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丹《异香》100x100cm 2018
▲洪丹《春风吹又生》60x80cm 2018
▲洪丹《植物》25x25cm 2012
▲洪丹《菡萏》60x80cm 2018
Friedrich Einhoff弗里德里奇·埃因霍夫于1936年出生于德国马格德堡,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他的作品基本以描绘人物为主,画面中除了带有虚构还有符号性混合的一种语言之外我想这背后主要支撑他的是:对生命个体的敬畏之心 。战争带来对弱势生命的伤害在他的脑海里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所以他的作品总是以一种凝重悲怆的感觉,没有阳光,黑色的语调,让观看者会陷入沉思冥想。对于历史,战争,人性,未来的一种理解与思考,所有的意味或许有多义性,观者在埃因霍夫作品面前的感觉不会是轻快而是凝重,甚至可能喘不出气来,却也让你对哲学沉思的唤醒,更多的不是观看,而是阅读,探究,推理,侦探,疑问,猜想,或者会出现发狂的不安,或者会陷入深度的郁抑,那些画面中的人物带来斑驳残缺的心灵震动。
▲洪丹《白色物体》
▲洪丹《白色悬浮物》2016
▲洪丹《细胞》
▲洪丹《物语》
我们在分析埃因霍夫作品时,构成画面主要的形象多来源于照片和杂志,但是他又不是直接的描摹,而是用绘画语言进行对图像的挪用与转义或者再创造,且隐晦地处理冲突和问题,再加上他技巧性的叙述,视乎意图让历史在其绘画中有所觉悟。他是想通过绘画的真实性与图像的虚拟性来揭示人性的弱点。生命的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
▲弗里德里奇·埃因霍夫《Figur in Bewegung》2008
▲弗里德里奇·埃因霍夫《Junger Mann im Wasser》2003
▲弗里德里奇·埃因霍夫《Figurengruppe》2008
▲弗里德里奇·埃因霍夫《Generate Figur》2012
▲弗里德里奇·埃因霍夫《Bewegte Frau》1994
▲弗里德里奇·埃因霍夫《rau Mir Handschuhen》2007
我想所有的疑问都在他的绘画中可以得到解惑。那些面部表情凝重,眼神空洞无助,绝望中含着冷漠,紧闭的双唇显得忧虑紧张,同时又有一股坚强不屈的神情的人物形象使人在苦涩和震撼中感到“生命个体的独立存在的价值意义”。
丨
洪丹
1982年出生于浙江浦江
2004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硕士
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