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创意生活短片平台NOWNESS制作了电影短片系列“时代肖像”,并特别邀请了豪瑟沃斯画廊旗下的六位艺术家展现他们眼中的自己与政治、文化、环境、科技的关系。这些艺术家分别是: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拉希德·约翰逊(Rashid Johnson)、威廉·萨奈尔(Wilhelm Sasnal)、戴安娜·塔特尔(Diana Thater)和张恩利。
在NOWNESS近日发布的文章中,作者介绍了张恩利的生平,解读了其创作内容和风格,并讲述了由艺术家亲自执导的“时代肖像”短片《张恩利的自画像》背后的故事。
《张恩利,描绘深埋过去的痕迹》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NOWNESS微信公众号,部分文字有删改)
“我所关注的(自画像)不单单是指我的面孔,而是在这个身体里所显现出来的性格、身体状况、价值观。真正的(我)从没有离开过我所成长的大背景,身体和记忆里包含了他和他时代的一些共同特征。”
——张恩利
▲ 张恩利,《张恩利的自画像》,4分29秒。视频:NOWNESS,北京悟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许多人对于艺术家张恩利的评价是沉静、克制、低调、隐士般的,就算没有看见过本人,从他的作品里也能感觉到这种安静的力量,又或者从这支由艺术家亲自执导的、与 NOWNESS 合作的时代肖像系列短片——《自画像》里也能窥探一二。
四分二十九秒,全片没有对话或旁白,没有酷炫的剪辑,只是简单地通过现实与绘画作品之间的切换,配合紧凑的、戏剧性的音效,向我们展现了张恩利的自画像。
孜孜不倦地探索
张恩利,1965生于中国吉林,1989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他曾任职上海东华大学,教授设计。1997年,张恩利成为了香格纳画廊的代理艺术家;2006年,他成为了第一位且唯一一位顶级画廊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代理的中国艺术家。2008年,张恩利离开东华大学,成为全职艺术家。
同年,当代艺术殿堂级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收藏了张恩利的代表作《水桶》。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受邀、委托、艺术展览不断。从在画布上作画到在箱子里作画,再到在空间里作画,张恩利一时声名鹊起,一跃成为世界级一线艺术家。
张恩利的经历与路线和许多为人熟知的当代中国艺术家不一样。他不走政治色彩强烈的艺术创作路线,不进行影像、装置、行为、新媒体等更“当代”的艺术形式,而是坚守传统媒介绘画。内敛沉着的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绘画,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圈中的异类。
“如同在一个巨大的废品站,里面堆满了无数的东西。大多数好东西都被人拣完了,我只能从别人遗忘的或不要的东西里面去找我认为的宝贝。”
——张恩利
有一位艺术家曾经说,绘画可能对作画人本身产生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观者来说可能三秒看完一幅画,而对画家来说那一笔一笔的绘画与长时间的思想沉淀就像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张恩利长年孜孜不倦地作画也许也是一场修炼,一场智力游戏,一场博弈。
张恩利凭借着自己对艺术的热忱一步一步地探索,他长期阅读西方艺术期刊、文学、哲学书籍,埋头学习油画。排开了许多束缚,他反而能跳出条条框框,艺术创作变得更大胆、更自由、更自我;并未顺理成章地进入艺术院校体系,张恩利反而另辟蹊径地走出自己的路来,成为更纯粹的艺术家。
尽管不曾有留洋经历,关于西方的哲学思想或者艺术都是从书上学来的,他的作品却获得了许多西方顶级藏家的偏爱。据说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选择收藏张恩利的作品,是因为看到他的画里有西方传统的东西,而这些在西方年轻人里已经消失了。
豪瑟沃斯画廊则表示,张恩利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绘画史知识和复杂的笔触,却又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清描淡写地安插了他自己的回忆,这是最能吸引他们的地方。
与许多哗众取宠的当代艺术现象不一样,张恩利结合了东西方艺术的精髓,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获得了中西方的一致赞誉。西方哲学,特别是后现代的思想影响了张恩利的创作,他思考着人与空间、人与物体、物体与环境的关系,在具象的表现下隐藏着抽象的思考。
而在技法上,张恩利坦言受到了清代画家金农的影响。
“金农改变了中国画家对于人内心表达的外化手法…金农是通过一株兰花或一棵柳树来表达一种情绪,这是以前很少见的。金农有几张画描绘风吹乱柳,扒门窥望,使人产生非常强烈的内心波动,这让我重新认识他并深感敬佩。”
——张恩利
细看张恩利的静物油画,我们可以发现他舍弃了厚重的油画感,反而把油画颜色调得稀薄,也常常把油画笔当毛笔用,从而使得画面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冷静的气息。
从人到物,从张扬到内敛
回到这支关于张恩利自画像的影片,通过回溯其画作中曾经出现过的场景和物件,流畅地散布着诸多真实物体的素材和艺术家对它们的描绘,张恩利带领观众重新审视他过往的艺术发展与实践。
也许你会发现,这些画作的风格是跳跃的,因为张恩利没有按时间顺序来讲述他的作品发展轨迹。勤勉作画的张恩利每年画十多张画,2009年起每年至少保证两场个展,他笑说,他这是跟时间赛跑,和体能对抗。他曾经说到:“连续创作20年才能证明一点点。”
20世纪90年代,张恩利的绘画作品呈现出更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更着重于对社会人物的刻画——曾有人形容这是“蒙克式的呐喊”。也许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变迁使得这种冲击赤裸裸地反映在绘画作品上,粗旷的笔触和刺眼的颜色对社会阴森的一面作出了辛辣的描绘和讽刺,带给观者一种焦躁的情绪和紧张的压迫感。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案板上的肉。”
——张恩利
张恩利对社会细致的观察与刻画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中,尽管在2000年后他抛开了夸张的人物描绘,开始把绘画的主体转向生活里的静物细节,绘画风格变得内敛与沉静,甚至是一种克制的冷淡感。
也许是观看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变化所导致的,但这些静物在他看来从来就不是眼前所见的“静止的物体”,那是一个过程、一个瞬间、一个充满人性的联系。
——张恩利
也许在十几二十年前,外在能量使得他作出强烈的反馈;现在的他,则用更为平和的方式看待世界,情绪依然存在于作品当中,只是相比过去隐藏得更深一些。
生活里再熟悉不过的树木、皮管、杯子、书籍、烟灰缸、绳索、盒子、水龙头、水管…这些朴实无华的、随处可见却容易被忽视的“静物”代表着张恩利的思考。
“静物不是物。实际上静物是人的气味儿残留在那里。因为物本身是没有意思的。就是再漂亮的一个物体,你看了之后也觉得不过如此。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你会想跟这个物体发生过关系的人。所有的迷恋都在这里。”
——张恩利
画的是物,讲的是人。“由人转物,其实是内心的需求,其实还是画人,只是把人的精神性放到物上。”张恩利说。
从纸箱、到水桶、到玻璃杯等等,这些静物都流露着被使用过的痕迹,而绘画这些“东西”的另一个深层原因也许是艺术家所作的一个隐喻:“人也是一个容器。”
“空盒子是一个象征,象征着这没有继承或传承的一代。”
——张恩利
那些在世界上被忽视的人与被忽视的物一样多,在喧嚣的世界里常常了然一身,被冷眼看待的他(它)们也冷眼看着这个世界。那种孤离感也许也反映着艺术家自身的体验,世界上的喧闹、繁华流逝,而他一直在自己的空间里静静地观察着,思考着,记录着。
多面的“ta”
影片的结尾,张恩利通过绘画和摄影对自己作了一个没有正面、只有侧面和背面的自画像,也许正好回应他曾经说的“把背面与正面进行同等重要的角度来观看”。那些次要的面也同样值得获得同等重要的注视,也是事物本来的肖像。
那些容易被世人忽视和遗忘的“静物”,幸好有张恩利发现了它们,幸好世界发现了张恩利。
撰文 / Michelle
编辑 / Wu Yin、Wanyee
张恩利精品图书限时售卖中
豪瑟沃斯中国首家快闪书店 The Art Shed 正在限时限量售卖张恩利的精选出版物《四季》和《容器》。即日起至2018年1月28日,您可在位于上海黄浦区八号桥的Modern Eye艺影书阁购买此书,或通过扫码立即网购。
▼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购买《四季》
▼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购买《容器》
回复关键词【展览】【新闻】获取更多近期画廊资讯
▼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画廊最新动态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NOWNESS官网了解更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