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5-1897/4)
有一位德国作曲家,他被一些评论者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也是欧洲浪漫主义中期的音乐领袖人物。他就是人们熟知的、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伟大音乐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在勃拉姆斯逝世三年后说:“一处被雾霭和云翳遮掩着的境界,在那里我们能发现古老教堂的遗迹,它像希腊神殿一样伫立,这就是勃拉姆斯!”
输入标题
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音乐文化中的一切,似乎都曾被李斯特和瓦格纳领衔的新德意志乐派掀起的巨大进步浪潮而笼盖,在这样的时刻,勃拉姆斯却以自己的恪守古典主义传统而独树一帜。于是回读格里格的这句话,我们便知这位音乐翘楚在逝世后获得了世界古典乐界的崇敬。而“像希腊神殿一样伫立”,就不得不提到勃拉姆斯完成创作于1871年的合唱曲《命运之歌》(Schicksalslied)了。
勃拉姆斯创作过许多钢琴曲、室内乐、交响乐及合唱曲。1868年他的大型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的诞生巩固了作曲家在欧洲音乐界的地位,甚至很多人认为他超越了贝多芬。而在这部作品问世的前后4年间,勃拉姆斯的另一部合唱曲著作——《命运之歌》也随之诞生。
命运之歌
Schicksalslied, Op. 54
“如果勃拉姆斯没有写过其他东西,如果他只写过这一部作品,它本身就足以证明勃拉姆斯是最好的音乐巨匠。
——约瑟夫·西塔德(Josef Sittard)
西塔德提到的这一部作品,就是《命运之歌》。
1868年的夏天,勃拉姆斯正在拜访他住在德国威廉港的好友阿尔贝特· 迪特里希(Albert Dietrich),在迪特里希的私人图书馆里,勃拉姆斯读到一本来自德国古典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Friedrich H?lderlin)的著名书信体小说《海佩里翁》(Hyperion)。诗句的内容在勃拉姆斯心里留下印记。
有一天早晨,勃拉姆斯和迪特里希一行人散步至威廉港,勃拉姆斯很想看一看军港海军港口的样子,于是大家就走到海边。迪特里希回忆道:“我们的朋友,勃拉姆斯平日是那么活跃的一个人,在海边的那一刻,他却异常地安静及严肃。他是一个热爱早起的人,那天他对我说,他很早就在图书馆读到《海佩里翁》,并被书中的“命运之歌”的部分而深深感触。在结束海港边的散步之后,勃拉姆斯独自一人坐在海滨,开始他的创作。”这就是《命运之歌》最初的诞生。
“海佩里翁”(Hyper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十二泰顿神之一,光之神。太阳、月亮和黎明之父,也是光明和美好的化身。众神之王宙斯就是打败十二泰顿神之后才成为众神之王的。荷尔德林被称为“诗化哲学”的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和古典主义内涵,反映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质。这和同为浪漫主义的勃拉姆斯有了艺术上的“共鸣之合”。
勃拉姆斯的合唱与乐队的作品,歌词大都取自席勒、歌德、荷尔德林等德国伟大诗人及文学奖的作品。《命运之歌》是他几部最著名的合唱曲中最短的其中一首,时长约16分钟。下面就来赏析一小段来自勃拉姆斯的《命运之歌》吧。
视频| 《命运之歌》勃拉姆斯
输入标题
-END-
/相关演出/
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音乐会
WDR Symphony Orchestra Cologne
指挥:尤卡-佩卡·萨拉斯特
乐团: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
合唱团:德国科隆西德广播合唱团
德国西南德广播合唱团
2018/5/20 19:30
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SGT·Lyric Theatre
¥80(公益票/day tickets)180/280/480/680/880/1080/1280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票)
曲目
命运之歌,作品54 -勃拉姆斯
Brahms : Schicksalslied, Op. 54
-----中场休息Intermission-----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作品43 -西贝柳斯
Sibelius: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43
----------
时长:约90分钟(含一次中场休息)
Length: approx. 90 mins (incl. one intermission)
*曲目及艺术家或有变动,请以现场演出为准
*All programme and artists information is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prior notice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