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昊美术馆开馆展--宣言:朱利安·罗斯菲德
已展出近一个月
“媒体人如何看《宣言》”第3回,来了
这一期
看《 Numéro大都市》的当月展览推荐之“宣言”
●Julian Rosefeldt 作品《宣言》中由Cate Blanchett 主演的13个角色
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携重量级个展“宣言”(Manifesto)亮相上海的昊美术馆。尽管展览的主角之一,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没能亲临现场,但由她主演的13个《宣言》电影短片的海报和动态影像,在美术馆展厅如神明般无处不在。
●装置艺术电影《宣言》片段
这是该展继两年前在澳大利亚动态影像中心(Australian Centre of The Moving Image)和美国军械库公园大道(Park Avenue Amory)展出后,在中国内地(大陆)的首次呈现。
缓缓步入美术馆,偌大的展厅内13面屏幕错落而立。艺术家朱利安有意将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情境主义、未来主义、漩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至上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激浪派主义、极简主义、新浪潮主义、Dogma95等艺术家、建筑师、舞蹈家、文学家、电影导演、诗人和政治家的刺耳宣言,精心编排后交给女神凯特,后者以极端刻板庸常的12个典型角色加以演绎,其中包括:潦倒的流浪汉、玩世不恭的朋克青年、私人派对上的女企业家、科学家、木偶制作者等。好莱坞式的卓越的化妆术与驾驭力使得那些跨越性别、国籍、社会阶层的个体都顺利消解于凯特的表述,成为纯粹的言语的载体。你我作为观众穿梭其间,彼此迥异的场景在四周明暗显隐,背景乐与独白起伏涨落。行走本身即是剪辑,言语交响而成对话。单独场景情节的淡化与“宣言”自身的讲演性质使得各元素得以自由组合,也决定了作品相较于线性呈现,似乎更适于被打乱,此消彼长,时而共鸣,将嵌套在内的联结与对立充分展开。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 所饰演的潦倒流浪汉
艺术和生活的交缠与分裂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时荒谬,有时恰如其分。“宣言”的文本来源大多分布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时延内,涉及艺术理念、政治与文化纲领等各领域,经过艺术家的拆解重组构成旁白、自语或呼告,而言语和情境各执一词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张力所在:葬礼上的吊唁人几度哽咽,宣告着达达主义摒弃意义的愤世嫉俗;主持电视新闻节目的凯特主播远程连线人造暴雨中的凯特记者探讨概念艺术。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 所饰演的新闻主播
影片或许为观者提供了前述自由组合中最接近创作者初衷的一种,但给人的感觉仍是无心插柳,冲突与交融皆为自发,也无需刻意调和。有些影片再现的情境中作为指导语的宣言与接受指导的具体艺术实践几乎完全错位,说者与听者却也都以常态参与其中。如凯特作为中产家庭的女主人在饭桌上带着自己真实世界的丈夫和孩子们祷告,冗长的瑞典公共艺术大师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的艺术宣言《I am for an Art…》与不耐烦的家庭成员的沉默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戏剧效果。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 所饰演的中产家庭女主人
有些宣言作为画外音呈现,倒也成为场景的解释,为视觉信息赋予了新意。如凯特作为臃肿的垃圾场女工骑着电单车飞驰在后工业时代冷漠无情的现代建筑旁边时,德国建筑师布鲁诺(Bruno Taut)及意大利建筑师桑特利亚(Antonia Sant’Ella)的《未来主义建筑宣言》响亮而激昂地响起了。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 所饰演的垃圾场女工
在股票交易所工作的凯特正以证券经纪人的专业态度为电话那头的客户答疑解惑,镜头瞄准了布满建筑内部空间的冷血而理性的电脑屏幕,此时画外音传来了未来主义画家的宣言——“人类的痛苦对我们而言与电灯的痛苦没两样”(The suffering of a man is of the same interestto us as the suffering of an electric lamp)。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证券经纪人
有趣的是,不少国际艺评人抱怨凯特徒劳无功的表演将这些被朱利安选中的艺术宣言成功地沦为了好莱坞测试台词的电影道具,失去了自身应有的语言重要性和深远的精神意涵。尤其是一个世纪以前发表这些宣言的作者们,是有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带来的无限恐怖才如此慷慨激昂,他们理应无一例外地感到被当代艺术家和好莱坞演员的不合理的诠释行为所冒犯。但对艺术家朱利安来说,《宣言》展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被诠释的宣言文本本身,而是它们被呈现的方式,其中就包括不在美术馆现场的展览装置上显示任何文本翻译,声称这样能够让观众专心于观看艺术作品的视觉本身。这些无一例外的台词与情境错位的《宣言》短片仿佛在叩问着观众,过去的宣言已经成为现实,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宣言?如果美国现任总统发表了一系列宣言,又有谁会相信那些被政治选举和娱乐选秀电视节目炮制出来的虚假谎言?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摇滚明星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编舞者
朱利安对作品的坚持还不止于此,影片《宣言》在开篇就表明立场:“要撰写一份宣言,你必须以甲乙丙谴责一二三。” 宣言往往具有很强烈的政治性及共同的历史脉络,但当时间过去,这些激昂的话语还具有普世价值,得到众人的认同吗?影片中凯特面对着一批装扮成外星人的舞者,大声说出美国编舞家Yvonne Rainer的《反宣言》——“不要奇观、不要炫技、不要变形、不要耍把戏、不要假装……”;或由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凯特说出“我支持的艺术是政治的、情色的、神秘的,不是在博物馆坐以待毙的”;小学老师凯特教育学生“没有东西是原创的,所以你可以偷任何东西,去启发或丰富你的想象力”;下一句借永远在打破传统的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戈达尔的名字去挑衅主张电影要回归传统的Dogma宣言。这些文本在电影中被放到对立面上,被重新赋予意义,引领观众再次思考及发掘各宣言中的思想脉络。同时让观众反思当被空洞荒谬的社会包围时,这些曾经赋予社会生命力的宣言,能否再次为艺术家以及社会带来冲击。影片还在结尾处聪明地引用了《情境主义宣言》的喊话来表明立场:“你所相信的情境主义批评家们最终有一天也会回过头来批判你(The situationists of which you believe yourselvesperhaps to be the judges, will one day judge you)”。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小学老师
除了呈现《宣言》影片本身,艺术家朱利安在此次个展中为上海观众带来了几个较早期的影像创作,如隐喻现代人类脱离自然的荒谬而又现实的《小丑》(Clown,2005),直面人类及其对地球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后果的《干涸之地》(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5/2017)与讽刺人类无休止的荒谬的货币交易惯性的《交易》(Swap,2015)。
●Julian Rosefeldt 《小丑》(Clown,2005)
●Julian Rosefeldt 《干涸之地》(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5/2017)
●Julian Rosefeldt 《交易》(Swap,2015)
无独有偶,去年7月朱利安就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展上为北京观众带来了独具挑衅意味及女权主义色彩的影像作品《深金》(Deep Gold,2013 / 2014)。比较巧合的是以上这几部影片几乎都没有设计任何对白,符合他一贯以来的创作风格,即避免使用语言,而运用夸张的姿势逐渐形成一道舞蹈的风景,这对身处于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的人们而言既具有仪式感又难以捉摸,也为《宣言》展本身增添了一股神秘的悬疑气氛。
●Julian Rosefeldt 《深金》(Deep Gold,2013/2014)
毋庸置疑,艺术家朱利安和演员凯特联袂演出的“宣言”展是绝对令人兴奋的影像艺术项目,也给身为观众的我们带来了深深的困扰。尤其在如今的社交媒体世界,政治人物、消费主义和娱乐明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习惯于以“宣言”的姿态对人们施加着超乎寻常的社会影响,你我稍不留意就会成为好莱坞式的虚拟景观和明星精湛演技的牺牲品。流行于市而玩世不恭的“宣言”此消彼长,争论和愤怒交互更迭,争相涌向空虚的娱乐和统治的技术,却很可能没有为这个时代提供任何有意义的实际表达。在特普朗统治世界秩序的这个时代,这种玩世不恭的感觉就像寡头政治的现状一样。如果说今天我们需要什么,就是有人给出掷地有声的“宣言”,并且让我们有勇气相信他。让艺术家再问一次,今天谁相信宣言?
宣言:朱利安·罗斯菲德
上海昊美术馆
即日起展至12月31日
原文刊载于《Numéro大都市》2017十一月号
作者 丁宁,编辑 刘星 Cheyne Liu
微信转载于 Numero大都市,ID:numerochina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至原文链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