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朱浩作品


如果说得宽泛一点,我们所拍摄的大多数图像,都可以称之为风景。稍微细分一下,还可以分出有人的风景和无人的风景。但是其中的复杂性,就在于往往在有人的风景中,可以折射出人性的虚无;或者在无人的风景中,看到人类存在的惊心动魄。优秀的摄影家可以在其间自由往返,创造出自己心灵中的那一片天地——尽管都是选择了严格的纪实摄影的传统手法。


朱浩就是这样一位游离于都市中有人的风景和无人的风景之间独特的摄影人。先说无人的风景——朱浩有着敏锐的发现目光,同时也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他常常会扛着中大画幅的照相机,在午夜之后的夜深人静之时,出现在都市的街头,拨弄着快门。他也会不辞辛劳地一次又一次“勘探”地形,等待在最合适的光线角度下出现在最合适的拍摄位置。他在人们看似司空见惯的位置上,暴露了城市背后隐藏的诸多细节,然后以最后的“致命一击”,让观众跌落在意象繁复的视觉真空。也如评论所说:作为摄影家的朱浩,在将景观与空间作一种影像的固定与转化之际,在定义了现实的同时,也赋予时间与空间以新的意义。在他的观看之下,景观获得了自足性与自主性,而空间则蜕变为压缩、凝聚了时间、欲望、想象与记忆的历史容器。


再说有人的风景——集中体现在一本题为《影城》的画册中,但是300多页的画册找不到一句完整的文字解说,任凭读者天马行空地阅读,一路读出许多非分的想象和不着边际的故事——也许这就是作者所需要的结果。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朱浩作品


摄影界对朱浩的作品已经不再陌生,然而从《上海默片》开始,大多数人都以为朱浩将会以这样一种静态的目光关注眼前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都市,并且一路走下去,甚至不惜堕入荒诞的漩涡。然而这一次却不然,大32开的画册全部是黑白影调粗砺的影像,各种画幅相机拍摄的结果在画册中交替出现,横构图和竖构图的页面杂陈排列,让人阅读时不停地转动画册,才得以满足视觉的欲望。这样一个和都市命运息息相关的结局,变成了一组黑白的默片,但是却躁动着灵魂的低语和情绪的不安。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朱浩作品


出生于上海的朱浩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经于90年初在美国出版英汉对照俳句集《初霜》,现任奥美上海创意总监。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一个“出生于”戏剧又曾经沉湎于俳句的诗人,突然间进入了摄影的行列。从2002年开始的多个摄影个展和联展证明,朱浩真的是一个摄影的天才,或者说是一个影像把握的天才。他将视觉的魅力发挥到了独特的高度,同时也将摄影器材玩得纯熟无比,让人敬佩。在他以往的《上海默片》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人的影踪,但所有被他刻录在胶片上的城市文化的印记,如广告图像、涂鸦、符号、遗物、建筑等,意在表露人的欲望、幻想与创造力。顾铮说:他以人的缺席告知人的在场。而这些成为“客体”的城市景观,经过朱浩这个摄影家主体的客观性呈示,“客体”获得了呈现其主体性的可能。而摄影家本人则成为客体做出主体性呈现的媒介。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朱浩作品


然而这一次,他不惜打乱了人们对他的期待,以非常复杂的情绪推出了他对上海记忆中更为刻骨铭心的视觉影像,试图给喜欢他的读者以某种惊喜。尽管我们可以在这些影像中看到某些世界级摄影大师的影子,比如日本的森山大道,比如美国的克莱因……但是只要你细细读完整本画册,你还是最终认同了一个异常鲜活的摄影家的形象,读出一种洋溢着青春魅力又不失“老谋深算”的诗人气质。从堆积如山的女鞋,到粉碎的后窥镜,甚至于捎带些许色情的影像诱惑,让你对这样一个唇齿相依的都市又多了几分依恋和陌生。尤其重要的是,整本画册一路读来,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好看”——这样的诱惑力就足以证明朱浩对视觉影像把握的天赋所在。一方面,我们在朱浩的影像中看到了伴随技术、商业、城市建设的冲击而来的异化感所形成的城市文化中“青年意识”;另一方面,画面中也时时透露出城市中的“老年意识”,那就是一种因城市现代化而产生的恐惧以及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依恋和缅怀。这样一种既年轻又怀旧的情绪,是老一代摄影家所难以企及的,又是新一代的摄影人所无法参透的——出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朱浩,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影城》的英文为“Shadow City”,字面上的翻译可以是“阴影中的城市”,或者是“影像的城市”,甚至于还可以译为“幽灵的城市”。我以为最后的一种翻译更为传神——我们无时不刻不生活在一个幽灵般的城市之中……

 

阅读往期内容:


上海摄影人 | 李昕:在寻找精神家园的漫漫长途中

上海摄影人 | 雍和 : 图文纪实的魔力

上海摄影人 | 陆元敏的上海辰光

上海摄影人 | 远离童话世界的马良

上海摄影人 | 大智若愚的王耀东

上海摄影人 | 从许海峰的夜上海到拆迁

上海摄影人 | 郑宪章镜头中的石库门

上海摄影人 | 从周明《上海蜗居》说起

上海摄影人 | 朱锋和他的《镜子》


关于专栏“上海摄影人”

作者自述: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接触了不少上海摄影人,他们在上海摄影界或纵横开拓,或默默耕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为他们写过一些或长或短的文字。这个专栏主要以目前依旧活跃的摄影人为主,兼及老一代的上海摄影名家,结合人与作品,为上海摄影的明天留下一些空谷回音而已!

关于作者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摄影专业硕士生导师。已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以及画册100多本,发表摄影文章数十万字。曾获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论文章二等奖。



微店最新上线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朱浩和他的《影城》


*购书即随机赠送瑞象馆独家制作明信片


* 更多内容,请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链接转至瑞象馆官网阅读。


(本文著作权属于原作者和【瑞象馆】所有,或经原作者授权【瑞象馆】使用。本文允许引用、转载,但使用时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文章来自瑞象视点www.rayartcenter.org)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