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风眠艺术|动荡社会里的痛苦三部曲 (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艺术的第一利器,是它的美!

艺术的第二利器,是它的力!

艺术是人生一切苦难的调剂者!



                                        ——林风眠




林风眠投入的最大精力是美术教育和艺术运动,个人创作至于其次。因此他的作品鲜明的呈现了两种阶段、两种倾向——1926年到30年代初为第一个阶段,主要画油画,其创作灵感源自苦难的中国现实,呼唤人道主义,有浓厚的“救世”倾向,在画法风格上则倾向于表现主义,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而凝重。约从1934年至1938年为第二阶段,主要画中国画,题材变成了花鸟、风景、人物,内容离开了与当下社会的联系,不妨说从“救世”转向了“避世”。这个阶段的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中西调合”,在造型、色彩、空间处理各方面把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结合起来。

 

在第一阶段中,最具有代表性作品有《民间》(1926)《人道》(1927)《金色的颤动》(1928)《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裸女》、《构图》(均为1934年)、《死》(30年代前期)等。

 

《裸女》(1934年),风眠艺术|动荡社会里的痛苦三部曲 (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人道,悲哀,人类的痛苦,风眠,动荡,三部曲,林风眠,国民党,人物,军阀

《裸女》(1934年)

                                    《死》(30年代前期),风眠艺术|动荡社会里的痛苦三部曲 (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人道,悲哀,人类的痛苦,风眠,动荡,三部曲,林风眠,国民党,人物,军阀

《死》(30年代前期)


《民间》(1926年),风眠艺术|动荡社会里的痛苦三部曲 (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人道,悲哀,人类的痛苦,风眠,动荡,三部曲,林风眠,国民党,人物,军阀

《民间》(1926年)

 

为什么要创作这些作品呢?林风眠在自己的文章和谈话中曾表述的十分清楚:“以言民情,则除蒙蒙无知,不知国家社会以及人类为何物者外,便只有贪狠毒辣的惨杀或被惨杀,以及血枯汗竭的断喊凄嘶!……至其极,则死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之强掠苦缩鞭楚刑烙之下!”“以言经济,一面是贪官污吏以及军阀走狗们的腰缠十万,厚榨民脂,以供其花天酒地,长大疮,养大疮,医大疮之用。一面是农工商人的汗流浃背,辛苦奔波,以其所有的供给官吏兵匪之豪用……”“以言政治,在军事则年有战,月有战,日有战,无时不战,而终无干戈的定之一刻”这就是创作这些画的背景,如此的惨无人寰,更为震撼他心灵的则是国民党反动派残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事件,而林风眠的同窗好友都未逃过这一劫,这也是他最直接的创作动机。


国民党公开杀害共产党的图片,风眠艺术|动荡社会里的痛苦三部曲 (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人道,悲哀,人类的痛苦,风眠,动荡,三部曲,林风眠,国民党,人物,军阀

国民党公开杀害共产党的图片

(图片来源:百度)


国民党反动派捕杀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情形,风眠艺术|动荡社会里的痛苦三部曲 (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人道,悲哀,人类的痛苦,风眠,动荡,三部曲,林风眠,国民党,人物,军阀 

国民党反动派捕杀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情形

(图片来源:百度)

 



起始:痛苦的呐喊

 

三部曲中《人道》是年代稍早的,在那个到处杀人的时期创作出的批判性作品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林风眠并未从共产革命立场来进行批判,更多的是人道主义。林风眠就此也谈过这一段回忆“这幅画的创作动机是因为从北京跑到南京,老是看到和听到杀人的消息。作为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当时的思想主要是:中国应该怎么办”他也曾在1927年写的《告全国艺术界书》中对军阀政治进行了激烈批评:“可怜的中国人!从帝国主义者暗伸巨掌于我国境之后,军阀效其毒恶,日以同胞的膏血,换得帝国主义的毒炮,复向我们的小民毒攻,逞其惨酷自私的毒志……”由此可见,林风眠用艺术家的良心和正义感作出了《人道》来挺身而出,对当局的“杀人犯们”提出了抗议。

《人道》横长的构图中,躺卧着被残害的人群。整个画面都笼罩在暗影中,唯一女尸照着微明的亮色,她面庞清秀,却永久的沉睡了。林文铮曾著文介绍说,《人道》不是描写被自然摧残的苦痛,而是直接描写人类自相残杀的恶性。


风眠艺术|动荡社会里的痛苦三部曲 (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人道,悲哀,人类的痛苦,风眠,动荡,三部曲,林风眠,国民党,人物,军阀《人道》(1927年)


后来又创作了《痛苦》,在题材、主题和表现各方面都与《人道》相近似,但尺幅更大,人物更多。横长的构图中,挤满了受难的人体,从正、背、站、俯、仰、欹、侧各个角度,表现出各种内心强烈痛苦的情状。色彩以灰黑为主,有的女人体作了绿色。”显然,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暴政,越来越感同身受了,直到他的同乡好友熊君锐烈士也难逃死劫,彻底触发了林风眠内心深处痛苦的“开关”。“我感到很痛苦,因之画成《痛苦》油画,是一种残杀人类的情景。”《痛苦》中不仅有熊君锐的影子,其实也可以说有着他母亲的影子。林风眠在这幅画中尽情宣泄了内心积淀深重的痛苦感情。如果说《人道》还只是有感于对所见不人道事件的愤懑揭露,《人类的痛苦》则是再进一步揭露的同时,更表现了画家发自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控诉。


风眠艺术|动荡社会里的痛苦三部曲 (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人道,悲哀,人类的痛苦,风眠,动荡,三部曲,林风眠,国民党,人物,军阀《痛苦》(1929年)


林风眠回忆里曾说道:《痛苦》画出来后,西湖艺专差点关了门。这张画曾经陈列在西湖博览会上,戴季陶看了之后说:“杭州艺专画的画在人的心灵方面杀人放火,引人到十八层地狱,是十分可怕的。”戴季陶是在国民党市党部讲的,这番话刊登在《东南日报》上,在这之后,政治环境十分恶化了,我就又逐渐低转到办学方面。



转变:无声的抵抗

1932年《痛苦》一画遭到蒋介石当面的批评后,也导致了林风眠此后不敢放胆画此类题材了,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悲哀》创于1934,大致延续着《痛苦》的精神与风格。但总的趋势,是渐渐转向彩墨画,转向带有避世色彩的形式探索了。说明林风眠虽然受到最高当局的警告,但内心仍然被此类事件所激怒,才遏制不住欲罢不能的强烈的创作欲望。

画幅左侧的壮年男子,双手托着一死去的、骨瘦如柴的少年,右侧是两个悲痛的人,肩上抬着一裸体女尸。调子浓重,人物以粗壮的轮廓线勾出,那沉滞的力感,使人觉得画家在悲哀中还含着一种愤怒。


 ,风眠艺术|动荡社会里的痛苦三部曲 (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人道,悲哀,人类的痛苦,风眠,动荡,三部曲,林风眠,国民党,人物,军阀《悲哀》(1934年)

 



《人道》、《痛苦》、《悲哀》被艺坛称为林风眠反暴政的姐妹篇,在当时的中国艺坛曾经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些也可作为是愤怒的艺术!是由痛苦而愤怒而呐喊。林风眠这位石匠之子,回国以后,以良知和热血体悟到人民的痛苦与愤怒融为一体。他的反暴政系列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应占有相当的地位。



 

风眠艺术|动荡社会里的痛苦三部曲 (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人道,悲哀,人类的痛苦,风眠,动荡,三部曲,林风眠,国民党,人物,军阀

风眠艺术|动荡社会里的痛苦三部曲 (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人道,悲哀,人类的痛苦,风眠,动荡,三部曲,林风眠,国民党,人物,军阀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