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有人研究了一下路边的水泥墩子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在了解到楚吉妮的“人工石项目”之前,我发誓我从未留意过道路边上的这种存在:一大块重物上插入一根长竿所 本文图片全部由楚吉妮提供

在了解到楚吉妮的“人工石项目”之前,我发誓我从未留意过道路边上的这种存在:一大块重物上插入一根长竿所组成的这么一个东西,以至于我可能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它。设想有一天我走在马路上,因为忧心忡忡而有些魂不守舍,不小心撞了上去,我恐怕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名词来向别人叙述这个经历。小楚一语道破天机,找到了“人工石”这个命名。 

“人工石”是对汉字“砼”(tóng)的拆解,这个字早年由一位机敏的材料学教授所发明,用来代替“混凝土”这个合计笔画超多的词,从而方便书写记录。“人工石项目”所研究的对象,是用混凝土自制而成的墩子,以及它(潜在的)的延展部分。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从概念形成词汇开始,有了这个命名,我突然意识到,城市中的水泥墩子几乎无处不在。“具体有多少难以计量,但可以这么来描述,已经多到很容易就能进行观察的程度了,” 小楚说。

大概两年以前,小楚开始用路上观察学(考现学)的思路,通过拍照来收集这些墩子,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对它

大概两年以前,小楚开始用路上观察学(考现学)的思路,通过拍照来收集这些墩子,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形成了“人工石项目”。——听起来有点小题大作的意思,而实际上还真是不看不知道,水泥墩子真奇妙。

小楚目前正在尝试完成一本“人工石手册”,在初步的整理中,她首先划定了人工石的概念、形态,然后对这些墩“人工石手册”初稿中的一页

小楚目前正在尝试完成一本“人工石手册”,在初步的整理中,她首先划定了人工石的概念、形态,然后对这些墩子的使用策略进行了划分——撑阳伞、挂招牌、设路障、举灯、晾衣服甚至测量风向,并探讨了如何获得墩子、在哪儿找到墩子和“为什么墩子看起来都很沧桑”这样的话题。在这本手册初稿中,我发现这真是一种集笨拙与智慧于一身、充满了 DIY 凑合精神的物品。“人工石” 因纯粹实用主义的目的而诞生,对外貌毫不在意,与那些统一预制的底座不同,这些自制水泥墩子大多用油漆桶、轮胎、拖把棍、钢管加混凝土构成,只要实现了“撑高”和“稳固”这两个特性,就算是一个合格的墩子了。在楚吉妮看来, 人工石的外形带有一种“怎么着都能用”“真的不想花钱啊”的气质,在我看来,它像所有的民间设计一样,有一种“何必费劲”(don’t bother)态度——毕竟为了一个路边摊招牌,去订购一个干净整洁的底座,再花大功夫运送,实在显得有点蠢。

为什么我从前没有注意过这种大量存在的东西呢?大概是因为它的多功能性。回想起来,我通常会因为水泥墩子的

为什么我从前没有注意过这种大量存在的东西呢?大概是因为它的多功能性。回想起来,我通常会因为水泥墩子的延伸部分去定义它——一把户外伞、一个路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杂物”,因此就把这个概念分解成了无数子概念,跟已有概念合并在一起,从而没有办法形成对“人工石”这个群体的认知。 

此外,“人工石”真的太过寻常,比随处可见的野生小广告和路边的椅子还要寻常。小广告本身就有唤起注意的用意,路边椅子也因为有了室内用途和户外场景之间的冲突,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好奇,而水泥墩子永远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当“人工石手册”将他们从环境中剥离出来放在一起的时候,反而产生了一种差异化的美感。

△ “人工石”被从所在环境中剥离出来,竟然显得很漂亮。,有人研究了一下路边的水泥墩子,墩子,水泥,楚吉妮,小楚,手册,民间,人工,策略,混凝土,特性

△ “人工石”被从所在环境中剥离出来,竟然显得很漂亮。

目前,人工石团队的主要成员有楚吉妮——负责观察调研和资料编撰的工作,还有贺荣凯——负责设计方面的工作,此外,还有很多亲朋好友为他们提供了关于墩子的图像和信息。我们跟小楚聊了聊这个路上观察项目。

创想计划:这个项目最初是怎么开始的呢?

楚吉妮:2015年初,贺荣凯和我提到想要做一个水泥墩子灯,灵感来源是有次他在浙江乡下露天大排档看到的一个底部是浇筑了水泥的橡胶桶的竹竿灯,后来我们发现怎么做、怎样“设计”都不会有外面观察到的墩子有意思。于是我们试图分析为什么外面的墩子会更有吸引力,发现它的特性很难复制,且对它们的观察无法定位到一种观看习惯之中,每发现一个新的墩子,都有可能打乱现有的分类方式,它本身形象还能够唤起一些幽默的误读方式……

当然也不是每个墩子都有趣,如果不是以它们为观察对象,我都不会想要去拍它,这时候我自身态度的转变也成为

当然也不是每个墩子都有趣,如果不是以它们为观察对象,我都不会想要去拍它,这时候我自身态度的转变也成为反思对象,于是觉得围绕着墩子主题可以有很丰富的观察层次,就打算慢慢进行下去了。

你会如何看待最近盛行的“民间智慧”“草根力量”“野生设计”等现象,你觉得觉得墩子和这些说法有关吗?,有人研究了一下路边的水泥墩子,墩子,水泥,楚吉妮,小楚,手册,民间,人工,策略,混凝土,特性

你会如何看待最近盛行的“民间智慧”“草根力量”“野生设计”等现象,你觉得觉得墩子和这些说法有关吗?

我理解是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以可以称为“野生”。大多数民间自发制造都符合这个特性,只不过墩子在这些自发搭建制品中并不起眼,不太容易被图像化,或风格审美/丑化。目前做的像是关于墩子的初级历史资料收集整理,这时来下定义这是不是一类民间设计的话会难以深入到具体物件,还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不是所有墩子都是那么有“设计感”的。或许把墩子理解为前设计范畴中的策略行为(相信有不少“设计”是来源于这些生活策略),不使用“设计”这个词,会更有益于观察的深入。它们更像是散布各处的引子,引着你去看使用它的人的行为,看到“设计”之外的事。同时,带距离感的目光使观察内容对象化的还将自身对象化了。“为什么我竟然会觉得这些东西有点儿酷?”

另外,民间的现象被贴上各类标签被解读,这种大众关注点的转向是我感兴趣的,猎奇目光里也许有视觉疲劳后对新鲜刺激的渴望(我们最开始关注到墩子也有这个因素)。可能历史上也有过类似潮流,这些转向时期横向比较起来应该挺有趣的。

下一步有什么的打算?,有人研究了一下路边的水泥墩子,墩子,水泥,楚吉妮,小楚,手册,民间,人工,策略,混凝土,特性施工期间的深圳蛇口设计博物馆外的一个伞墩,不知道是不是墩子离“设计”最近的一次

下一步有什么的打算?

准备将目前为止收集到的墩子图像整理成册,与一个严肃可爱的独立出版组织合作出版。通过建立“人工石”公众号散播墩子表情包,以期收到更多反馈。(有的会是关于这个墩子怎样使用的动图,还会有有符号意指感的墩子欢迎大家来随便解读使用,微信聊天框可以是一个虚拟符号空间。)

也想借公众号的机会完善关于墩子的资料库(目前这个库还只存在于我的电脑里)。还将人工石项目申请了土木再

也想借公众号的机会完善关于墩子的资料库(目前这个库还只存在于我的电脑里)。还将人工石项目申请了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今年发起的“身边的城市:深圳自发建造独立研究(第二季)”,有去到深圳拍一些墩子,可能会将这本册子于他们在深港双年展参加展览的期间进行发布。

感觉深港双年展对于街头自发建造的行为(自建房或是物体)一直很关注,比如这次的标语引用了激浪派(Fluxus)成员乔治·布雷希特(George Brecht)当年在街头行动中声称的:“最重要的正是那些发生在街道上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件”。我没找到这句话的上下文,他当年指的重要也许是行动者在街上进行的行为,放到今天的语境来看,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正在发生着的“小事件”就显得挺重要的了——街头巷尾有了这么些非批量生产却大量存在的物件,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到位。但从物件出发的观察方法是否与从建筑学科、规划学科视角产生的方法不大一样?我们可以借助学科方法来整体论述,不过更重要的也许是一个个去看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

△ 胡同中的自制水泥墩子,成了路边客厅中必不可少的家具之一!,有人研究了一下路边的水泥墩子,墩子,水泥,楚吉妮,小楚,手册,民间,人工,策略,混凝土,特性

△ 胡同中的自制水泥墩子,成了路边客厅中必不可少的家具之一!

如果有天自制墩子都会被替换成预制的水泥墩子 / 塑料墩子 / 沥青墩子……你会发现二者的制造逻辑、使用策略仍是相似的 , 区别在于预制墩子是成型的、被“包装”好的,更难激发观察者的注意力。因此在当下,对墩子尤其是自制水泥墩子的关注不会像是要保护一个时代遗留物,而是可以在其中找到一类形态生成变化的讯息,从而不断调整自身看待事物的方式。 

楚吉妮的人工石手册正在整理之中,现在,她还有一些问题想问问大家,以下是她的问题,欢迎给我们留言!

1. 你有没有注意过这种墩子?有进入第2题,没有进入第3题。

2. 你见到的墩子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印象是在什么样的地方?(可以通过图片或随手画一画或文字来描述呢。)

3. 你觉得下面这张GIF图片上的墩子是做什么使的呢?

4. 关于墩子,你有什么想发表(讨论)的看法吗?,有人研究了一下路边的水泥墩子,墩子,水泥,楚吉妮,小楚,手册,民间,人工,策略,混凝土,特性△ 请随意截图,并配上你的解读发给我们

4. 关于墩子,你有什么想发表(讨论)的看法吗?

5. 我很好奇,你会如何看待这一类型的日常生活研究?(或是觉得这些有点过度解读,不足以被称为研究?)

△ 小楚和一座水泥墩子,有人研究了一下路边的水泥墩子,墩子,水泥,楚吉妮,小楚,手册,民间,人工,策略,混凝土,特性

△ 小楚和一座水泥墩子

 从上方图片二维码进入人工石公众号,

 继续关注这个项目!


作者:陆冉



 更多内容 

厦门的“退化图像公司”正在考验消费时代人们对摄影艺术的耐心,有人研究了一下路边的水泥墩子,墩子,水泥,楚吉妮,小楚,手册,民间,人工,策略,混凝土,特性

厦门的“退化图像公司”正在考验消费时代人们对摄影艺术的耐心

有人研究了一下路边的水泥墩子,墩子,水泥,楚吉妮,小楚,手册,民间,人工,策略,混凝土,特性如何在大门紧闭的千年古寺举行一场新媒体表演

纪录一场浸没式戏剧的诞生,有人研究了一下路边的水泥墩子,墩子,水泥,楚吉妮,小楚,手册,民间,人工,策略,混凝土,特性

纪录一场浸没式戏剧的诞生


有人研究了一下路边的水泥墩子,墩子,水泥,楚吉妮,小楚,手册,民间,人工,策略,混凝土,特性

长按上图提取二维码下载 VICE 中国客户端,有人研究了一下路边的水泥墩子,墩子,水泥,楚吉妮,小楚,手册,民间,人工,策略,混凝土,特性

长按上图提取二维码下载 VICE 中国客户端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