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析林栋大漆作品的文化学意义
文/ 吴鸿
展览现场
在漆艺的“江湖”中,似乎分成两大主要的派别,就是自然漆与化学漆。在我参与的不多的几次有关漆艺的研讨会中,这个话题显然成为了主要议题。但是,从我的观点看来,这似乎有点舍本求末,如果不从根本性的问题入手,没有针对性地强调自然漆与化学漆的材料之争,难免使问题的出发点从外人看来有点像江湖上的门户之争。这是因为,以漆为材料的工艺品和日用品离我们今天的平常生活已经越来越远;而原本是想使漆工艺从器用层面上升到艺术高度的“漆艺”的提出,从漆画和漆雕塑的运用中,反而使漆沦为了一种颜料或造型材料。正是从这两方面而言,我认为,无论是离开了实用意义而呈现出“工艺美术作品”价值的以漆为材料的器物,还是仅仅体现出视觉审美价值的“漆艺术”,似乎都失去了强调是否是自然漆为材料的必要理由。这是因为,离开了实用意义的漆器皿,当我们去强调自然漆材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时候,这个问题的争论就显然变成了空中楼阁,而无实际合理的基础;而在以视觉和造型的目的为唯一诉求的漆艺范畴中,色彩的表现性、肌理和造型的可控性,就成为了判断材料的有效性的基本出发点,如果我们非得要在这个话题下去强调自然漆的排他性,就有点像用坦培拉材料去否定现代油画颜料的合理性一样可笑。
MARGIN LINE 171217 146x133cm 铝板、天然漆 2017
之所以提出上述的问题,是因为我认为将“材料”放到适合的语境中去讨论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漆的材料之争,到底放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去审视才有真正的学术价值呢?从林栋十五年来的作品创作所体现出来的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步步接近并把握到了问题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评价林栋的作品更恰当的方式是将之放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来阐述,但是,他的创作轨迹却给我们讨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案例,同时,他的作品观念性的出发点,也正是由漆材料所蕴涵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延展出了它的文化张力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认为林栋的作品真正触及到了漆材料在当代语境转换中的核心问题所在;因为,离开了材料的文化和历史属性,片面地去讨论它的自然和化学属性,终归会显得无的放矢。
MARGIN LINE No.20180125 136x106cm 天然漆、铝板 2017
林栋从2001年以来的创作的作品中,一直都是以自然漆(中国漆)为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以“源”、“舞蹈课”系列为主,中期以“指相”系列为代表,近期则是“弹线”系列。
MARGIN LINE No.20180126 136x106cm 天然漆、铝板 2017
在其早期的作品中,已经显示出了他对于文化历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虽然作品材料是以中国漆为主,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正是对于文化问题的思考并延伸出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质疑,林栋的这些作品与那些以装饰性见长的漆艺绘画作品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源”这组作品中,艺术家以“文化手术”的方式,试图想揭示出我们所附着的文化传统中那些隐性的DNA因子,显现出了他对于大文化的思考空间和立场。而在“舞蹈课”系列作品中,画面中那些刻板、雷同的肢体动作,那些模糊了个性而只呈现出某种符号化的共性的人物形象,再结合大漆材料在视觉上所散发出来的压抑、沉闷的心理感染效果;显然,艺术家并不是要再现某个特定的现实场景,而是试图通过这些形式符号的象征性意义转译过程,传递出他对于文化传统中大一统、无视个性的集体性、程式化等等这些特性的批判性立场和态度。固然,在林栋的这个时期的创作中,作品的意义传达与其所采用材料的文化象征性之间是有着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但是,对于形象和叙事逻辑的依赖,仍然削弱了其作品的内在观念性的清晰表达。某些绘画性的外在技术性视觉效果,也依然会影响到艺术家本人及观众对于作品内在本质性问题深度的探讨和挖掘。但是,所幸的是,林栋的创作并没有停止于这个层面上。
MARGIN LINE 171213 146x133cm 铝板、天然漆 2017
在其第二个阶段的“指相”系列中,我感兴趣的是艺术家以放大的指纹为作品形象的主体,其动机的来源到底是什么?我猜想,或许是他在从事大漆工艺的过程中,手指沾染大漆之后拓印在其它物体上之后,所得到的灵感。这个拓印的过程,就是一种文化“印证”的。它是通过文化主体在对象物上通过投射、标记的方式,宣示或标志某种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方式。显然,这种观念的传达与艺术家对于其长期所研究、使用的大漆材料的态度和方式是一致的。在这个阶段的作品中,绘画性的“专业”冲动被克制住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漆材料本身的物质特性的强调,并由这种物质特性转化出它所指代的某种文化象征性。在这里,符码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并进一步明确。
而在近期的“弹线”系列中,艺术家从作品的观念传达层面中,似乎是综合了前两个阶段中所思考的问题指向,在第二个阶段关于材料和语言逻辑研究的基础上,再折回到了第一个阶段中对于文化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质疑和探讨中。我特别欣赏的是,在林栋的现阶段作品创作中,已经彻底抛弃了对于外在形象以及绘画的主观性的依赖,这样,通过材料的意义转换所传达出来的观念性的过程就更为清晰和准确。极简主义风格的形式基底与中国漆的文化属性之间所产生的观念性张力,通过弹线的方式被进一步被彰显出来。在这里,形式、材料以及工艺环节在观念性传达的层面中,三者是高度统一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阶段中,艺术家通过中国漆这一特定材料所研究和揭示出来的文化属性、历史意义以及现实针对性,才更为清晰和单纯;也正因为其单纯,所以它也更为准确和有力。形象的隐退、绘画性的个性化情感渲染手段的减弱,并没有影响到作品观念性张力场的建立和对于文化现实批判性的传达,相反,通过弹线的力度所挤压出来的肌理效果,形成了其作品在理性、冷静的形式中所蕴涵的文化反思和现实批判的逻辑和力量。
综上所述,通过林栋的十五年来的艺术创作轨迹,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的是,所谓材料的观念性转换,只有将其放置到适合的语境中,在其自然属性的基础上,通过深化研究和探讨它的文化属性和历史价值,并结合对于现实判断的文化价值观体系,才能形成自己作品独特而有价值的思想张力和文化品质。
2016年12月24日 于北京
(吴鸿,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国际主编,北京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执行馆长)
艺术家林栋先生
1965年3月生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主任 / 硕士研究生导师
展览时间:2018年3月10日---5月5日
地点:江西省景德镇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学术主持:著名美术批评家皮道坚先生
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吕品昌先生
策展人:《世界艺术》杂志社主编徐亮先生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 江西省景德镇陶文旅集团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 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 址: www.worldart1997.com
Weibo: weibo.com/worldart
E-mail: 542609587@qq.com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