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1953年,《给爷爷读报》是《红领巾》杂志的封面,封面上还印有一行醒目的黑体字:准备着:为建设祖国的事业,为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1954年9月,《给爷爷读报》首次印刷成3万张宣传品(定价1800元),后被入选小学生五年级图画课本,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代青少年和父母们耳熟能详的画作。60年后,作为五十年代的标志性作品,被收入《中国美术六十年》大型画册。



【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蒋兆和,爷爷,读报,嘉德秋拍,刘曦林,和平,战争,人物,苦难,素描


【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蒋兆和,爷爷,读报,嘉德秋拍,刘曦林,和平,战争,人物,苦难,素描

蒋兆和 给爷爷读报

镜心 设色纸本

钤印:兆龢

题识:兆和。

展览:

1.《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发现展》,北京画院,2012 年6 月28 日-7 月11 日。

2." 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 周年纪念特展",国家博物馆,2014 年11 月15 日-30 日。

3." 人道之光- 蒋兆和文献展",势象空间,2017 年9 月2 日-22 日。

出版:

1.《红领巾·第20 期》,封面,1953 年版。

2.《给爷爷读报》,1954 年版。印刷3 万张宣传品。

3.1955 年年历。

4.《美术小学五年级》,印刷126 万册。

5.《蒋兆和作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年。

6.《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第106 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年版。

7.《君住长江头—泸州蒋兆和艺术馆馆藏精品展》,第133页,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8.《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 周年纪念特展作品集》,第91 页,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

9.《我法— — 蒋兆和绘画艺术研究》,第127 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15 年版。

10.《蒋兆和人物写生讲义》,第76 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年版。

11.《人道之光- 蒋兆和文献展》,第22 页,势象空间,2017 年版。

96×83.5 cm




【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蒋兆和,爷爷,读报,嘉德秋拍,刘曦林,和平,战争,人物,苦难,素描


人生 · 艺术  ·时代

——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


北京语言大学 | 尹成君


如果把时代看作我们身处的中国的现实,时代精神是我们现代中国的本质和主潮,投身和感受这个时代便是表现这个时代的前提,此为“回应时代”的正解。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如何敏感地捕捉到这个时代的特殊性,便成为是否具有时代气息与时代精神的保证,不论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都存在敏感于时代脉搏的问题。


受访者:刘曦林,山东临邑人。1978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班,在王琦先生和系主任金维诺先生的指导下修习美术理论和中国现代美术史;1981年起,于中国美术馆从事中国现代美术史和美术博物馆学研究,兼及美术评论和书画创作,是著名的学者与美术批评家、书画家。


采访者:尹成君,山东莱州人。自小研习绘画,2000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2005年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美术批评、美术史、美术理论的教学、科研工作;现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从事美术史及美术理论的教学、科研工作。


采访时间:2009年5月15日下午

采访地点:北京里仁居


【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蒋兆和,爷爷,读报,嘉德秋拍,刘曦林,和平,战争,人物,苦难,素描


尹:蒋兆和先生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具有鲜明独特个性的艺术家,是我国成就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饰的画笔表现了20世纪中国民众命运的变化,开启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风。他创立了中国画造型基础课和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直接培养并间接影响了一批批颇有成绩的人物画家。刘老师,您是我非常尊重的理论家,您曾经敏锐地感觉到蒋兆和先生在新中国绘画史上的独特价值,并对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那么,请您具体谈谈,是什么契机让您对他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并且几十年来坚持下来、始终如一、不断深入地来做这个研究?


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这一代人是看着蒋先生的画长大的。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蒋先生的画,比如说上一世纪五十年代的《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给爷爷读报》等,我就是看着这些画长大的,对这些画太熟悉了。我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当中也曾经学习人物画,蒋先生是我们不可逾越的一个榜样,是一个导师。后来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美术史、作美术研究,我的研究方向重点是理论和现代美术史这一部分。七十年代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要拍一些老画家的教学片,包括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四大家。我们的系主任问我能不能把蒋先生写一个脚本供参考,这样我就把这个事儿给装在心里面了。后来对蒋先生进行了访谈。从此,我和蒋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5 年年历  ,【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蒋兆和,爷爷,读报,嘉德秋拍,刘曦林,和平,战争,人物,苦难,素描

1955 年年历  


1953 年《红领巾》杂志封面,【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蒋兆和,爷爷,读报,嘉德秋拍,刘曦林,和平,战争,人物,苦难,素描

1953 年《红领巾》杂志封面


尹:20世纪的中国,以1949年为界,形成了上半叶(俗称旧中国)、下半叶(俗称新中国)这样两个不同的时代。蒋先生经历了这两个时代,并像许多艺术家一样,以这两个时代为界碑,形成了前后两期的不同的艺术表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蒋先生的艺术创作盛期,他先后完成了他的代表性作品《缝穷》、《卖小吃的老人》及现实主义的杰作《流民图》等。我认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回应者”。一个画家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才能够创造出适应于他那个时代并能够超越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蒋兆和先生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流民图》就是画家敏于时代而有所感受的伟大作品。新中国成立后,蒋先生真切地感受到新旧两个时代不同的生命体验,他有了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感受、生活感受,在新的历史时期,不同于旧中国那种悲悯的情怀和对苦难人生的揭示,和谐安稳的新时代生活感受在他的画面里成为凸现的主题。就像他1956年创作的《给爷爷读报》这幅画,便是他自然地回应新时代、新生活的产物。请您谈谈这幅画背后的故事,谈谈它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时代特色。


刘:是的。如果把时代看作我们身处的中国的现实,时代精神是我们现代中国的本质和主潮,投身和感受这个时代便是表现这个时代的前提,此为“回应时代”的正解。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如何敏感地捕捉到这个时代的特殊性,便成为是否具有时代气息与时代精神的保证,不论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都存在敏感于时代脉搏的问题。蒋先生就是一个敏感于时代脉搏的人,在新旧两个时代,他都阐释了艺术的时代性问题。


我曾经问他:“你怎样看你自己解放后的这批作品?”他竟然说:“我解放后一张好画也没有!”他说得很认真,他在新时期和我们一起在反思。蒋先生说他解放后的作品没有好画的时候,我想他当时不是太自由,没有完全适应这种政策去从事新的艺术创造,那时应命的作品比较多,他不得不画一些他并不熟悉的题材与生活,棉花长得什么样也不知道。但是,他很快找到了他熟悉的题材——人性、人生这个角度。


20世纪的上半叶,他对人生苦难的关注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就是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他就是那样地生活着,他了解、熟悉他所描画的人群,他的人生经历使他自觉地适应了时代的潮流,选择了“为艺术而人生”的创作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文艺政策发生了变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也好,“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好,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方针,他就要思考怎样认识和表现这个新的社会?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继续延续着“揭示人生、关注人生”的大主题,继续从“关注社会人生”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新社会,他试图从人生与文艺政策怎么契合这个角度找到一个切入点,这就产生了他一系列的新时期的作品。尤其是他亲身感受的生活成为他歌咏新社会的媒介,这些画往往以小见大,透露着新的时代信息,这正如《给爷爷读报》是他亲身感受的东西。他家孩子也是少先队员。或许邻家的爷爷没有读过书,或者是眼花了看不清报纸,孩子得到了读书的机会,给爷爷读报是很自然的一个情节。


《给爷爷读报》在50年代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张画。对蒋兆和先生这一代讲,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冲突的、动乱的一个时代,民生不安定的时代,特别是蒋先生也经历了战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他做了亡国奴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五六十年代安定了,整个社会处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而且经过了抗美援朝,刚刚又稳定下来。这些老人有一个比较,他是从历史走过来的。另外,他对这个社会有一种希冀,希望国家继续这样和平、安定、和谐地走下去。蒋兆和先生自身来讲的话,有这种幸福感、安定感,但是他有过忐忑不安的时候。蒋先生的历史受到审查,甚至《流民图》也受到审查,他经受过“运动”的考验。50年代中期,这些“运动”刚刚过去,他的心情得到了平和,这个时候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当教授,教学刚刚走向正轨,他感到社会生活的安定,所以,他选取爷爷和孙女之间富有人情味的角度是很自然的。


50年代的系列作品如《小孩与鸽》、《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给爷爷读报》,都是他真切地感受生活的作品。《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是在抗美援朝当中,他的大姑娘、二姑娘放学回家了,放下书包商量怎么给志愿军叔叔写信,他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并把它画下来了。这张画很自然,就感觉很亲切。另外《小孩与鸽》,这个时候,当和平成了一个时代的主题,当和平鸽成了和平的象征,正好在他儿子出生的时候,他自然而然感情勃发,把对生活的希望和向往传达到了画面里。孩子和鸽子,对他来说,是两个最幸福的符号,儿子的到来,让他体会到为人父的幸福,对和平的向往是他这个特殊经历的人最渴望的,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使然——抗美援朝后人们尤其渴望和平。他把孩子与鸽子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画面。由于有着深厚的生活感受基础,所以,这些画画得非常生动感人、富有寓意,并不像他自己过苛地认为没有一张好画。一个新的文艺政策与艺术规律吻合了就有好作品。


给爷爷读报 (局部),【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蒋兆和,爷爷,读报,嘉德秋拍,刘曦林,和平,战争,人物,苦难,素描

给爷爷读报 (局部)


尹:“执着于人文关怀”是蒋先生一直关注的一个主题。在新的时代,他依旧追寻这样一个视角。可以说,这种新的人情关系,成为他观察新社会的方式,透过家庭关系阐释了新的社会状态。关于祖孙关系、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姐弟关系等家庭关系的绘画题材,蒋先生解放前就画过,比如《卖子图》、《街头叫苦》《田园寥落干戈后》、《老父操琴岂奈何》等,这些个画面所传达出的情感与基调与这幅《给爷爷读报》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世纪上半叶的作品是一种悲剧基调,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一种直面现实苦难的勇气;那么,50年代后是个充满着和平、建设、发展机遇的时代,也是蒋先生内心期待已久的一个时代。像《给爷爷读报》这幅画,也可以看作是蒋先生作品基调的转换:一种对安稳和平的新生活的朴实无华的娓娓道来。同一个题材,同一个视角,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精神。


刘:《老父操琴岂奈何》同样是父辈和孩子的关系,父辈不能养活自己的孩子就卖唱,女孩子正是读书的时候,却不得不走上街头给别人演唱,今天来看是一种文艺形式,那个时候是很悲凉、凄苦、无奈的。人生苦难的命运无可奈何,有种深深的凄凉感。而《给爷爷读报》这张画是否可以说是与其相反的命运?蒋先生也是在从人性的角度,从祖孙这个角度,给它一个自然而然的社会色彩。如果说《老父操琴岂奈何》这张画可以看到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揭示了社会苦难的主题,表示了对人的关爱的话;而《给爷爷读报》可以说是解释了一种新的时代新的人性关系,又揭开对一个社会的期望和憧憬。《给爷爷读报》是一个和谐的主题,社会需要和谐,老百姓也希望和谐。这张画当时在报刊发表了很多次,大家都很喜欢这张画。这幅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对和平、和谐、安定的渴望,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共同追求。蒋先生抓住生活当中最普通的一个生活场景,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主题。从艺术来讲的话,就是以小见大,构思巧妙,亦因此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另外,他自身有这样一个从人性的、人情的角度关注人生的创作方法,或者是一个创作思路,蒋先生一直坚持这样的创作道路。另外,看这张画有没有第二主题。



尹:关注和平,表达和谐、安稳的新社会生活成为蒋兆和先生20世纪50年代非常重要的主题,百姓的幸福感跃然纸上。另外,蒋先生渴望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之思想也透过细节表达出来了,您所说的第二主题可能就是指这个“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你认为这幅画体现了蒋先生怎样的战争观、和平观?


刘:对,《给爷爷读报》画在50年代中叶,正好是抗美援朝之后。我那时候略有所知,抗美援朝,全世界人民也呼吁和平,那时候召开过世界和平大会,太平洋国际和平会议,全世界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渴望和平。毕加索把和平鸽这样一个形象推向了全世界,蒋先生把和平鸽画在报上,把和平的呼声、和平的信息传达到中国的每个角落,传达到每个家庭里,中国人民和世界和平息息相关也是时代的重大主题。


给爷爷读报 (局部),【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蒋兆和,爷爷,读报,嘉德秋拍,刘曦林,和平,战争,人物,苦难,素描

给爷爷读报 (局部)


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战争这个层面,他解放前的作品比较多,虽没有直接描写战争残酷的场面,但是描写的是战争下苦难的人民,《流民图》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战争苦难下面透露着作者对和平的向往。但他不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样,把战争残肢断臂的场面直接描绘到画布上去,他描绘的是战争下流离失所的苦难的人民的群像。


刘:蒋兆和是从写实的角度揭示战争的灾难,毕加索以立体主义的超现实方法来表现战争的灾难。创作方法不一样,但是主题是一样的。


蒋先生是一个文人,但他经受过战争的苦难,他的家乡四川泸州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从小就看到军阀战争的战火,听到炮声,看到流浪的劳苦大众。1932年在上海的时候,淞沪抗战爆发,他画蒋光鼐像、蔡廷锴像,就是十九路军的总指挥、军长的像,这两个像就是在前线的作战指挥部画的,在炮火当中画的。后来,上海的老百姓,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上街去游行,打着小旗子,举着小画片,这个小画片就是良友出版社印的蒋先生画的蔡廷锴和蒋光鼐像,也就是十六开这么大的画,当时发行的数量是很大的。他在那时候参加了抗日爱国青年的宣传队,画宣传画。北平沦陷之后,怎么做一个正直的人?怎么做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内心深处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特别是通过《流民图》体现出来了,通过《小子卖苦茶》,对和平的期冀也已经在翘望前途的孩子的造型里面体现出来了。


抗美援朝一发生,他要报名去打仗,这个想法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他画了《鸭绿江边》这幅画,表示了他的一种战争观——我能有条件为正义的战争做事情的时候,我要参与它。他画《小孩与鸽子》、《给志愿军叔叔写信》,表示他在这个时候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这样一种信念。1956年画《给爷爷读报》这一年,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民慰问团的团员,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他给志愿军的英雄画了很多肖像,是和以前为了生存画的肖像不一样的性质。这样,战争与和平成为他亲身感受到的挥之不去的主题。恐怕《人民日报》也不一定在头条把毕加索的《鸽子》放这么大。蒋先生很巧妙地把毕加索的和平鸽画在报纸上。他想通过这么一个读报的情节,阐释另外一个主题,即他对和平的向往和期冀。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和平、和谐成为老人最迫切的愿望,成为中国老百姓迫切的愿望,不仅在中国内部的民生上寻求安定,世界范围内也在寻求和平。蒋先生这时候的胸怀,不仅是我个人的胸怀,我的同胞、我的父母兄弟,我们中国的人民乃至全世界的老百姓都应该和平安定的生活下去。这个审美理想是寄托在这张画上的,是有所寓意的。从社会反响角度来讲,为什么大家喜欢看这张画?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这张画也不是偶然的,它传递了当时人民的精神指向,艺术上也是严谨的、成功的。毕加索画和平鸽,蒋先生画鸽子都是那个时候,齐白石也是在那个时代画的,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这个符号十分深入人心,这个符号也不是偶然的,是有时代性的。



尹:和平鸽这个细节的刻画是有象征的意义,甚至成了蒋先生的一种艺术符号,可见蒋先生内心对和平的这种渴望的深切,也同时阐释了他的和平观。


另外,在中国现代的水墨人物画发展过程中,蒋先生那种以线为骨、以墨为肉,在传统笔墨基础上结合西画素描造型元素的表现方法,,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过相当大的影响。他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法,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请您再谈谈对《给爷爷读报》的笔墨特色及中国画的发展问题。


刘:我们从《给爷爷读报》这幅画进一步讨论的话,会进入这段美术史。中国人物画的命运和前途,在这个时候引起了新一轮的论争。从五四开始,中国人物画怎么走就已经有过论争了,康有为、陈独秀他们主张把西画的写实主义拿来,徐悲鸿和林风眠基本上也是这样一个主张。蒋先生解放前受到徐悲鸿的影响,徐悲鸿主张学素描,蒋兆和实践了徐悲鸿的主张。1938年以《阿Q》为标志,他走向创作的盛期,通过《流民图》得到集中的体现,在这些作品里,他解决了择取西洋画的结构、解剖、透视关系来表现中国现代人物的问题。后来很多人评价说,蒋先生人物画的成就高于徐悲鸿不是偶然的。


解放后又遇到新问题了,要求所有的国画家都来画新时代的现实人物,又引起了中国画前途的第二次论争。从内容上来讲,仍然是第一次论争的思路,改革派主张拿西洋绘画解决画中国现代人物的问题;传统派还是主张要用中国画传统的方法。论争到1955年初步有一个结论。周扬是文化部的副部长,出席了美协的一个理事会,批评了民族虚无主义,同时也批评了保守主义。蒋先生在这个论争当中非常坦然,他在解放前就解决了在中国画创作中如何吸收西洋绘画刻画现代人的问题。他用不着重新研究技法问题,他只是缺少了生活体验,他一旦有了生活体验就可以画出来,所以,他在1953到1956这几年,表现新生活的好画源源不断地产生不是偶然的。


就《给爷爷读报》来讲,它是借鉴西洋绘画因素来充实中国画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张。从结构上来看,这种半身的单人肖像、双人像、多人像,是西洋油画的图式。而且这个三角形的稳定的构图与表现安祥的题材切合。他画《老父操琴岂奈何》,一边走路一边拉二胡,是一种不安定的状态。



给爷爷读报 (局部),【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蒋兆和,爷爷,读报,嘉德秋拍,刘曦林,和平,战争,人物,苦难,素描

给爷爷读报 (局部)


尹:那是一种行走状态的感觉,《给爷爷读报》是稳定和谐的感觉。


刘:从笔墨角度来看,他借鉴了西洋画的光影明暗表现,但笔墨的力度,主要的大线,仍然是骨法用笔为主,辅以渲染为辅,解决肌肉和骨骼的具体结构问题,使人物更加充实、丰满。蒋先生主张把人物的内在生命表现在外部形体上的细枝末节、具体结构表现出来,借鉴西洋绘画是必要的。这张画略施淡彩,用赭石渲染人物的面貌,好像有种阳光感。孩子戴红领巾的红色,加强了画面的正气和阳光感。但光线的运用是有分寸的,面部用得比较多,身体部分比较少,到了报纸那儿就没有了。我用光线,光线为我所用,不为光线所拘。这都是合理的“拿来主义”。这个时候,他已经解决了如何利用西画因素刻画现代人物的问题,他用不着去争论。如果说有局限的话,就是笔墨较以前拘谨了,对形式主义的批评影响了艺术的发挥,忽略了笔墨魅力的相对独立性。



尹:蒋兆和画得过于认真是否也与教学有关。他毕竟创立了中国画造型基础课和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直接培养并间接影响了一批批有成绩的人物画家。刘老师,以《给爷爷读报》为例,请您具体谈谈蒋兆和的造型基础课教学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及其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


刘:正是在五六十年代,蒋先生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为建立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和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并以自己艺术创作盛期的结束换来了艺术教育事业的高峰期。


1956年画《给爷爷读报》这张画的时候,经历了“五四”以来的关于中国画前途的第二次论争,他有了一种今天所说的中国文化身份的自觉了。论争和艺术教育有直接的关系。蒋兆和感到民族虚无主义是不对的,保守主义也是不对的,他有自己的主张。此间,中央美院有一个素描教学大辩论,面对着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纠葛在一起的情况,面对以徐悲鸿及其学生为代表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观点,以叶浅予为代表的“白描是造型的基础”等观点,当时的彩墨画科(1958年改称中国画系),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蒋先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了系列文章,阐述了国画的造型规律的问题,阐述中国画的素描教学问题。可以说,50年代末60年代初,蒋先生的最大贡献就是对中国画素描教学的这种改革。他改变了“素描为一切艺术的造型基础”的教学理论,力图革除以苏俄素描代替中国画造型基础带来的弊端,通过对传统的“六法论”和“形神论”的再认识,对中西绘画的再比较,提出了以骨法用笔为原则,以白描为基础,吸收西方素描之长的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学体会,还提出了若干原则,比如补书法课、画速写,提倡默写、用木炭取代铅笔发挥线的变化等。继之,又以“以形写神”为中心思想,阐发了笔墨的变化与相互关系,阐发了外在形体与内在生命的整体关系,完成了水墨人物画的教学体系的构想,其目的在于创立一套具有民族特点、时代精神,同时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步骤,创造一种现代的写实技巧,以适应中国画深刻地表现现代人物的需要。如此,他建立了一套中国画自己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这在当时是个重大突破。 


蒋先生的画,当时有两种影响,对老百姓是一种和谐之美的共鸣,对国画人物创作来讲,是一种创造中国新人物画学习的参考,是典范。比如,我们今天看鲁迅美术学院王盛烈这个体系,周思聪、卢沉、马振声、韩国臻、刘大为、杨力舟这一代一代人,无不是沿着这条体系在走。我们的《民生·生民——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学术邀请展暨纪念蒋兆和诞辰105周年》,一呼百应,王明明、蔡玉水、赵建成、陈钰铭、袁武、毕建勋这一代的青年画家都来参加,就是说,他们像蒋先生一样地关注民生,像蒋先生一样地主张在西洋画里面学习一些东西,但是最终还是叫中国画。


可以说,整个新中国的新人物画无不受到蒋先生的影响。《给爷爷读报》这张画,一方面是它的社会影响;另外,它影响带动了一大批的中青年画家,使他们新中国的新人物画的创造之途。    



尹:今天通过对您关于蒋先生《给爷爷读报》这幅画的创作访谈,我们对蒋先生一生的艺术创作的脉络更加清晰了,对于他对艺术史的贡献,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说,蒋先生一生坚持为人生而艺术,艺术与时代的贴近,以融和中西为革新国画之途,在艺术园林里创造了一片美丽的景致,就像他所说“种下了一棵生命的树”。 我觉得,这棵树所饱含的艺术基因正在当代开花结实,并不断地生长着。谢谢您接受访谈。



- The End -


?? 点击查看中国嘉德2017秋拍更多精彩内容:

为漓江传千古 | 李可染《漓江胜景图》

文心万象 | 「新文人画」现象专题

嘉木繁阴而人坦坦 | 唐寅《石林消夏图》评赏

一叶一清静,一花一妙香 | 石涛画兰、石、竹

精丽绝伦 无上庄严:张大千敦煌时期精笔描金《水月观音》

蓬勃生气 | 李可染写生佳作《兰亭图》

心手相应 指墨留馨 | 潘天寿指墨精品《微风燕子斜》

意深澹远 禅意悠然 | 于非闇临梁楷白描十六应真图

清新古朴 妙趣横生 | 金农《漆书节录〈觉觉录〉》

竹中高士 隐居颐志 | 大千写寄星洲宗亲会名件

【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蒋兆和,爷爷,读报,嘉德秋拍,刘曦林,和平,战争,人物,苦难,素描


【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蒋兆和,爷爷,读报,嘉德秋拍,刘曦林,和平,战争,人物,苦难,素描


【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蒋兆和,爷爷,读报,嘉德秋拍,刘曦林,和平,战争,人物,苦难,素描微信ID:zhongguojiade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