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瑞象视点】《光的工程》选译(六)| 光与影——莫霍利·纳吉的射程(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作者:深川雅文 
译者:林叶




《光的工程》选译

第三章 光的叙述法——现代主义摄影论

1 光与影——莫霍利·纳吉的射程(下),【瑞象视点】《光的工程》选译(六)| 光与影——莫霍利·纳吉的射程(下)?,视点,光与影,莫霍利·纳吉,射程,摄影,纳吉,包豪斯,日本,日本摄影,现代主义

1 光与影——莫霍利·纳吉的射程(下)



1-5 统一/再生/拯救


莫霍利·纳吉的理论之中,贯穿始终的是对抽象化、语言化这类普遍性事物的强烈追求。对于这样的追求,格罗皮乌斯下面的这段话则富有启发意义。“能够改变这个时代的破坏性倾向并转向建设性方向的,最终就是普遍性,而且只有靠超人般的努力,在这样的观念的基础上,他将热切的努力投入到实现自己思想的行为当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利用机械化武器进行大规模杀戮的战争,这场战争彻底粉碎了近代西欧好不容易保持下来的那种观念——理性和谐的人类理想形象与社会的永恒发展。这也是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具有冲击力与真实感,并得到理解的原因。一战后的欧洲社会,承担着物理上与精神上的深刻伤痛,迫切需要对人类与社会重新进行构筑。莫霍利·纳吉是一位对实现这样的人类与社会复兴/再生计划做出贡献的社会性人物,他追求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同一性,对他而言,开辟全新的、综合式的、建设性的视觉,建立追求普遍意义上的妥当性的造形理论并加以实践这样的行为,就是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西比尔·莫霍利·纳吉,【瑞象视点】《光的工程》选译(六)| 光与影——莫霍利·纳吉的射程(下)?,视点,光与影,莫霍利·纳吉,射程,摄影,纳吉,包豪斯,日本,日本摄影,现代主义

西比尔·莫霍利·纳吉


西比尔·莫霍利·纳吉[1](Sibyl Moholy-Nagy)在《莫霍利·纳吉——关于总体性的实验》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逐渐凭借稳固的信心结合在一起,不过,这是一种通过制作映像来拯救人类的信念”。“制作映像(image)”与“拯救人类”这种表面看起来好像比较唐突的联系,但是,在包豪斯——这个莫霍利·纳吉作为教师而倾注心血进行工作的地方——所把持的宏大理念之中,这可以说就是一个本质性的东西。


格罗皮乌斯在前文提到的那篇论文《国立包豪斯的理念与》的开头处写道:“自我存在于与宇宙的对立关系之中的这种旧二元论式的世界观已经落伍,取而代之的是,力求全面调解所有对立的紧张关系的、新的统一世界的思想”,第一句改成:成为用于超越克服现代主义的工程,拓展包豪斯的那种“统合与统一”的理念。现代性自我所招致的自然与人类、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对立,现代工业中劳动工序的分裂与阶级化,或者手工业与机械生产的背离,现代主义所导致的各个层面上的分裂……,包豪斯这所造形艺术学校的起点就是在造形艺术领域超越这样的对立,并成为对社会与人类进行再生、重建的社会改革的活动体。早期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理念是“在建筑下诸艺术的统合”,为了培养从事适合新时代造形工作的人才,用来贯彻该理念的独特的教育课程得到了实施。1923年,他们直面机械文明与工业的发展,加入当初那种综合的理念,明确表明崭新的综合立场“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启动了第二期包豪斯。莫霍利·纳吉的确是在这个时期参与了包豪斯的活动,在理论与实践这两个方面,为实现包豪斯的理念而尽心尽力。贯联《绘画·摄影·电影》《从材料到建筑》的“光”的理论与实践,不用说,也是与这样的包豪斯理念脉络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么看来,对纳吉来说,以“光”的理论为基础而创作的物影摄影作品与摄影作品,应该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统一,可以说是以此对人类与社会进行再生的一个象征吧。




1-6 影


阿尔伯特·伦格-帕契的摄影作品,【瑞象视点】《光的工程》选译(六)| 光与影——莫霍利·纳吉的射程(下)?,视点,光与影,莫霍利·纳吉,射程,摄影,纳吉,包豪斯,日本,日本摄影,现代主义

阿尔伯特·伦格-帕契的摄影作品


莫霍利·纳吉的这个“光的造形”摄影理论,成为了1920年代后半期的“新视觉”或者“新摄影”现代主义摄影运动的宣言书。这场运动中,的确也包含了对他的实验性手法持批判性态度、运用照相机一味地追求客观描画对象的创作倾向(其代表人物就是阿尔伯特·伦格-帕契)在内。不过,虽然在是否适用于对象这一点上存有分歧,但在朝利用摄影与照相机进行抽象化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上,则只不过是细微的差别而已。


尤金·阿杰摄影作品,【瑞象视点】《光的工程》选译(六)| 光与影——莫霍利·纳吉的射程(下)?,视点,光与影,莫霍利·纳吉,射程,摄影,纳吉,包豪斯,日本,日本摄影,现代主义

尤金·阿杰摄影作品

奥古斯特·桑德摄影作品,【瑞象视点】《光的工程》选译(六)| 光与影——莫霍利·纳吉的射程(下)?,视点,光与影,莫霍利·纳吉,射程,摄影,纳吉,包豪斯,日本,日本摄影,现代主义

奥古斯特·桑德摄影作品


瓦尔特·本雅明在他的文章《摄影小史》中,对魏玛时期的摄影状况进行分析,用“创造式摄影”与“构成式摄影”这样的词语来阐述这两个对立的创作方式,并对“新摄影”的成果进行了批判。“‘世界是美丽的’——这就是那个时候的口号标语。(略)由于这种创造式摄影的真实面目是广告宣传,是某种联想,因此,它的真正的对立面,就是披露,或者是建构”。在这里,“创造式摄影”这个表述所指示的,就是带有新艺术意向的摄影或者广告摄影。广告摄影接受了1920年代后半期出现的“新摄影”现代主义运动——以纳吉为中心的前卫艺术式且实验式的摄影,以及用前面引文中的句子作为题目的《世界是美丽》的作者阿尔伯特·伦格-帕契等——谱系中的摄影及其影响,因而是属于前者,相对于此,本雅明将尤金·阿杰——他“恰如犯罪现场一般地拍摄”空无一人的巴黎街头,与《时代的面孔》的作者奥古斯特·桑德——他大范围地拍摄德国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类型、并加以分类总结,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广告摄影重视的是美学上的效果以及让人感到惊讶的效果,以美好的影像将社会现实掩盖起来。相对于这一点,披露式的摄影被视为是可以看见社会历史的相貌与本质的东西。


而且,本雅明也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现代主义摄影的那种对自律性的要求。本雅明超前地看到了作为复制技术之艺术的摄影对构成艺术的基础造成革命性的影响,他的心中怀有这样一种期待,即,摄影可能使“艺术的自律性这种幻影”走向终结。但是,1920年代的后半期,摄影因为深深地被卷入到现代主义进程之中,而从对象的存在以及社会性现实这样的场域中游离出来,朝着抽象化的方向发展,猛烈地向构筑自律性的城堡的方向改变。推动“从世界中抽象”的摄影,并非被指示的对象(所指),而影像本身则变得重要。在那里,“真”或者“善”则不被论及,只有“美”才是关键。不论工场、玻璃瓶还是烟囱,只要经过抽象化的摄影之手,就变得像花一样美丽。换句话说,就是“世界是美丽的”。抽象化的摄影,成为了美化的道具,能够成为广告、宣传上最有效的手段。


现代主义艺术对自律性的追求中,存在着另一个危险。汉斯·塞德麦尔[2](Hans Sedlmayr)因为“中心之殇”、“现代艺术的革命”,而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起源与原理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其中,关于抽象绘画,他认为由于绘画追求自律性而从对象性、意义性等所有的制约中解放出来,艺术家便自由地按照选定的游戏规则来创作画面,不过,那个规则就算是自律式的事物,也会因为依赖创作者的主观性而成为某种不安定之物,他指出了在本质上内置于现代主义艺术之中的主观性问题。这种情况,在莫霍利·纳吉的摄影中也能够看到。《绘画·摄影·电影》的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理论的补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他自己的创作例子,一方面具有对他的理论进行推广的作用,同时在另一方面,强烈地将他那独特的主观式的视觉推到了前面(例如,《绘画·摄影·电影》的第90页中的《人偶》)。这样的照片,将观看者围困在美学判断、趣味式判断的领域之中,置于关闭通往社会现实之门的可能性之中。摄影能够让社会性现实与历史性现实靠近人,但也可能成为将人从中隔离出去的壁垒,摄影是具有这样的两面性。当对人类来说摄影已经转化为那样的墙壁时,人类的批判性精神就被阻隔在影像的壁垒之外,陷于某种麻木的状态之中,人们成为了摄影世界这种现代柏拉图洞穴的居民。


对于这种类型的批判,莫霍利·纳吉自己也并非没有自觉。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阐述道。“抽象画家的基本观念与兴趣,看起来好像与社会性现实的细节没有发生关系。其结果就是,抽象艺术被社会革命家认为是逃避的艺术。但是,艺术家最好还是把自己的力量集中于在视觉上建构世界这个中心问题上。(略)意味深长的是,用光与色彩来解释空间与时间这种行为,是真正的革命性行为”。然而,历史却将严峻的现实摆在这样的乐观主义之前。


“新摄影”一方面将莫霍利·纳吉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一个重要核心而卷入各种各样的变化趋势之中,另一方面则膨胀成某种巨大的结晶体(在日本则被命名为“新兴摄影”),在德国工作联盟的展览会“电影与摄影 国际展”上迎来了它的巅峰。那个时期成为摄影革新领导者的摄影家与艺术家们的作品,不仅在德国国内,甚至在全世界都受到关注(同年,包豪斯设立摄影部门)。莫霍利·纳吉虽然不是这个展览执行委员会的直接成员,但是他对这个展览的影响则是千真万确的。不仅展览会的一个房间里供奉了97幅他的作品,而且他还设计了展示空间的概念,并制作了展览的结构。这是按照《绘画·摄影·电影》的主张完成的展示,因此是在自律性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来进行摄影作品的展示。这个展览展示出同时代的摄影现代主义之精髓,在欧洲各个城市进行该展览,不久之后,日本在朝日新闻社的主办下,这个展览中的一部分在也于1931年在东京和大阪巡回展出,并在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赫伯特·拜耶设计的包豪斯杂志封面,【瑞象视点】《光的工程》选译(六)| 光与影——莫霍利·纳吉的射程(下)?,视点,光与影,莫霍利·纳吉,射程,摄影,纳吉,包豪斯,日本,日本摄影,现代主义

赫伯特·拜耶设计的包豪斯杂志封面


十年之后,1933年,希特勒夺取政权,魏玛共和国走向灭亡。与此同时,包豪斯也消亡了。于是,那年秋天,在新体制之下,柏林举办了大型摄影展《照相机》。这是对“摄影与电影 国际展”有所意识而策划的一次展览,开幕那天,约瑟夫·戈培尔就第三帝国的摄影方式发表了演讲。展览在内容上并没有排斥、否定以现代主义运动为基础的作品——之后在颓废艺术展(1937年)上发生,而魏玛时代所开展的各种摄影上的可能性、有用性,则被当成是服务于工业与政治或者工业与国家以及党的意志之物,被按照新的形式进行组织。纳粹非常了解摄影在信息操控与宣传上的重要性,就如何利用摄影研究出了巧妙的战略。象征摄影的现代主义与纳粹主义神奇地融合在一起的是《照相机》这个展览的展览图录的封面。这个封面设计是由赫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操刀,他到1929年为止一直负责广告部门,是二十世纪平面设计的代表人物(1929年他与格罗皮乌斯、莫霍利·纳吉一起离开了包豪斯)。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封面的结构与1928年第二卷第二期他经手的那张包豪斯机关杂志的著名封面设计非常相似,而在彩色这一点上,以及造形上的抽象性稍微有所减弱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一些微妙的差异。赫伯特·拜耶是一位让用摄影进行平面设计的可能性得到飞跃提高的人,即便是在第三帝国之下,他也没有对造形手法进行歪曲,并在杂志封面、广告、海报等领域中充分展示出自己的能力。此外,在纳粹时代,克鲁托·克兰茨(音译)以及贝尔纳·格拉夫(音译)等曾经的包豪斯的学生们,有很多也都从事着有效运用摄影进行广告及展览设计的工作。而且,在《照相机》展上,保罗·沃尔夫(Paul wolff)作为莱卡摄影的旗手一跃成为了国民摄影家,他的作品虽然形式上有点减弱,但是“新摄影”的语法被巧妙地纳入其中。这样的情况说明即便是在法西斯政权下,现代主义艺术也非常有效且巧妙地得到利用。同时也说明,成为出现这一情况之基础的文化土壤与法西斯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之间,在本质上也存在着何等严峻的对立。历史告诉人们,成为抽象化视觉语言的摄影与对之加以运用的造形,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地进行运用的。社会主义的苏联、帝国主义的日本,再加上美国,即便是在这些国家,都将摄影作为操控信息、堵塞联通现实之通路的影像壁垒有效地加以运用。1936年,历史性的纳粹大会在纽伦堡举行之际,秩序整然地配置了很多大型探照灯,对着天空照射,以此,营造出宏伟的光的穹顶。这的确是“光的造形”,“光的建筑”,而莫霍利·纳吉则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接受这个事实呢?


在不断追求机械艺术的过程中,作为机械的艺术这个方面显现出来了。如此说来,由于机械的那种中立性外表,不论是什么样的国家体制,出于宣传等媒体战略目的,每个国家都在追求摄影在应用上的可能性,这种情况反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例如,1930年代到40年代这段时期,参与名取洋之助创办的日本工房的摄影家、设计师们,在实现这种现代性上,留下了让人瞠目结舌的成果,但是,这些都是日本帝国在媒体战略上的先锋这一事实则必须要重新得到审查吧。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时代精神,为了看清它的本质,就必须要就现代主义艺术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共生关系做进一步的追问。而纳吉与包豪斯的造形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成功与挫折,也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点。




[1] 西比尔·莫霍利·纳吉(Sibyl Moholy-Nagy,1903年-1971年),德国建筑家、艺术史家,1932年与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结婚。她撰写的《莫霍利·纳吉——关于总体性的实验》一书是关于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的一部最重要且最有影响的著作。

[2] 汉斯·塞德麦尔(HansSedlmayr,1896年-1984年):德国艺术史学家。


关于日本-中国影像视觉文化研究计划——日本摄影论


文/ 林叶 


自从摄影术传入日本至今,日本摄影界就从未停止过对于“摄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探讨。而且,从这个问题出发,一百多年来,衍生出各种各样日本特有的摄影理论。纵观日本摄影史,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摄影论对日本摄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讲,要了解日本摄影,了解日本摄影的发展演变,日本摄影论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继“私之向度”之后,我们将以日本摄影论为切入点,主要介绍战后对日本摄影发展影响比较大的一些日本摄影论。在具体操作上,我们选取了日本摄影理论家上野修于1994年在《日本相机》上发表的专栏文章——《阅读日本摄影论》为引导线索。在这个线索引导下,我们分别从各个摄影理念书籍中选择几篇重要的摄影理论文章进行译介,希望能找到日本摄影理论的一个相对清晰的发展脉络。



  阅读往期内容:


《光的工程》选译(六)| 光与影——莫霍利·纳吉的射程(中)

《光的工程》选译(五)| 光与影——莫霍利·纳吉的射程(上)

《光的工程》选译()| 二十一世纪,当代技术画像的状况

《光的工程》选译(三)| “20世纪=映像时代”的文本与技术画像

《光的工程》选译(二)| 对摄影的无差别性的分析

《光的工程》选译(一)| 光的革命

《反摄影论》选译 | 反摄影论(

《反摄影论》选译 | 反摄影论(上)

《反摄影论》选译 | 摄影使用方法(下)

《反摄影论》选译 | 摄影使用方法(上)


* 更多内容,请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链接转至瑞象馆官网阅读。


(本文著作权属于原作者和【瑞象馆】所有,或经原作者授权【瑞象馆】使用。本文允许引用、转载,但使用时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文章来自瑞象视点www.rayartcenter.org)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