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可移动文物 |建筑群落|匾额楹联| 摩崖石刻
●(三)摩崖石刻
驻足前山牌坊,不经意间,由“渐入佳境”始,沿着弯曲的山道前行,就进入印社的石刻世界,在仅露的壁崖间,铺满了波磔之体势,透过袅袅氤氲,山崖间升腾起远古文化的气息,“以文会友,与古为徒”,尽情的领略秦汉风韵之美。西泠印社共保存刻石302方,其中题字、题记33处,各种碑帖140方,画像石刻88方,其他刻石41方。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西泠印社的摩崖石刻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主要有塔刻、壁刻、崖刻、柱刻四种形状,及小部分石刻画像和石雕人物组成。塔刻有金农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周承德书《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弘一书《佛说阿弥陀经》等,壁刻有丁敬《砚林诗墨》、吴昌硕题《印人画像》、吴昌硕撰书《隐闲搂记》《西泠印社记》、岳飞书韩愈诗《驽骥》等,崖刻有张钧衡撰书《闲泉记》、叶为铭撰书《小龙泓洞》、吴隐撰书《潜泉记》等,柱刻有前后山石坊、汉三老石室柱石及鉴亭柱石对联等。
据考,西泠印社摩崖石刻制作最活跃的时期是立社后的30年间。大多由碑版专家叶为铭担纲指导监制,由他的两个弟子绍兴王云、杭州俞逊分别摹状勒石。解放以后,西泠印社进行过多次修复维护,历次庆典又锦上添花,先后增添《印人印廊》《印人书廊》等,始有今日之蔚为大观,百步方圆,计245石(副)之多,有着丰富独特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西泠印社最早的石刻为钟以敬篆书“西泠印社”四字,1913年镌刻于文泉之阳;最晚的一块石刻为“西泠印社建社百年纪念碑”。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为“闲泉记”,高约1.66米、宽4.00米;最小的摩崖石刻为吴隐书“隐闲”二字,高约0.15米,宽0.30米。最大的经塔为华严经塔,塔阶11级,高约13.895米;最小的经塔为阿弥陀经幢,身高仅1.133米,却镌刻约2100字。
小龙泓洞前的石刻
西泠印社摩崖石刻囊括了真、行、草、篆、隶五种书法字体,丰富多彩,书文并茂。在这五种字体中,又分别呈现出多种书法艺术风格,它“以六书为基础,八法为壁垒,其先天有山川之孕育,其后天有诗书之陶镕”,注重传统功力与艺术创新,演变出多样书法风格:有的体方笔拙,茂密雄强,笔力遒稳,浑穆厚重;有的方整挺劲,铁画银钩,棱角森挺,斩截爽利;有的左规右矩,法度森严;还有的舒展峭拔,烂漫多姿;可谓众体兼备,群星璀灿。这些摩崖石刻虽无撼世之言,亦乏宏幅巨制,但它折射出的书法艺术魄力和文化艺术底蕴夺人目光,让人从平和中领略到书法艺术之美。对习书学印者来说,这是一绝妙去处,亦景亦书,亦书亦景,天人合一,氛围浓厚,“连千年古藤也似有一种书法味,园园的石凳也有一种金石感”。置身于这样的书法艺术景观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题襟馆中的“钟以敬画像石”、“赵之谦画像石”、“徐子静画像石”、“周六介画像石”、“饥看天图”等,收藏了晚清民初的一段印坛风云。《砚林诗墨》则把丁辅之十多年费尽周折收集来的丁敬诗抄31首石刻于此,寓意海枯石烂永远传承下去。仰贤亭里“印人画像”收藏了篆刻艺术史上二十八位印坛人物,也方便人们简要的了解篆刻艺术的昨天。华严经塔集佛像石刻、书法于一身,展示了造像艺术的博大精深。遍布石崖的石刻记事书法、碑刻向人们展示一个个历史往事。虽然它不是西泠印社创建以来的全部,但这些遗珠真实地再现着百年追求的执著。
库藏部分石刻
西泠印社摩崖石刻披带着历史烟尘,墨香依然,意境深远,它不仅有一定的书法艺术欣赏价值,也为捕捉、研究西泠印社的发生、发展乃至西湖历史文化发挥着独特的记忆功能,这种双重价值,正是它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的理由。读石如读书,研印如研史,西泠印社摩崖石刻力求从不同层面展示出金石文化的多彩艺术。
西泠印社被西湖山水环绕,相对白堤上的嘈杂喧哗,愈加凸显了这里的静谧,它的每一处建筑、楹联、石刻娓娓向路人述说自己的百年故事。远远的望去,西泠印社就是一枚被天地收藏的镌刻在山水之间的斑斓巨印。
●非文物类收藏
●暂时未列入文物范围的藏品
这类藏品包括:在历次鉴定中未能列入文物范围的古旧字画、印章;近年来新近捐献的古字画、印章、印谱等尚侍组织鉴定的物品。
●当代艺术品和新征集藏品
西泠印社藏有大量的当代金石书画艺术作品。每年的春秋雅集,重要节庆活动的作品。逢五逢十的西泠印社庆典活动,都有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祝贺,以及社员和社会名家的作品,这些,都成为西泠印社难得的藏品。如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西泠印社社员百印”创作、庆祝澳门回归祖国西泠印社社员百印”创作等。
●印学图书(印谱)及资料
上世纪60年代,恢复西泠印社时曾设想筹建印学图书馆,以适应今后学术研究的需要,但真正有意识地重新收集印学图书始自1979年。1979年,开始筹办《西泠艺丛》,建社75周年大会在《章程》中号召全体社员“要继承和发扬印社的历史传统,依靠全体社员共同努力,采用多种形式和办法广泛征集金石书画和有关文物资料,特别是印学方面的资料,以便建立起一个在全国来说资料较为齐全的印学资料室。”为社刊《西泠艺丛》和学术研究积攒资料。1980年西泠印社建立“图书资料室”,配备专人管理,陆续购买和接收捐献图书。20多年间,集书不断,至2006年印学图书馆成立,藏书量达3万余册,包括各种印刷印谱、印学史论、美术期刊、书法绘画及外文版美术类图书等五大门类,为推进学术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责任编辑:朱小雨、黄燕苹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