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桯具的应用
(采自清代李澄渊绘《玉作图》)
一、桯具的形状与操作
以清代李澄渊《玉作图》为基础,通过研究出土玉器器表痕迹,对古代制玉过程中所使用的桯具进行科学还原,推测其应是一种锥状实心工具,有粗细之别,前端形态也存在尖锥状与圆锥状的差异。但其操作方式却基本保持一致,即利用反复回转所产生的力量推动解玉砂,以完成对玉料的特定消耗。
桯具打孔示意图
二、桯具的功能
在古代制玉过程中,桯具主要用来钻孔、镂空和压地。
钻孔是桯具最基本的功能,从新石器时代肇始,一直延续至今,在历代玉器中均普遍存在。以桯具制作镂空多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时期,以及商代、西周玉器之上。红山文化中桯具主要配合宽砣制作片状玉饰镂空;良渚文化与龙山时期,桯具则仅作为器内镂空的第一步骤;在桯具、砣具与金属三角棱线共同完成的商代玉器镂空中,桯具的使用出现在勾转内侧用以塑造勾转有力的造形;至于西周桯具则被安置于镂空起点处。桯具压地出现于浅浮雕纹饰的处理,这一功能首先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时期,后成为流行的凸显纹样方式。
西汉 玉剑璏
桯具定位及压地
三、桯具的使用特征
桯具的使用方式有单向钻磨与斜向对钻两种。其中单向钻磨是运用最广、历时最久的制作方法。桯具依靠回旋转动力量消磨玉料,旋磨次数自初始处依次递减,从而造形玉料耗损的趋势性变化。这种损耗量的不均衡以及桯具锥状造形所构成的双重影响,使单向钻磨而成的穿孔均呈现上大下小的喇叭之状,俗称为“喇叭孔”。
新石器时代 玉斧局部
桯具打孔
采用桯具斜向对钻方式制作穿孔仅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最为常见。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龟以厚块状玉料琢磨而成,颈部下方见有一左右对穿小孔,其孔径外宽内窄、孔壁斜向深入,似两喇叭孔尖端对接而成,应即是以桯具斜向对钻而成。这种穿孔俗称作“牛鼻穿孔”,在其它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上(如玉鸟、玉珠、玉牌饰等)也极为常见。
红山文化 兽面玉饰
桯具打孔
新石器时代 玉璜局部
桯具镂空
桯具以其简便易操作的特性而广为使用,原初的钻孔功能也逐渐延伸至镂空、压地工序,这一过程不仅显示出对桯具认识掌握的不断深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古代制玉工艺的发展水平。
版权声明:
1.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图文的著作权、版权,均归微信公众号“震旦博物馆”所有。
2.其他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内容与观点,请表明转载及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