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迈克·凯利(Mike Kelley)肖像照。? 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摄影:Cameron Wittig,图片: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


1954年出生于底特律,2012年逝世于洛杉矶,迈克·凯利(Mike Kelley)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多变,在美国流行文化、现代主义和传统文化之间自由游走。他所创作的意象大多都具备极强的心理隐喻。凯利的艺术生涯和影响力跨越了四十年,在这期间他创作了丰富多样,采用多种媒介的作品,混合了高端和低俗,批判约定俗成的审美模式,让神圣与亵渎相互冲撞。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迈克·凯利(Mike Kelley),《一天消失了》(Day is Done)表演剧照,2006,彩色视频 音频,2分49秒。摄影:Fredrik Nilsen,图片:豪瑟沃斯


迈克·凯利一生十记


  1    1954年10月,迈克·凯利出生在美国底特律一个工人阶级的罗马天主教家庭,父亲在一个公立学校系统做维护工作,母亲是福特汽车公司里高层餐厅的厨师。


  2    高中时期凯利沉迷于重金属音乐,并在大学与另外三位艺术家吉姆·肖(Jim Shaw)、尼亚加拉(Niagara)和凯莉·罗兰(Carey Loren)共同组建了一支前朋克噪音乐队“消灭所有怪物”(Destroy All Monsters)。他们的音乐作品与行为艺术紧密连接,结合了反权威政治和达达主义戏剧效果。


  3    他于1976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的艺术学士学位,后于1978年获得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的艺术硕士学位。


  4    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开始创作多媒体装置艺术,结合了大型绘画和自己的写作、雕塑、视频以及行为艺术,1986年停止现场表演以后,他的艺术中仍然保留了这些态度和形式的元素。


  5    1988年,凯利创作的一系列“垃圾画”(Garbage Drawings)在洛杉矶受到极高赞誉,直到同年在纽约的迈特洛图像画廊(Metro Pictures Gallery)举行个展后,他才逐渐在纽约艺术圈也占据一席之地。


  6    1995年,他创作了《教育建筑综合体》(Educational Complex),一个以他曾经的学校作为原型的建筑模型,代表了他独有的、标志着被压迫创伤的美学策略。这也成为了凯利后期其他作品的灵感。


  7    凯利曾与许多其他艺术家合作,包括奥斯勒(Oursler)和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凯利与奥斯勒于1997至1998年间的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9)展出了共同创作的视频作品《诗学项目》(Poetics Project)。


  8    1992年,音速青年(Sonic Youth)乐队发行的专辑《脏》(Dirty)使用了凯利的作品作为唱片封面。


  9    在创作标志性的”记忆器皿“(Memory Ware)系列时,凯利讲述了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发展出来的创作理念:对比及解释约定俗成的理念是如何塑造和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将不同门类的现成材料进行重组,从而挑战人们的心理预期。


  10   2012年,凯利在洛杉矶的南帕萨迪纳(South Pasadena)住所中自杀身亡,享年57岁。


以深刻洞悉力探索各种媒介

勇于实验的当代艺术家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城市 0000》(City 0000),2011,着色聚氨酯树脂 发光底座,76.2 x 378.5 x 279.4 厘米 / 30 x 149 x 110 英寸。摄影:Fredrik Nilsen,图片:豪瑟沃斯


迈克·凯利1954年出生于底特律,2012年在洛杉矶逝世。从1972年直到去世,他居住并工作在洛杉矶,这座城市也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凯利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他曾经用他的排水管音乐理论诋毁电波,用辛辣的反唯灵论揭露抽象概念的真相,对行为艺术——剧场——装置的艺术类型进行革新,并且固执地拒绝风格化的诱惑和艺术的血统,这明显地不同于他那一代的艺术家。当然,也有人认为凯利是个“荒谬卑贱“的棉线娃娃,是个“超级书呆子”;还有人说他那不可救药的陈腐砧污了画廊的光辉圣洁。


无情但具有深刻的洞悉力,关注局部论题但拥有艺术远见,凯利在一系列流派和风格中创作,包括表演、装置、素描、绘画、视频、摄影、声音作品、文字和雕塑。他从事过策展工作,也曾与许多其他艺术家和音乐家合作,还留下了强大的极具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写作作品。


1970年代末 - 1990年代

从行为艺术表演到“半人”系列雕塑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天主教鸟屋》(Catholic Birdhouse),1978,2部分 房屋:油漆 木头 复合木瓦,标题素描:墨水 纸上 (未拍摄),房屋:55.9 x 47 x 47 厘米 / 22 x 18.5 x 18.5 英寸,标题素描:24.1 x 15.2 厘米 / 9.5 x 6 英寸。摄影:Richard Stoner,图片:豪瑟沃斯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凯利开始投身于单人表演,图像/文字绘画,画廊及特定场域的装置艺术。作为一个艺术“挑衅者”,凯利的许多表演作品都嘲讽了美国文化,并故意让观众感到不适。到了1980年,他已经开始创作一些时间跨度长的行为艺术作品,突出表现了他对于青少年时期、不安感、污秽和性心理学几大主题的关注。


1978年从加州艺术学院硕士毕业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凯利发展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视觉及行为艺术作品。1982年,他创作了第一件视频作品《香蕉人》,其中的人物是从儿童电视节目《袋鼠队长》(Captain Kangaroo)间接演化而来。1984年,他与其他两名艺术家共同在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Los Angeles)演出了一场八小时长的作品《崇高》(The Sublime)中的其中两小时的片段。凯利在这件作品中将悲观主义与崇高的哲学观念结合在一起。在几年的行为艺术表演之后,凯利开始渐渐地转向制作能脱离现场表演而存在的艺术品。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迈克·凯利(Mike Kelley),《扮成香蕉人的迈克·凯利》(Portrait of Mike Kelley as The Banana Man),ca. 1983,订制服装由迈克·凯利(Mike Kelley)设计。摄影:Jim McHugh,图片:豪瑟沃斯


八十年代后期,凯利以一系列由普通手工艺材料组成的雕塑受到业界瞩目。 在“半人”(Half a Man)系列中,凯利重新利用了旧货店的玩具、毛毯和已磨损的毛绒动物玩具,继续他在艺术生涯中不懈探索的记忆、创伤和抑止的主题,展现了艺术家所谓的“共同的虐待文化”。


凯利经常借用漫画的图像,不断地混合有着所谓“高低”之分的艺术,以证明这种区别已经失去了意义。 在使用毛绒动物玩具和毯子的例子里,他依赖于被认为是妇女专属的针织,缝制和钩编的工艺传统。 凯利对“高等”文化的攻击,实则也是对普罗米修斯式男性艺术家的陈词滥调的攻击。 他制作的物件嘲弄了性别决定艺术的概念。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啊… 青春!》(Ahh... Youth!),1991,1套8幅染料破坏冲印照片,7幅为 61 x 50.8 厘米 / 24 x 20 英寸,1幅为61 x 45.7 厘米 / 24 x 18 英寸。摄影: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图片:豪瑟沃斯


1990年代末 - 2010年代初

标志性的“记忆器皿”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迈克·凯利(Mike Kelley),《记忆器皿墙 #58》(Memory Ware Flat #58),2009,混合材料 木板,128.5 x 112.2 x 10.5 厘米 / 50 5/8 x 44 1/8 x 4 1/8 英寸。?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VAGA,纽约版权所有 / 授权,私人收藏,摄影:Stefan Altenburger Photography,苏黎世,图片: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豪瑟沃斯


迈克·凯利1999年至2010年间创作的“记忆器皿”(Memory Ware)系列向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致敬。这一系列的名字来源于加拿大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寻常的家用物件,例如瓶子、相框和烟灰缸等。这些物件被包括纽扣、珠子、挂件和徽章在内的饱含情感的纪念物所装点。这些作品让被遗弃的物品重新获得了意义——或如艺术家本人所说,他“赋予”了闲置物品以“新的生命”。


一眼看去,“记忆器皿”系列似乎与凯利的创作风格大相径庭。尖锐的机智和带有讽刺意味的倾向是凯利典型的艺术风格,但“记忆器皿”所强调的是具有装饰性的表面,并保留了中立的风格。凯利在这一系列中所使用的审美可被视作是一个由理念和暗示交错循环,错综复杂的迷宫的一部分。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迈克·凯利(Mike Kelley),《记忆器皿墙 #46》(Memory Ware Flat #46),2008,混合材料 木板,123.2 x 184.2 x 7 厘米 / 48 1/2 x 72 1/2 x 2 3/4 英寸。?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VAGA,纽约版权所有 / 授权,私人收藏,摄影:Stefan Altenburger Photography,苏黎世,图片: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豪瑟沃斯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细节图。迈克·凯利(Mike Kelley),《记忆器皿墙 #46》(Memory Ware Flat #46),2008,混合材料 木板,123.2 x 184.2 x 7 厘米 / 48 1/2 x 72 1/2 x 2 3/4 英寸。?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VAGA,纽约版权所有 / 授权,私人收藏,摄影:Stefan Altenburger Photography,苏黎世,图片: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豪瑟沃斯


“‘记忆器皿’项目源自早期的项目,例如《教育建筑综合体》(Educational Complex,1995)——这个建筑模型由每一幢我所在其中接受过教育的建筑复制品组成;又比如《被框与框》(Framed and Frame, 1999),它是一个对在洛杉矶下城区中国城中所发现的奇幻景观——许愿井进行改造而创作的复制品。


‘记忆器皿’也和其他近期项目,例如《分类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1999)有所关联——那是一个由20年来艺术创作中未使用过的材料组合而成的巨型装置。所有的这些项目都反映了我长久以来对记忆和自传这一主题的探索,我将个人创作中的历史过往与之联系并呈现出来。”

——迈克·凯利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细节图。迈克·凯利(Mike Kelley),《教育建筑综合体》(Educational Complex),1995,丙烯 乳胶 泡沫 玻璃纤维 木头,129.5 x 487.7 x 243.8 厘米 / 51 x 192 x 96 英寸。摄影: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图片:豪瑟沃斯


“记忆器皿”系列作品,包括巨型自传性雕塑装置《约翰·格伦纪念底特律河填埋计划(包括当地文化的图像指南,1968-1972年,韦恩/韦斯特兰鹰)》(John Glenn Memorial Detroit River Reclamation Project (including the Local Culture Pictorial Guide, 1968-1972, Wayne/Westland Eagle),2001),共同探索了记忆、表现及重构过去的一种传统,鼓励观众以新的方式去观察那些微不足道、平淡无奇的被废弃的物品,启发了一场在不同材料之间的、以及在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全新对话。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迈克·凯利(Mike Kelley),《记忆器皿墙 #27》(Memory Ware Flat #27),2001,混合材料 木板,178 x 117.3 x 10 厘米 / 70 1/8 x 46 1/8 x 3 7/8 英寸。?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VAGA,纽约版权所有 / 授权,私人收藏,摄影:Stefan Altenburger Photography,苏黎世,图片: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豪瑟沃斯


拉尔夫·鲁戈夫(Ralph Rugoff)提到,“在创作“记忆器皿”雕塑和绘画的过程里,凯利进一步完善了贯穿于他整个职业生涯并不断发展的艺术策略:对比、戏弄传统以揭示它们如何生产并组织不同的意义,将现成品的多种类别交错起来以混淆我们的期望。他深深反对理想主义者,坚信物体(甚至包括艺术品在内)有其内在的重要性和价值,而这正是他艺术创作背后的理念。

 

凯利的作品将高雅与低俗的媒材强有力地结合在一起,他在创作中青睐于运用家用的日常物件:毯子、毛绒玩具以及珠宝似乎暗示了不在场的主人,尤其是女人和孩子。“记忆器皿”让人想到1970年代参与到女权主义艺术运动中的艺术家们所创作的突破性作品,他们试图将传统的女性家庭手工技艺提升至艺术的地位。凯利的艺术实践在许多方面可被理解为对极简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中男性偏见的攻击。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迈克·凯利(Mike Kelley),《质量与价值的平衡》(Balanced by Mass and Worth),2001,塑料 泡沫 环氧树脂 油漆木 各种玻璃球和纽扣,68.6 x 340.4 x 38.1 厘米 / 27 x 134 x 15 英寸。?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VAGA,纽约版权所有 / 授权,玛格丽特和丹尼尔·S·勒布收藏,摄影:Nic Tenwiggenhorn,杜塞尔多夫,图片: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豪瑟沃斯


2000年代 - 2010年代

再次探索疏离、记忆和压迫的“坎多”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坎多 2B》(Kandor 2B),2011,混合材料,195.6 x 236.2 x 215.9 厘米 / 77 x 93 x 85 英寸。?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VAGA,纽约授权,摄影:Fredrik Nilsen,图片: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豪瑟沃斯


迈克·凯利创作的“坎多”系列(Kandors)作品受到了流行漫画《超人》的启发。根据漫画中的传说,超人在婴儿时期就被送到地球以逃离即将毁灭的家乡氪星(Krypton)。孤独而格格不入的他日后发现氪星的首都坎多居然仍旧存在,并已被大反派布莱尼亚克(Brainiac)缩小装到了在一个瓶子里。拯救了坎多之后,超人将这个微缩的城市放在一个钟形玻璃罩中保护起来并放在了他的庇护所——孤独堡(Fortress of Solitude)的中央。


在《坎多 4》(Kandor 4,2007)中,凯利抽象并重新诠释了虚构城市的叙事,并以复杂的合并结构表现出来。《坎多 4》由底座上的三座城市构成,从下方照亮,高耸的建筑天际线萦绕在黄色,红色和蓝色的色调中。幻想中的城市与黄色基座上的紫外线玻璃瓶并置,与气罐和软管连接,旨在唤起玻璃钟罩下超人用于维持坎多公民生命的所使用的气体。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坎多 4》(Kandor 4),2007,混合材料 视频投影,瓶子部分:161.3 x 325.1 x 242.6 厘米 / 63 1/2 x 128 x 95 1/2 英寸,城市部分:142.2 x 265.7 x 95.3 厘米 / 56 x 104 5/8 x 37 1/2 英寸,整体尺寸不定。?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VAGA,纽约授权,摄影:Fredrik Nilsen,图片: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豪瑟沃斯


凯利曾经解释道,坎多对于超人而言是“不断提醒他的过去,并作为他与他现在所居住的星球间疏离关系的隐喻”。超人的故事含有创伤性的失去和深切的流离失所的意味,这为凯利在晚年创作中对流行文化和心理状态的强烈兴趣提供了完美的表现方式。同时概括了新兴互联网时代的恐惧与忧虑,艺术家在“坎多”系列中持续质问关于疏离、记忆和压迫这些贯穿在他四十年艺术生涯中的主题。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坎多 3》(Kandor 3),2007,混合材料 视频投影 声音,尺寸不定。?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VAGA,纽约版权所有 / 授权,摄影:Fredrik Nilsen,图片: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豪瑟沃斯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坎多 10B(爆炸后的孤独堡)》(Kandor 10B(Exploded Fortress of Solitude)),2011,混合材料,289.6 x 1524 x 2286 厘米 / 114 x 600 x 900 英寸。?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VAGA,纽约授权,摄影:Fredrik Nilsen,图片: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豪瑟沃斯


重要美术馆展览、公共收藏

及画廊展览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 2013年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PS1(Museum of Modern Art PS1

▲ 2013年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PS1(Museum of Modern Art PS1)「迈克·凯利回顾展」(Mike Kelley Retrospective)展览现场图。? Matthew Septimus,图片:MoMA PS1


凯利的作品在众多知名展览上均有展出:他的个人回顾展于2012年在阿姆斯特丹根特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2013年在巴黎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2013年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PS1(Museum of Modern Art PS1);2014年在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举办。


相关阅读:何为记忆?迈克·凯利(Mike Kelley)最新个展「记忆器皿」重塑记忆的定义 | H&W展览


2013年,他的永久公共作品及展览「豪瑟沃斯移动的房屋」(Mobile Homestead and Goin’ Home: Mike Kelley’s Mobile Homestead Videos and Documentation)在底特律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Detroit)举办;2011年,「迈克·凯利:砍多」(Mike Kelley: Kandors) 展在德国克雷菲尔德朗格别墅与埃斯特斯别墅博物馆(Museen Haus Lange, Haus Esters, Kunstmuseen Krefeld)举办;2008年,「迈克·凯利:教育综合展望展:1995-2008」(Mike Kelley: Educational Complex Onwards: 1995 – 2008)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韦依士当代艺术中心(WIELS,Centre d'Art Contemporain)举办;


▲ 2015年在豪瑟沃斯纽约18街空间的「迈克·凯利」(Mike Kelley)展览现场图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2015年在豪瑟沃斯纽约18街空间「迈克·凯利」(Mike Kelley)展览现场图。摄影:Genevieve Hanson图片:MoMA PS1


2007年,「动物园」(Petting Zoo)参与了德国敏斯特雕塑大展(Skulptur Projekte Münster);2006年在法国罗浮宫举办「绿色深度」(Profondeurs Vertes)个展;2004年在特利物浦美术馆 (Tate Liverpool)以及奥地利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路德维希基金会(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Wien)举办的「不可思议」(The Uncanny)策展项目;1993年在美国纽约惠特尼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举办回顾展;参加1992年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IX以及1997年的卡塞尔文献展X(Documenta);五次参加惠特尼双年展(Whitney Biennial)。


迈克·凯利:挑衅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占有者,迈克·凯利,世俗,审美,框架,后现代主义,凯利,迈克,记忆,豪瑟沃斯,Mike▲ 2000年11月在法国巴黎吉莱纳·哈瑟诺特画廊(Galerie Ghislaine Hussenot)「记忆器皿」(Memory Ware)展览现场图。图片:豪瑟沃斯


相关阅读:巴塞尔展品赏析:迈克·凯利“钟罩”中的微缩城市 | H&W艺博会

相关阅读:巴塞尔展品赏析:加州派代表迈克·凯利致敬日常生活的“记忆器皿” | H&W艺博会




回复关键词【展览】【新闻】获取更多近期画廊资讯

▼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画廊最新动态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豪瑟沃斯官方网站了解更多!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