术基础上大量融入中原文化和艺术元素,表现出汉藏艺术交融的鲜明特点,学术界因此将之归类为汉藏风格。
此尊千手观音菩萨具十一面、四十八臂,佩戴璎珞,着长裙,全跏趺坐于束腰式莲花座之上。四十八臂环绕身体周围,中间两手合掌于胸前,下两手捧宝瓶,最上两手托化佛,其余手臂对称分置两侧,或施印,或持法器。工艺精细,造型端庄规范,其面部特征、璎珞、莲花座上的莲瓣,均体现了明代宣德时期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通体不鎏金,原铜皮色黑亮,独具特色。尺寸颇大,材质厚重,背部以铆钉固定莲座上的莲瓣周匝环绕,饱满有力,瓣尖饰卷草纹,立体感强烈。
千手观音原受印度正纯密教崇奉,唐代传入中原,受到中原各教派的普遍崇信,为中原佛像固有的造型样式,而藏传佛教因受中原佛教影响,在明代以后才开始崇信千手观音。常见的千手观音造像有四十二臂和四十八臂,都是观音菩萨慈悲救世无穷悲愿的表现,拍品为四十八臂观音,从题材上亦反映出明代宫廷造像汉藏风格交融的特点。
北京诚轩2013年秋季拍卖会第682号拍品
明中期 铜鎏金双身十二臂上乐金刚
出版:
《诚轩拍卖十周年精品图录》,2015年11月,第240页
16.4cm. High
成交价(人民币): 230,000
上乐金刚是藏传佛教无上瑜伽部母续最重要的本尊之一。其根本经典是《上乐金刚怛特罗》,代表了母续中的最高成就,在母续诸本尊中尤受崇奉,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以噶举派重视最甚。上乐金刚与大威德金刚、喜金刚、时轮金刚和密集金刚共称为藏传佛教五大金刚,乾隆时期章嘉国师若必多吉曾传上乐金刚教法给皇帝,故而乾隆帝在承德普乐寺建有巨型上乐金刚坛城,用以供奉。
上乐金刚有一面二臂、一面六臂、四面十二臂和单体、双身等各种现相。此尊上乐金刚为四面十二臂立像,四面分别表示增益、息灾、敬爱、降伏四种事业和功德,头戴五智骷髅冠,蓝色发髻高耸,前饰金刚杵,旁饰月牙,现忿怒相,面生三目,象征能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中央双手以金刚吽迦罗印握持金刚铃和金刚杵,交臂拥抱佛母金刚亥母,象征慈悲与智慧的结合,其余左手分别持象皮、人骨棒、嘎巴拉碗、金刚索、大梵天的四个头,右手持象皮、手鼓、斧、金刚柄钺刀、三叉戟;腰间围系虎皮裙,挂佩人首项蔓,右展立姿于圆形莲台之上,左腿弯曲以示奉献快乐而被承受,脚踏黑夜女神,右腿伸展表示广布教义,足踏威罗瓦。佛母金刚亥母双腿盘于主尊腰间,亦为忿怒相,右手高举钺刀,左手托嘎巴拉碗。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