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讲座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画作的三次题跋现场


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我想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吧,也不能说是讲座,我就说一个可能大家都不太了解的故事,为这个展览(潘玉良:沉默的旅程)做一个新的注解,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潘玉良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有怎么样的故事。今天的讲座名称叫“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画作的三次题跋。”


图一,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图一


我们看到(图一)左边的这张照片是潘玉良,大家都很熟悉。右边的是陈独秀,他是我的老乡,也是安徽人,他是安徽安庆人。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总司令。大概在一百年前的1917年,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当时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这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掀起了一场反传统、反礼教、反文言的文化革新和文学革命的运动。这场运动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所以我认为新文化运动更像是一场启蒙运动,开启了当时民众的心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呼唤建立一个青春的中国,一个富强的中国,致力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其影响百年不衰。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潘玉良。潘玉良在历史上登台时,正逢当时的洋画运动,就是将西洋画引进到中国,当时油画在中国迅速崛起和壮大,我们认为在这其中最有影响力、代表性,而且成就最高的就是潘玉良。今年正好是潘玉良逝世四十周年,她是1977年逝世。所以我觉得在今年能够举办潘玉良的展览也特别的有意义。    

潘玉良1895年出生在扬州一个特别贫苦的家庭,可能大家之前都看过有关她出身的小说、报道等各个方面的资料,她的出身确实不是很好,从小也没受过多少正统的教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她创造了许多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第一,比如说在1920年的9月份,她考取了上海美专,成为上海美专第十一届西洋画正科班生。这是一件在当时来说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我想多说两句。这是上海地区高等院校第一批男女同校生之一,也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生。也就是说,在这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里男女生是不能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的。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女禁”,就是禁止女子和男子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所以这件事情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从这时起女性拥有了和男性平等的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的权利。这就是从包括潘玉良在内的十三名女生开始的。

1921年7月,潘玉良又考取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在国内招生的第一届海外本部生。这也是我们国内有组织的到国外去留学的第一批。在这之前很多人包括徐悲鸿、方君壁在内,都是由于受资助、家境殷实而到国外求学。所以潘玉良是这第一批中的学生,并且是其中少有的学绘画的人。她在1925年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后,她的作品入选了意大利国家级的展览会,成为荣获这个荣誉的第一个中国人。1928年,她回国后担任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西画系主任,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位高等美术院校西画系的女性领导者。

在八年前,也就是1920年,女性才获得了和男性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八年后潘玉良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她在艺术上的成就,就担任了上海美专西洋画系的主任,这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成就。那么当时在全国有三个西画中心,上海、杭州、南京。上海是老牌的西画教育的核心,上海美专在上海地区的西画教育里也是一个老大的角色。所以她可以在这里担任西画系的主任,这个分量可想而知。


图二:《潘玉良画展巡礼》 ,《中央日报》1937年6月12日,第7版,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图二:《潘玉良画展巡礼》 ,《中央日报》1937年6月12日,第7版


在1928年的11月28日,她在上海举办了“潘玉良女士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这也是中国女性油画家的第一次个人西画展览。1929年3月,她进入了国立中央大学教授绘画。当时有两位美术老师,一位是徐悲鸿,另一位就是潘玉良,她成为该系第一位女教师。

2005年,她的一幅自画像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出一千零二十一万港币,当时创造了中国女性画家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2014年4月,在香港保利的一次拍卖会,她在1946年创作的《窗边的裸女》,以三千万港币落槌,加上佣金共三千四百五十万。她再次刷新了由她自己保持的中国女性绘画家的最高拍卖纪录。

所以说潘玉良创造的这些第一,开辟了中国女性绘画的崭新道路。她也证明了女子可以从事绘画,将绘画当作职业。女子同样也可以做到,并且做的很成功。在1928-1937年的中国女性画家中,潘玉良的油画造诣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在艺术的成就上,我们应该给她一个历史的定位。同时潘玉良不光是创作油画,她在白描、彩墨、雕塑、版画等方面都很精到,这也是她了不起的地方。同时代的画家如张大千、徐悲鸿、刘海粟,都只能从事绘画,而没有开展其他的艺术创作,从这点来说她也是让这些男性画家望尘莫及的。      

今年是陈独秀为潘玉良题跋八十年纪念,也就是在1937年他为潘玉良题跋。今年又是潘玉良逝世四十周年,所以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潘玉良夫妇、陈独秀友谊的见证,也是研究潘玉良和陈独秀的重要的实物资料。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些实物来为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不是一个演绎的历史,还原人物本来的面貌。

       今天的讲座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弥足珍贵的题字,第二部分是潘玉良和潘赞化的爱情传奇,第三部分是陈独秀为潘玉良的三幅题跋。



一、弥足珍贵的题字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弥足珍贵的题字。

1984年的2月24号,潘玉良生前的4000多张画作总共有七大箱运到了合肥,就存放在我现在工作的这个安徽博物院,以前叫安徽省博物馆。所有东西回来的过程是很曲折的,今天可能没有时间,我们就不再展开讲了。但是我想说就是这些东西是从法国通过轮船运到了上海,然后从上海坐飞机到了合肥,当时由安徽省博物馆暂时保管,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地方愿意接收。比如说中国美术馆不愿意接受,当时他们认为这个潘玉良东西价值不大,当然现在他们非常后悔,他们就挑了几件作品拿走了,剩下的4700多件作品都保存在安徽省博物馆,也成为我们馆的最有特色的一个藏品。

在这个清点的过程中,因为当时来的时候它有七大箱,它是把所有的作品都拆框以后打成卷,就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发现了有三幅白描作品,上面的落款为独秀,就是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

在照片里还有一个只有30公分左右高的小雕塑,这是当年潘玉良给张大千做的一个小的全身塑像,也是我们仅有的四件潘玉良雕塑作品之一。


图三,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图三


潘玉良一生总共给张大千作了两件雕像,其中一件大的现在存放在法国的塞努西博物馆,这个就是当时清点的情况,因为当时我是生活在这个安徽省博物馆,当时我的父亲也参与了整个的清点工作,这张照片(图三)的最边上,拿着画作看的人是当时的省委书记,拿着给他看的就是我的父亲。他们当时整理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早出晚归,我们当时都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只知道是在整理一批东西,是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在这当中发现了有独秀的落款。

陈独秀一生著作非常多,但是他为别人的题词很少,所以这三幅作品就显得更加珍贵。

因为潘玉良是1937年7月份离开了中国到法国去的,而陈独秀是1937年的8月23号才从南京的老虎桥监狱放出来,就是说潘玉良离开法国的时候,这个陈独秀还在监狱里面坐牢,所以从常规的来说,这件事情好像是不太可能的。请一个在监狱当中的人给你作品题跋,这个作品怎么送进去呢?他在监狱里还能还能从事这样的事情吗?所以我们大家就感到很怀疑,当时我们想要找一些资料能够核对。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查阅历史文献的时候,在《中央日报》1937年的6月12号的第七版中,当时潘玉良做了一次展览,当时的记者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潘玉良画展巡礼》,这里面就记载了陈独秀为潘玉良做题跋这件事。

他写到:狱中埋头读书的陈独秀先生对她的白描速写特别赏识,称其为新白描体,下面是陈氏题画的赞誉,我们一对这两个是完全对上了,所以这个没有问题了,所以这三件东西毫无疑问的就是陈独秀的题跋。这个(图四)就是当时《中央日报》的报道。


图四:《潘玉良画展巡礼》 ,《中央日报》1937年6月12日,第7版(截图),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图四:《潘玉良画展巡礼》 ,《中央日报》1937年6月12日,第7版(截图)


二、潘玉良和潘赞化的爱情传奇


整个讲座的第二部分,叫潘玉良和潘赞化的爱情传奇。

因为我们刚才看了这三幅珍贵的题字,我们就要想陈独秀为什么愿意给潘玉良来题字,而且给了她这么高的赞赏,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


图五:潘赞化(1885-1959),字赞华,号世璧,安徽桐城西乡潘家楼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nb

图五:潘赞化(1885-1959),字赞华,号世璧,安徽桐城西乡潘家楼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 


说到潘玉良,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她丈夫叫潘赞化。潘赞化是潘玉良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潘赞化也是改变其命运的关键人物。用现在的话说,潘赞化就是潘玉良的艺术资助人,她所有1937年以前的活动,基本上都是潘赞化在后面出了很大的力。虽然我们在展览里可能看不到潘赞化,但实际上潘赞化作为一个隐身人是躲在身后在默默地支持。我们找了一张当年在刊物上刊登的照片。潘赞化就是这个戴一副眼镜,显得很敦厚、老实的人。

潘赞化是1885年出生的,1959年去世,他是安徽安庆下面一个县潘家楼人,他是现代的知名人士和诗人。潘家也是一个世家,他的祖父是一个当时有名的一个学者,他的曾祖父叫潘黎阁,当时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幕僚。潘赞化很早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他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讨袁运动、北伐战争等等。后来他又在南京实业部任职,从这个简单的简历当中我们能看出,他应该算是国民党中间的一个元老级的人物。但是他后来投身了教育事业,一直在学校里面担任工作。解放以后,老先生被举荐为安徽省文史馆的馆员,于1959年去世。

在1903年,潘玉良八岁的时候她母亲去世了,后来辗转流落到芜湖。大约在1912年的时候,潘玉良偶遇潘赞化,产生了感情,二人在芜湖结为伉俪,到了1913年潘赞化担任芜湖海关的监督,就是当时芜湖海关的最高负责人。但是后来因为革命,他就辞职了。1913年带着潘玉良到上海定居了。


图六,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图六


这件珍贵的遗物是一个怀表(图六),这件怀表是后来潘赞化赴云南参加讨袁运动,把他获得的云南起义的纪念怀表送给了潘玉良,潘玉良又把这个怀表带到了国外。在她去世以后,这个东西又回到了国内,现在这个怀表是在她的家人手里面珍藏。

在1920年的9月,潘玉良考入了上海美专,作为插班生编入了第11届西洋画正科班学习,这是上海美专招收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生,也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批男女同校生,所以说这个1920年也是中国现代女性绘画的一个新起点,从此以后,男女获得了平等接受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有些文章说是陈独秀发现了潘玉良的绘画天分,因为1913年潘氏夫妇就生活在上海,但是潘赞化在上海的时间很少,所以潘玉良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开始画画,在她自己的描述当中,她说她自己从小就对色彩特别有感觉,特别喜欢画画。陈独秀发现了潘玉良的绘画天分,并介绍她去报考了上海美专。尽管我们没有发现直接的证据,但是从时间以及陈独秀和潘赞化潘玉良的关系来推测,我们觉得也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


图七,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图七


这张就是潘玉良的入学登记簿(图七),这个保存在上海档案馆,大家看到用的名字叫潘世秀,就是最早入学的时候,她没有用潘玉良这名字,潘玉良这名字是后来的,她最早的名字叫潘世秀。她到了1921年的时候才开始用潘玉良这个名字,这里面也有很多曲折的故事,在这我就不展开了。大家能看到她写的保护人是潘赞化,另外一个保证人是他的老师洪野。

1921年8月,在潘赞化的支持下,潘玉良考入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在国内招收的第一届本部生。后来,潘玉良又先后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法国里昂的美专、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和意大利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图八)左边这张就是潘玉良当时进入里昂中法大学时填写的一个表格,右边这张是当时入学的时候她的照片。(图九)这张是潘玉良在罗马皇家美术学院的毕业证,这个毕业证现在保存在安徽博物院。潘玉良1928年回国后就出任了上海美专西洋画系的主任,所以在当时有一名女性能够出任名校的西洋画主任,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即便是现在担任油画系的主任的女性也是非常少。


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图八


图九:潘玉良在罗马皇家美术学院的毕业证,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图九:潘玉良在罗马皇家美术学院的毕业证


当时的报纸上就说她担任系主任:“未数月,即振振有生气,起该校十七年来之衰,立全国艺术之正轨。”所以对她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潘玉良担任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是她人生角色的一次重要的转变,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子,仅仅用了八年的时间,从1920年她进入上海美专学习到1928年,就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很大的逆袭,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一举成为了国内知名高等美术学校的系主任。这个上海美专,我们现在毫不夸张的说,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所说的中国美术学院这么一个级别学校。


图十:1928年7月27日《上海画报》介绍潘玉良,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图十:1928年7月27日《上海画报》介绍潘玉良


这是1928年7月27号,就是她刚刚回到国内的时候。《上海画报》上有一个介绍潘玉良的照片(图十),这张照片是她在意大利拍的,介绍是刘海粟写的。大意说潘玉良从国外回国了,上海美专聘她为西洋画系主任,她和我的交情非常深厚,所以我要把西画系主任这么一个重要的职务委托给她。

潘玉良在西画系担任主任,也做了许多西方美术教育的改革。右边这张就是她当时制定的西画教室的规则,这个规则跟现在我们素描教室里的绘画的规则是基本上相一致的。

在1928年的11月28号,潘玉良举办了第一次的个人画展,这次画展对潘玉良来说是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次展览,因为是她一生当中举办的第一个画展。潘赞化为这个展览动用了他全部的社会资源,当时办画展要能够在这个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你必须要找一些当时有威望的人来提携。所以当时潘赞化就找到了这么几个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国民党的元老张继。另外一个叫易培基,是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所长。柏文蔚是我们安徽人,曾当过安徽都督。我们看当时展览的一些报道和广告,根本看不到潘玉良展览这么几个字,看到的都是这四个人的名字,就是要靠着这些大佬们来吸引观众。


图十一:《申报》对展览的相关报道,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图十一:《申报》对展览的相关报道


这次展览当然是非常成功,当时的申报就报道了这个(图十一),大意就是在上海的各国侨民都去看这个展览,都认为潘玉良的作品在中国当时的女子画家里面是冠军。这个是潘玉良的第一次在上海亮相,这次展览也全面的展示了她的绘画成就,让公众认识了潘玉良和她的画作,也为她赢得了著名西画家的美称。


图十二:潘玉良任中央大学讲师应聘书,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图十二:潘玉良任中央大学讲师应聘书


我们看到1933年国立中央大学给潘玉良的聘书(图十二),聘她为教育学院艺术科的讲师,他们当时都是一年一聘,每年都发一次聘书。当时她每个月的工资是220元。我想多说一句,在当时,220元是一个非常天文数字了。因为220元是按银元来计算,当时的一个三口之家1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钱呢?十块钱。三口之家就能生活下来,所以220块钱你们想一想是什么概念。按照现在的话,她的月薪至少是在六位数以上。所以她当时可以很轻松地从事一些艺术创作,并且她在南京还购置了房产,所以说过去的这些教授老师都是待遇非常高的。

在1937年的7月,潘玉良离开了国内再次赴法。这次潘玉良与潘赞化的分别成了永别,一直到1977年潘玉良在法国去世40年间,潘玉良再也没有能回到国内。潘赞化1959年在安庆病逝,尽管两人相隔万里,但是他们是鸿雁传书,感情依然炙热。

从1948年潘玉良开始接济国内的家中生活,直到她去世将近30年。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一直到1959年潘赞化去世以后,她都按时给家里面寄钱。其实潘玉良在法国生活也非常困难,她没有正当的职业,每个月没有固定的收入。甚至有时到菜市场捡那些人家扔的鸡爪来补充肉食品,捡那些烂菜叶子当菜吃。尽管如此,她每个月要给家里寄十美金,这十个美金就足够潘赞化一家七八口人的全部生活。这十个美金在当时相当于人民币60块钱。四五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父辈大概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十块钱左右,所以说这五六十块钱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活来源,他们家庭也就是依靠潘玉良每个月的资助把几个孩子都培养成人。


图十三:1939年潘赞化写给潘玉良的信,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图十三:1939年潘赞化写给潘玉良的信


这个是1939年潘赞化写给潘玉良的信(图十三),非常可惜的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是潘赞化写给潘玉良的信,而看不到潘玉良写给潘赞化的。为什么呢?因为潘赞化写给潘玉良的每一封信,潘玉良都收好,最后放在一个小盒里面,她在上面写了一个小纸条,说这是我的东西,在我死后你们要把这些东西送给我的家人,上面写了个地址。潘玉良写给潘赞化的所有信件,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们家人全部烧掉了。


图十四:1947年全家合影, 中间为潘赞化,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图十四:1947年全家合影, 中间为潘赞化

       

(图十四)这是1947年潘赞化的全家合影,寄给了潘玉良,她一直保存着,最后又从法国回到了国内,让我们能够看到。我们看到在每一幅信上都潘赞化都称潘玉良为玉妹,这是一个很亲密的称呼。


(第三部分未完待续)



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讲座回顾 

标题: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画作的三次题跋

主讲者:董松

讲座时间:2017年11月4日14:00-16:00

讲座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1F多功能厅


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董松,1973年生,山东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博物院研究馆员。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首批拔尖人才,2013年入选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领袖计划”(IVLP)赴美访学,同年破格晋升为研究馆员。

主持完成各类展览逾百项,两次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3项展览获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研究领域涉及民国美术史、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1项,省社科联课题2项。出版专著《潘玉良艺术年谱》(30万字),主编展览图录6本,发表学术论文26篇,论文《潘玉良姓名考》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担任《潘玉良全集》学术委员会成员、特约编辑。





生产 | 董松: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潘玉良,陈独秀,题跋,董松,高山流水,潘赞化,安徽,绘画,上海美专,讲座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