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场秋拍,我们有幸得“读画楼”主人鼎力支持,八十八件拍品涵盖古代、近现代诸多名家书画作品。这些藏品中部分直接得自画家本人,如本场开篇之田世光花鸟精品《梅雀争春图》,何海霞、田世光、白雪石等名家《静观自得集》等;另一部分则是来自画家本人的收藏,如黄胄画赠白雪石的《犬》,即为白雪石转赠给“读画楼”,此外还有尹瘦石、潘絜兹、刘伯舒等先生的收藏,细心的朋友自可从作品的收藏印中窥见。
? 华国锋《读画楼》
书画收藏,乃人间一大雅事。是文化,是学问,也是乐趣。“读画楼”主人钟爱书画,广结艺缘,多年淘珠,藏品甚丰。其寓居京华后,给雅室起名为“读画楼”,颇令人玩味。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名作不仅可观赏,可鉴识,更可品读,可吟咏也。
藏画于楼,暗自品读,虽可自得其乐,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爱书画者,皆是有癖之人,痴迷艺术,对书画背后的文化也一往情深。“读画楼”主人有癖有痴,更有情有识,深知收藏本是情缘,书画乃陶冶情操之物,理应捧珠亮宝,让知音共赏。以画会友,齐品佳作,撒播书香,传承文脉,方不负画者的初心与期望。
“读画楼”主人就这样走出小楼,走向大众,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在国家美术馆举办个人藏品的收藏家,中国第一家画廊《东湖画廊》的创办者。他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三次展览,并多次在全国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展出其个人收藏。其藏品以丰富多彩、独特珍贵而著称,每次展出都引人注目,反响强烈。中央电视台、湖北省电视台、江苏省电视台、辽宁省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华儿女杂志、中新社等多次报道。他对故乡更是情有独钟,为让父老乡亲就近观赏书画珍品,曾五次回武汉举办展览,还向湖北美术学院捐赠了几百幅名家作品。
? 1995年11月7日《读画楼藏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 1995年11月6日《读画楼藏品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幕

田世光出生于六郎庄一个中农家庭中。田家的祖居是一座古老的庭院,房顶上铺着瓦当滴子,两进的院落,门口原有影壁和上马石,这原是清末一个官员的房子,后辗转卖到田家手里。田世光的先祖于清初逃荒来京,至先生孙辈已六世居住此庄,故先生自题画室曰:“六世老居”。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与淳朴的民风给了田世光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了他的性情,在他从艺以后,这些带有泥土清香的应时景物,就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他的画中落款大多是“写于昆明湖畔柳浪庄上”,亦或是“世光写我庄小景”。三四十年代,田世光的工笔花鸟在北平画界就已具声誉,由于他长年潜居田园,淡泊名利,以“柳浪庄人”自居,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着艺术的纯真,这便形成了他的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件作品系黄胄应好友,著名画家白雪石所托而作,原来悬挂于白雪石先生的书房,后赠于友人。此作乍看之下颇有些“急就章”的感觉,又仿佛是一张写生作品,然而大师究竟是大师,愈是游戏之作愈发显得神采奕奕;画面上一狗蜷身而卧,寥寥几笔便写出卧犬憨痴的睡态、蜷起的四肢、蓬松的尾毛,诚所谓“言不在多,达意则灵”,画亦如此也。
李可染的水墨人物画在20世纪40年代末发生变化,与其早先的文人墨戏性质的作品在取材和意趣上迥不相同。画法也相应改变。这类感受时代脉搏,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品以《街头卖唱》《白毛女》为其突出代表。《白毛女》作于1949年4月,画上题跋称:“卅八年四月某夜,观白毛女歌剧归来,写杨白劳除夕为喜儿扎头绳一节并题其唱词。”“人家闺女把花戴,你爹钱少不能买。扯了二尺红头绳,我给喜儿扎起来。”与原唱词微有出入。
全国解放之初,歌剧《白毛女》在各地演出,不知有多少人曾为之感动、落泪,人们由剧情体验了阶级压迫,联系现实,明白了翻身解放的意义,其影响更及于海外。1951年,拍摄成电影《白毛女》之后,在当时的苏联三十个城市演出,观众达一千二百万人。在英国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放映时,一千多青年人冒雨在帐篷中站着观看,尽管没有翻译,但人们全看懂了。
李可染带着观剧的感动创作的《白毛女》,选择了杨白劳正在给喜儿头上扎红头绳的情节。没有背景,道具至为简单,地上一个盛水的小茶缸和一把缺了齿的梳子,却是清楚地点出了这个家庭的清贫,并交代了扎头绳之前梳理过头发的动作细节。
爹爹没钱给女儿买穿戴,红头绳虽细小,却是浸透了父亲对女儿沉甸甸的爱,也包含着难以言说的愧疚。一根红头绳为严冷的除夕之夜平添了几分温煦,犹如转瞬即熄的灯火,在短暂的温煦之后,就面临着疾风骤雨,那骨肉分离、家破人亡的惨剧马上就要降落到这可怜的父女身上,扎头绳的情节反衬,更增强了悲剧的撼人力量。
画中喜儿面容清癯,然而也透出豆蔻年华的俊美,喜儿的形象与李可染作于同时期的《街头卖唱》中的女孩面容相似,都是为贫穷和压迫所摧残的花朵。杨白劳形象衣衫褴褛而心地淳厚,画家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倾注了满腔同情,而在表现上又不失笔墨的潇洒自如。
《街头卖唱》(《月儿弯弯照九州岛》)作于1949年5月,与《白毛女》皆为传世孤品。两画尺幅相同,题款方式相似,皆以水墨加淡彩画成。而画中杨白劳与弹琴的盲乐师则画出了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气质迥异的两个受苦之人。形象的塑造显示了画家对生活非常深入的观察与把握能力、笔墨表现功力。《白毛女》诗塘上有刘勃舒的一段题跋:“传世之佳作,它必然是具备又传统也现代、又艺术也思想、又画品也人品、又雅也‘俗’的矛盾统一。”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