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玉器由于祭祀、随葬等原因会被埋于地下,复杂多变的地下环境致使入土玉器很难维持其原初状貌,故而在出土时常出现附着物质、玻璃光、玉质白化等一系列特征,这些出土特征即是俗称的“生坑”现象。
附着物质是出土古玉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从现有考古材料来看,泥土、朱砂、丝织品、黑褐色有机质、铜绿和铁锈等较为常见。
一、泥土
出土玉器表面附着的泥土通常会结为块状。值得注意的是,文献中多有提及的泥土渗入玉质内部所造成的“土沁”,在出土实物中并未发现,这些附着的泥土不论数量多寡,都可被完全清除,呈现出玉器原有特质,因此所谓“土沁”一说并不属实。
新石器时代 玉斧(泥土附着)
二、朱砂
朱砂色泽鲜红,古时认为可辟邪,因此常被撒入墓中或填于存放玉器的箱盒。与“土沁”相似,文献中也见有“朱砂沁”记载。然而众多考古及传世品显示,朱砂实会因触摸或水洗等因素完全脱落,并不能沁入玉质内部产生呈色变化,因此“朱砂沁”之说也不足为信。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质剑饰器,表面即包裹有厚薄不均的朱砂,但都仅止于附着,并未渗入玉质内部,丝毫不能改变玉器呈色。
西周 龙纹玉璜(朱沙附着)
三、丝织品
历代墓葬中均见有以丝织品包裹玉器随葬的现象,当丝织品腐朽后,玉器表面即留下纵横交错的丝痕。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珩,表面除浮雕谷纹外,另见有一些细密格纹,这些格纹压印在浮雕谷纹及低平地子之上,并断续铺陈于器表,显然非人工雕琢而成。此外同墓出土的29件大璧表面也见有残留丝织品痕迹,由此推测这些随葬玉器均应是以丝帛系绑。
战国时期 玉璧(织物痕迹)
四、黑褐色有机质
黑褐色有机质近似泥土,但色泽暗褐,质感略带黏性,较为紧密的附着在玉器表面。辽宁省牛河梁第二地点墓地出土的一件圆形玉环,表面即附着有厚薄不匀的黑褐色物质,但均未深入玉质内部造成沁色,显示其仅止于附着而已。这类黑褐色有机质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之上,附着程度不一,或呈点状分布,或为块状集结,更有甚者遍布全器。
新石器时代 玉环(黑褐有机物附着)
五、铜绿和铁锈
随着炼铜与冶铁业的兴起,墓中随葬镶嵌器数量大增,玉、铜、铁三器并置情形也屡见不鲜。当铜、铁器与土壤中水、空气等发生反应,所产生的铜绿或铁锈即会附于邻近玉器表面,有时甚至沿裂隙渗入玉质内部形成沁色。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铜框镶玉杯,以铜为杯体框架,用玉片填实器身,出土时满覆铜绿,大部玉片已被铜绿沁蚀,可知铜绿等附着物质会对玉质呈色产生实质影响。
西汉时期 凤首玉觿局部(铁绿沁色)
战国时期 玉带钩(铁锈沁色)
除泥土、朱砂、丝织品、黑褐色有机质、铜绿和铁锈外,玉器表面有时还可见彩绘痕迹。这些附着物质在反映玉器入埋环境及使用状况的同时,也呈现出特定时期的某些葬俗,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版权声明:
1.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图文的著作权、版权,均归微信公众号“震旦博物馆”所有。
2.其他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内容与观点,请表明转载及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古玉知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