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理想 × 一千零一夜
讲述人:梁文道
道长在开篇回忆了
1990年夏天的一次旅行
“在晶莹闪烁的光影之中,
听着水滴滴答答的响声”
他与一本书的相遇
《看不见的城市》
(一)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1990年的那个夏天。
我去了美国加州南部离洛杉矶很近的一个城市。那里一片城市般的荒原,街区里的每一户人家都希望自己家跟别人家长得不太一样,但是到最后,你却觉得它们好像都极为相似,好像是模板打印出来似的。
有一个下午阳光正好,我经过了一个商场,那个商场就像当年南加州典型的商场一样,极力模仿地中海沿岸的欧式风格,有一些喷泉,旁边卖一些意大利雪糕。总而言之就是处处透露着一种虚假的味道。
在那个夏天的阳光底下,我经过喷泉,在晶莹闪烁的光影之中,听着水滴滴答答的响声,我走进一家小书店。
逛着逛着,然后我忽然对一本书感到好奇,就拿起来看,我当时还没听过作者的名字Italo Calvino,当时只是觉得书名很迷人,叫做《Invisible Cities》,后来才知道这本就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我随手打开这本书,随便翻到一页,立刻就把我吸引住了:
一个人很长时间骑马在荒原上面行走,他自自然然开始渴望一座城市,就像沙漠里面的人会渴望绿洲一样。终于,他来到了伊西朵拉。这里的建筑都有镶满海螺、贝壳的螺旋形楼梯。这里的人能够精工细作地制造望远镜和精巧的小提琴。
这里的外来的男人,每当他在两个女子之间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就会意外地邂逅上了第三个。这里的斗鸡最后会演变成赌徒之间的流血的争斗。
在他盼望着城市的时候,这么一个旅人他心里面所想象的一切,都在这里得到了实现。因此伊西朵拉就是他梦中的城市,但是只是有一点问题,在梦里面的城市,他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应该是正当青春年少。
但实际上他每次到达伊西朵拉,任何一个旅人来到伊西朵拉,他都会变得很年老,他已经是个老人了。广场上面有一堵墙,老人们倚坐在墙边那里,看着过路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
这个篇章的最后一句话叫做“当初的欲望已是记忆”。当时这最后一句话,如雷击一般的击中了我的脑海。
Desires are already memories
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一本非常了不起,我过去很喜欢但一直不太敢跟大家好好谈的《看不见的城市》。
▲ 伊西朵拉城(来自tumblr:Seeing Calvino)
①
诺贝尔文学奖的遗憾
整本书里面,类似这一小段的城市寓言故事,总共还有66则。这66则珍珠一样晶莹剔透、空灵漂亮的小故事,串起来构成了《看不见的城市》。
它的作者卡尔维诺,必须跟大家郑重介绍一下。他是二十世纪最了不起的意大利作家之一,甚至有些他的忠实粉丝认定,他简直就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作家。虽然他没拿过诺贝尔文学奖,但那不是他的遗憾,那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憾。
他1923年在古巴出生,两岁时就已经跟随父母回到了意大利,在那里成长。早年他曾经是个很坚定的左派,二战时他被迫要在墨索里尼的统治下当兵。当时他已经陆陆续续地开始写作,他当然反对整个法西斯的潮流,他的早期写作有很强烈的社会关怀在里面。
但是1956年,匈牙利事件发生之后,他跟当时的欧洲很多左派知识分子一样,对苏联集团失去信心了。自此之后,他走上了纯文学的道路,开始关注各种形式和叙述上的试验和游戏。这一切使得他后来被很多人称为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祖师之一。
▲ Italo Calvino,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
比如《看不见的城市》,理论上看起来真的很像游戏。这本书中文版的前言,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演讲,关于他是怎么写作这本书的。
他有一个一个的文件夹,有一个文件夹放着关于动物的写作,一个文件夹放着关于人的写作,一个文件夹放着关于城市的写作……他想到什么就写一个东西,再看把它放进哪一个文件夹里面。久而久之,存够了一本书的分量了,他再拿出来重新整理。
就像玩游戏一样,你可以给它好几个不同的结构。像这本书里面的66篇城市寓言,它们大概分成11个系列,有的叫做“城市与名字”,有的叫“城市与欲望”,有的叫做“轻盈的城市”……
这66则里面出现的城市全部都是虚构的,但是它们就像一个万花镜折射着真实人类城市的某些面相,用66个不同的角度来谈论历史上从古到今种种城市里面出现的要素。
▲ 看不见的城市所寓言的现代都市
除了是一种纯文学形式上的探索,也有人把它读成一部关于文学与写作本身的反省,说它是对整个现代人类生活,关于战争、关于文明、关于繁荣、关于衰弱的种种沉思……
我自己最喜欢的看法是把它看成一本旅游文学。尽管这完全是一个想象的旅程,但其实,它是一个对于旅游到底是什么的一个很根本的、很深刻的质问。
我们总以为旅游要有一个目的地,但有的时候那个目的地就像这本书里的那些城市,是在人类所修筑的道路之外的,但你还是想去,因为心总是要比道路更遥远,它可能就是远那么一点。
②
我们就住在“看不见的城市”里
《看不见的城市》里面的有关城市的描写,其实都是在写我们今天的生活。
比如说书里提到的,有这么一个绵延不断的城市带,与其说它是一座城市,倒不如说是一座摊平的城市,或者说是无数的城市所组成的一个荒原。因为在这座城市里面,就像我1990年夏天遇见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是我那座一样,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市中心都长得完全相似。
又比如书里还提到有这么一座城市,它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所有欲望的城市,所以城市里面的人全都得辛苦劳动,他们劳动是为了要生产那些能够满足人们欲望的东西。同时他们又需要去消费那些能够满足他们自己欲望的东西……
卡尔维诺对这个城市做了一个断语:
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以自己的劳动,为他们的欲望赋予了形式,也以他们的欲望为他们的劳动赋予了形式。
这难道不也正是我们现代人在消费社会底下的生活吗?
▲ 阿纳斯塔西亚城(来自tumblr:Seeing Calvino)你以为自己在享受整个城市,其实你只不过她的奴隶
就是这样,一座一座的城市,一个一个人类的文明、社会、生活的侧写,卡尔维诺用66个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切进去。
这样一本关于城市的书,当然到最后,不能不提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也是唯一出现的两个角色,就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整本《看不见的城市》它的基础结构,就是马可波罗游记,整个故事是架构在马可波罗跟忽必烈的对话之中,马可波罗向忽必烈去描述他所看过的所有城市。
卡尔维诺就从这个关系着手,探索出了很多以前无数人描写的马可·波罗的故事,所没有想到的向度,那是一个旅行家能够走到最远的一个向度。
《看不见的城市》
(二)
①
颠倒的马可·波罗游记
大家都知道《马可·波罗游记》,不需要我再去讲它当年对欧洲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以及这本书又惹来了多大的争议。这本书是半幻想半写实的一部游记,后来的人借题发挥,写出了更多参考它而发展出来的故事,甚至还出现过有关马可·波罗游记的地图。
那个时候欧洲人的地图很有意思,上面会出现一些很古怪的城市和大陆,比如亚特兰提斯,这个传说中沉没在海里面的大陆,根本可能只是人类的想象,从来没有真的存在过。但因为那时候的人相信,它之所以没被发现,只是我们还没找到它而已。就好比哥伦布看完《马可·波罗游记》之后,坚持要去找旧大陆,结果他找到了新大陆。
《马可·波罗游记》是当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参加战争,结果被热内亚海军俘虏之后,在监狱里跟他的狱友们说起他年轻时代游历东方的所见所闻,所构成的一个故事。
而我们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的意大利文豪伊塔洛·卡尔维诺的这部《看不见的城市》,却把这个故事倒过来讲了。
▲《马可·波罗游记》内页
②
充满好奇心的征服者
在卡尔维诺的笔下,故事变成了马可·波罗这个威尼斯商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到了当时统治整个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蒙古的核心元大都,他去面见忽必烈汗,把一路上从威尼斯远来东方的见闻讲给他听。
为什么忽必烈要听他的故事呢?我们先来思考一下忽必烈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当然是一个征服者,一个庞大帝国的主人,但是他这种征服者类型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就是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
我们要晓得亚历山大大帝他的征服跟别人不太一样,他不只是为了权力,为了荣耀,他还带着一种很奇特的知识上的好奇心,他总想知道远方到底有什么。这样的一种心态,就像一个小孩子。这样的一种征服者,他非常的开放,心胸广阔,愿意接纳来自各地的使节,听着各种陌生的语言……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面,我们看到的忽必烈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征服者,他听着马可·波罗的讲述,尽管他在元大都的宫殿里面,他没办法真的去到他所想要去的所有地方,见识所有他想要见识的东西。但是他的心,早就都抵达了。
▲ A drawing of Marco Polo ? Bettmann CORBIS
马可·波罗的画像
③
在语言触碰不到的地方
整个《看不见的城市》里面的66则城市寓言,就是马可·波罗向忽必烈展开的汇报。马可·波罗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他还没有完全掌握蒙古帝国的语言时,他介绍城市的时候常常需要动用各种各样的手势、各种各样的工具……
随着他越来越精通鞑靼人的语言之后,他可以开始很精确地向忽必烈去描述所见所闻。但是忽必烈也好,马可·波罗也好,他们都很怀念,在过去当他们的语言不够用的时候。
语言总有它无法触及到的东西,之前马可·波罗会扮演出各种各样动物的叫声,拿出各种各样的实物,比如一个海边捡回来的贝壳,用这些东西去表示他所要说的话,甚至是用单纯的手势……慢慢地,他跟忽必烈发展出一种很沉默的交谈方式,好像心心相印。
这些手势尽管它的语汇相当固定,但其实每一刻它的意义都在浮动,都在变化,看他们两个人当时的心情而定。在这样的交谈发展下去的时候,我们就会面对很多问题了。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到底这些关于城市的描述是在做些什么呢?
▲ 马可·波罗和忽必烈大汗
④
这些城市到底存不存在?
比如书里的一个城市,它前面有一座大湖,这个湖平静无波像镜子一样,城市之中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很精准地在湖面上面呈现出一个倒影。于是这座城市里的人,他们的心态有点奇怪的改变了。
一对男女在床上面赤裸着身体缠绵的时候,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动作是不是优雅、漂亮,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将会在湖面上呈现出来,大家会看到,所以必须要好看。
一个杀人凶手在把一把匕首刺进一个人脖子的时候,他必须刺得很深,好让血喷洒得更猛烈,因为只有这样湖面上所倒影的那个场面才会足够的壮观。
这整个城市的人都在迷恋着自己的影像,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城市?
这些城市听久了之后,连忽必烈都开始产生疑问。忽必烈觉得马可·波罗所说的这些城市一定都是不存在的,是你要忽悠我这个帝王,因为它们太荒诞不经了。甚至书里还包括了一个有飞机场的城市,这怎么可能呢?
但是马可·波罗仍然在讲这些城市的故事,他告诉忽必烈,所有看不见的城市,都是旅行者心里面所欠缺的反映。
▲ Valdrada “倒影”之城
⑤
看见看不见的城市
旅行就是你去的地方越多,你会觉得你所拥有的却越少。因为你见识得越大,才发现自己所知道的世界是多么狭小。
于是你会开始构想出各种各样的城市出来。到后来忽必烈也随着马可·波罗玩起这样的游戏,他们两个人像下棋一样。忽必烈甚至提出一个要求,由他去形容一座城市出来,马可·波罗负责去找一找到底这个城市存不存在。
这个游戏听起来很无聊,但其实它已经触及到了写作,以及写作对象之间的关系。
很多人常常简单地以为写作就是描写现实。但是你总是要剪裁你所看到的现实,很多时候写作不是先有现实,而是反过来的,先有了一套观念,然后才去组织现实、对应现实。
马可·波罗跟忽必烈玩的这个游戏,其实是一起去想象到底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的生活有多少种可能?
我们先去把这座看不见的城市构想出来,然后再去找找看世界上有没有,就算没有,马可·波罗说不用担心,这个世界会跟上它的。总有一天,我们虚构出来的城市和生活会被看见。
▲ Trude “天空”之城
⑥
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回不去故乡?
在这样的一种描述跟现实之间的关系里面,忽必烈汗还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秘密……
终于有一天忽必烈忍不住去问马可·波罗,你跟我讲了这么多的城市,有些你亲眼见过,有些你听说过,有些很奇诡,有些很夸张……但是有一座城市你始终没有提到。
马可·波罗当然知道忽必烈所说的,这个时候他低下了头,沉默不语。
陛下,其实在我所谈的每一座城市里面,都已经包含了我的故乡威尼斯。威尼斯这座水上都城,它的倒影全部都曲折地影射在我所描述的那66座城市里面,你仔细地看就会看到威尼斯的影子。
有时候旅行才能够使我们发现,自己的故乡是什么样子。我们去的地方越多,才越会有对自己所来之处更深的了解。这里面包括了无穷的怀念,一个人上路太久,他会不会担心自己回不去了?他会不会担心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呢?
陛下,我无法描述威尼斯,因为我担心只要我一描述它,我就会永远地失去了它。事实上,在我过去所有关于城市的描述之中,我觉得自己已经在片片段段地流失、遗忘、失落、失去我的故乡,威尼斯。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梁文道推荐的更多好书。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