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东方到巴黎
中国留法艺术家百年开拓与交流展
中方策展人|靳文艺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
法方策展人|崔保仲 巴黎当代艺术协会主席

全球化背景下的留法年轻艺术家
一个世纪前,前辈留法艺术家们怀着突破中国传统艺术固有形式的国家意愿与个人情怀远赴法兰西,回国后逐步构建起了中国的艺术教育和创作体系。改革开放后的最初几代美院毕业生再续法兰西艺术之旅,从最初的司徒立、陈箴、冯骁鸣到参加“大地魔术师”的杨诘苍和黄永砯等,在欧洲后现代的背景下努力寻找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而此时的法国艺术已经历时代的数度演义,只有小部分艺术家继续绘画创作,其他大部分艺术家则跟随欧洲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流转向了装置、综合材料、新媒体、行为艺术等新艺术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后,当代艺术在欧洲持续发展,而中国美院基本还是国油版雕的传统式教育。与前几代留法艺术家相比,年轻的留学生或艺术家,在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不再被法国在艺术史上的辉煌时期(从印象派到超现实主义)所吸引,更注重在国际语境下思考符合自身的艺术创作之路,在他们的交谈与创作中,经常可以听到或者看到杜尚、安迪沃霍尔、黄永砯、蔡国强等这些名字。而作为艺术沃土的法兰西则献上了一系列重要艺术理论哲学家,引导影响着新一代留法华人艺术家的精神走向和艺术创作。
参加这次展览的8位年轻艺术家都是从中国的美术学院经历扎实基础训练,在法国当代艺术教育环境中淘洗磨炼过来的探索者,他们试图以自己的方式藉由各异的媒介表达自己的思辨与不同。艺术的呈现不再是单一的国油版雕模式,而是一种适合自己情感宣泄的出口。而这,几乎是所有留法艺术家所面临和遭遇的痛苦转型与释放自我创作天性的自由。这次展览,8个艺术家分别使用了装置、影像、行为、摄影、蓝晒、新媒体互动、油画等创作形式。他们试图通过不同的创作媒介努力探索,尝试突破当前“国际艺术”规范化模式。在他们的作品中,中西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社会,群体与个体多种因素交织。展览的意旨正是希望通过这些留法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来观察全球化语境下艺术家作为个体与时代特征反映客体的碰撞与突破,依此切面窥视法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与留学艺术家的创作时态。
(撰文:崔保仲)
参展艺术家
陈庆
1979年生于上海
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
法国巴黎八大造型艺术博士
法国巴黎八大艺术图像和当代艺术研究所成员
国际交流项目负责人
2002年留学法国
观众进入观看这个无限延伸的视觉空间时;将会惊奇的发现自己的影像已经被另一个镜头捕捉,并投射到墙面上由真实空间和无限延伸的视觉虚拟空间中,最终消失。

消失,影像互动,投影4mx5m(最小尺寸),2016年
傅斯特
1984年出生于辽宁省庄河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硕士毕业于凡尔赛美院和北佳莱美院
现工作生活于法国巴黎
2007年留学法国
2013年获CANSON“ PRIX ART SCHOOL”绘画一等奖,ART TENSION艺术杂志绘画一等奖。

早餐,布面油画,146x114cm,2017年
我的绘画一直以来延续着一种情节性。 虚构场景,阴郁悬疑的氛围,画面人物之间含混暧昧的关系。多年前是大卫林奇的电影中的某种感觉使我开始了这些系列。 概括的说我创作的想法是运用现实世界里的随处可见的媒体图像,比如广告图片或者时事报刊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把他们提取或重组成一个虚构的情景。也是希望通过绘画的虚构来消除现实的意义并在画面中创造另一种“现实”。在“被扰乱的叙事”的系列的视觉特征大概是破碎或正在消失的室内建筑的墙壁,多重空间的叠加。与之相对的,外部空间的“自然景观”,正透过破碎的外墙而显现。画面里的视觉元素--空间里面显现的各种物体时常是碎片的或者显得抽象。在近期的纷乱复杂的场景构思中,我或许在寻求另一种“秩序”。而在表层的“秩序”里,”合理性”是一种欺骗的把戏。我把自己的绘画过程看做是通过意识的运作,控制与权衡,在纷繁复杂的片断中寻找到一种特殊的关联和秩序。

洪荒,布面油画,140x80cm,2017
马兰珂
1986年出生于西安
巴黎先贤祠-索邦第一大学造型艺术硕士
现工作生活在巴黎和上海
2008年留学法国
在哪一个瞬间是我感受到最接近这个世界的尽头的时刻?
这些转瞬即逝总是经常在我凝视着那些广阔无垠, 崇高壮丽的风景时来临: 天空, 大海还有一望无际的地平线。穿越过这些景色, 宇宙就在那里, 就算我们的肉眼也无法全部看见。我问我自己: 那宇宙外面呢, 还有其他事物吗?世界的尽头似乎成为了一扇大门, 横跨在已知与未知中间。突然, 这扇高耸的门开始在我的幻象之中逐渐消散, 我想是因为我的心被触动了。 那些陌生的能量从另一边透了过来进而混淆了我的视线 。这些昙花一现深深的埋在了我的记忆当中。然而记忆又是那么的脆弱, 会慢慢地消退。所以我便开始创作, 因为我开始遗忘。这一系列的创作仅仅使用了我在各拍摄的影像,只是移动或者变形了照片中的一些简单元素, 而没有加入其他具象, 运用图像本身与记忆和感受进行对话。而这些回忆都是没有具体的细节, 她们只是轻轻的留下了一道模糊而透明的痕迹, 好比那些在我半梦半醒时挤进的梦的碎片。

燃烧着穿过清风
摄影 数字后期,110×140cm,2017
马仲怡
行为艺术家
1982年生于上海
图尔国家美院硕士
任教于简宁·哈达德美院
曾在图尔高等美术学院任教
同时是VIA Paris、IL faut le faire、Mode D'emploi 和 Plan libre création 四个艺术协会的会员
现生活工作在巴黎、图尔和上海
2000年留学法国
作为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马仲怡出生于上海。二十一世纪初到法国留学,二零一一年获得法国图尔高等美院硕士文凭,至今他仍在继续与艺术纠缠的生涯。基于多年留法积累的双重文化,他运用中法两种语言逻辑的不同,在艺术创作中呈现一种意识与视像的混合体。他也强调自己是个维护言论自由和辨释自由的斗士。
震,行为视频,43',2008年
庞凡 (Fansack)
当代城市艺术家 , 街头艺术家 , 画家。
1988年生于成都
巴黎一大造型艺术硕士
现生活工作于巴黎
2008年留学法国
Fansack作品探寻东方传统绘画与当代街头艺术之间的可能性,并寻求创造出新的艺术样式,其 作品是精神层面的臆想与内在自我的寻找,他将自然中的物质,动物,东方的形象与当代社会的各种符号,标志性图像等进行组合,作品呈现出一个浪漫色彩并充满禅意但同时又内涵冲突 的世界。艺术家希望通过其作品探索人性,欲望,潜意识,科技以及何为智能等主题。Fansack的公共壁画作品及空间绘画,力图寻找作品与公共环境空间之间的融合,与各种可能性。
庞凡的涂鸦作品

田德熙
装置艺术家
1979年生于山东
本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
硕士毕业于巴黎塞尔奇国立美院
现生活工作于法国巴黎
2007年留学法国
田德熙的创作关注现实,重视偶然。用材多取弃物, 以物写诗,并根据空间以装置的形式呈现。这些装置可以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以沉默的方式营造出一个个诗意的交流空间。

波尔多,装置艺术,127x90x90cm,2011年
红酒发酵木桶对切,波尔多布赫斯广场
杨晨
1979年生于西安
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
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系
硕士毕业于法国利摩日美院
法国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硕士后/POST DIPLOME
现生活工作于西安与北京
2004年留学法国
数字化图像的生成、倍增以及在各个领域内匿名或公开的传播往往难溯其源。那么,我们所见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一种幻象?信息与媒介之间又可能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件作品试图利用置景与网络传输得到的影像搭建一种观看的错觉,从而建立一种虚拟与真实之间界限讨论的可能性。

我是我眼中的你,影像装置,2015年
展览现场

我是我眼中的你,影像装置,2015年
后台效果
张立宇
1984年生于上海
本科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硕士(DNSEP)毕业于法国图尔高等美术学院
VIA PARIS 法国当代艺术协会上海负责人
上海咪侬儿童艺术工作室创始人
现生活工作在巴黎和上海
2009年留学法国
光和时间是摄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蓝晒技法很好的阐释了这两者之间对于摄影的意义。通过对于宣纸和白布的不规则揉捏后置于自然光下10分钟的曝光,完成一种对于不确定性的机理尝试。随机性是这组作品另一个要阐释的艺术点。包装盒与塑料瓶的发现是随机的,这种随机的组合是让被创作的对象变得更为丰富和有趣。
无题,蓝晒摄影,尺寸可变,2014年
主办
刘海粟美术馆
巴黎当代艺术协会( VIA Paris )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支持单位
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局
中华艺术宫
安徽博物院
上海清渊堂
杰奎琳文化艺术
上海喜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观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特别赞助
上海市文化基金会
特别鸣谢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法兰西学院
法兰西艺术院
微信ID:刘海粟美术馆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刘海粟美术馆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公益性的。我馆对任何借用本馆名义谋取利益的行为,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