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美博艺术中心”可以订阅哦!
文 / 图 谷容
泰国的曼谷国家博物馆位于皇宫广场对面,朝南不远处就是大皇宫。1782年,拉玛一世在建造大皇宫时就考虑设立皇家博物馆。1887年,皇家博物馆移至肯考迪娅公主前宫。在1926年才搬迁到现址,并于当年11月10日正式开馆。现址原是拉玛一世的弟弟旺那亲王于18世纪晚期修建的名为前宫的建筑群,包括有王宫、宅邸、亭台等,曼谷国家博物馆将其改建成12个展馆,以陈列收藏的雕塑、绘画、陶瓷、工艺品、民间艺术品,服饰、乐器、兵器和大型船只等,藏品的年代从远古的石器时代直至当代的泰王朝。
佛陀沙旺殿门扉画(1795—1797年) 曼谷时期
象神雕像(10—11世纪)
由于曼谷国家博物馆实在太大了,我只能选择参观了其中的1、2、3、7四个展馆。1号展馆是该博物馆的重点陈列馆,一进入室内,顿时感觉里面很暗,强烈的阳光被完全挡在了门外,街上的喧闹声也被隔绝,显得格外地安静,一尊尊雕像高高低低地陈列在大厅里,一种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这里陈列的全是雕塑精品,以佛教造像为主,多为青铜材料。泰国的佛教造像在造型上与东南亚诸国和印度多有影响,如公元10世纪前后的堕罗钵底、室利佛逝和罗斛时期,泰国就与笈多、印尼、高棉、马来半岛地区的艺术有交往,在11世纪后的兰那泰、素可泰、乌通、阿瑜陀耶和曼谷时期,泰国的艺术又与缅甸、锡兰的艺术相融合,并且逐渐确立了泰国艺术的民族风格,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泰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开始走向式微。
1号馆内景,前景作品为《攀牙的毗湿奴像》
建筑浮雕残件(11世纪)
一尊形体不算大的青铜雕塑《观世音菩萨胸像》被放置在大厅的中心位置,这尊菩萨胸像发现于猜也的玛哈泰寺,是最能代表室利佛逝大乘佛教影响的作品。观世音头戴宝冠,面颊圆润,眉似弯月,眼帘低垂,目光深邃,嘴含微笑,显得雍容优雅。该像虽然是尊胸像,但是依然显现出“三屈式”身段的优美姿态,丰满起伏的胸腹似乎带动了佩挂于肌肤之上的璎珞。公元8世纪以后,印尼的室利佛逝帝国将势力推进到今泰国马来半岛北部地区,形成了以爪哇和苏门答腊艺术为主要特色的艺术风格,史称室利佛逝风格。发现于叻丕库布阿的《观世音菩萨塑像》则是属于堕罗钵底时期的一尊赤陶像,在时代上要早于室利佛逝时期。这尊观世音像在体态上与大多数堕罗钵底时期造像的正面直立的程式截然不同,他的头和胸部偏向右侧,臀部则扭向左侧,具有印度笈多造像的“三屈式”典型特征;他的左臂虽已残缺,仍与抚于胯部的右臂保持着一种身体的平衡关系,姿态优美动人,故享有“泰国维纳斯”的美称;观世音的脸部更是妩媚甜美,双目上挑,两眼乜斜,还有那一对深深的酒窝,完全是一个凡间的美少年,只不过他头顶上的一尊小化佛才赋予了他神性。《观世音菩萨塑像》被视为东南亚佛教雕塑的一件杰作。
《乌摩像》(15世纪) 素可泰时期
《观世音菩萨塑像》(7—8世纪) 堕罗钵底时期
《乌摩像》是素可泰时期的一尊最优美的印度教造像,女神头戴宝冠、颈佩项圈,宽肩丰乳,下身穿鱼尾形长裙,右臂弯曲于胸前,左臂自然下垂于身侧,其形如象鼻般柔软圆润。素可泰时期是指13世纪时由推翻了吴哥帝国统治的泰人建立的素可泰王国的统治时期,在美术史上,素可泰时期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泰国美术的开端。该时期在美术上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铜雕像,充分体现了印度笈多派艺术的美学特质,同时也可以看到它继承了高棉、锡兰、室利佛逝和中国的艺术传统,为阿瑜陀耶美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曼谷时期是泰国美术进入近现代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
《观世音菩萨胸像》(9世纪) 室利佛逝时期
佛头(16世纪) 阿瑜陀耶时期
曼谷时期的造像在拉玛四世以前基本上继承阿瑜陀耶时期的艺术风格,但是造像的姿态发生了变化,雕造上异常精细,《戴王冠的佛像》便是属于这一时期的一件青铜作品,佛像头顶上的火焰性装饰来自素可泰的传统,遍身的饰品则表明了曼谷时期在金工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从拉玛四世之后,曼谷的造像艺术在印度的犍陀罗和西方古典雕塑的双重影响下向世俗化方向发展而走向现代。大厅两侧辟有长廊形的展厅,陈列在这里的藏品形体比较小,有坐像、跪像、浮雕等,有的描金填彩,有的镶宝嵌玉,精美至极,均有玻璃橱柜加以保护。3号馆是一幢两层楼的平面呈曲尺型的建筑,上下两层共有8个展室,陈列的亦是雕塑作品,以石雕为主,亦有少量的木雕与铜雕,其中的象神雕刻、飞天浮雕等甚为精彩。
《戴王冠的佛像》(1868年) 曼谷时期
2号馆是著名的佛陀沙旺殿,是原前宫建筑群中幸存下来的,殿堂内四壁布满壁画,落地长窗以上部分描绘的是五排向主尊普拉·佛陀·辛佛像朝拜的天神,长窗两旁的壁面共计绘有28幅壁画,描绘的是佛陀的生平和《本生经》故事,画面中的寺院、王宫,以及穿插其间的各色人群,甚为生动,可谓是泰国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壁画以线描为主,设色以青绿为基调,浓淡相衬,富有节奏感,其优美精致,堪称是泰国乃至东南亚最杰出的绘画作品。佛陀沙旺殿壁画作于1795至1797年,属于曼谷古典画派的初期阶段,从画风上来说基本上继承了阿瑜陀耶的风格,但是描绘得更加细腻,色彩也更为丰富明快,一些地方还饰以金叶。拉玛四世之后,泰国的壁画不再限于表现印度古典文学典籍和佛经故事,转而描绘泰国的历史故事和王室的生活场景,宗教性逐渐减弱,世俗性逐步增强,这点与曼谷时期的雕塑发展状况是一样的,反映了曼谷时期艺术的时代变化。
2号馆佛陀沙旺殿内壁画(局部)(1795—1797年)曼谷时期
7号馆的藏品是相当富有特色的,一艘艘金光闪烁的龙凤舟陈列在高大宽敞的空间中,这些龙凤舟是古代泰国王室的御用船只,船身镶嵌有金箔和珠宝、翡翠,船首宛如一只高高翘起的凤头,嘴上叼着一绺璎珞。每一龙凤舟的四角站立着一位半人半兽女神雕像,她们头戴宝冠,上身裸露,龙者双手合十,下肢化为龙足,身后翘起龙尾;凤者手持莲花,下肢化为凤爪,身后抬起尾翼,造型奇特而可爱,应该是宝船的保护神吧。
半人半兽女神像
我就这样缓缓急急地看了一个多小时,兴奋中带着些许疲倦,疲倦中又带着一丝无奈,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堪称东南亚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因为接下来还要去参观大皇宫,真得保留一些体力呢。
到达公交路线:763、759、753、753(区间)、173、闵行8路
到达地铁路线:1号线(莘庄站下)、12号线(虹莘路站下)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