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湖、此地名西泠,此桥冠此为名,西泠印社亦冠此为名。
站在葛岭山上或苏堤跨虹桥畔,举目望去,孤山就象湖中的一艘“大船”,停泊在“西村唤渡处”,华严经塔就象一根高耸的桅杆,满山翠绿如同高扬的风帆,而树旗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如同一位站在船头的老翁,目视着前方,仰天捋须,谈笑风生。只是说不清是刚刚泛舟归来,正在收网煮鲈,邀朋对酒;还是准备解揽驶向湖中,荡舟吟唱。
正如西湖也称钱塘湖、上湖、石函湖、放生池、潋滟湖、西子湖、高士湖、西陵、西泠等多个名号一样,西泠桥也曾有好几个称谓。《游览志》云:西林桥,一名西泠,一名西陵。《武林旧事》云:西林桥又名西村,都城探春,水面画辑如鳞,次第先南后北,至午则尽入西村桥。
旧时西泠桥
旧时西泠桥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这片碧水之域,西泠桥头,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苏小小的故事。
苏小小是南齐才妓,聪敏美丽,家在西村附近。有一天,苏小小乘油壁车白堤游春,相遇青年阮郁骑着青骢马出游。青骢马受到油壁车声响的惊吓,猛的一颠,将阮郁从马背上掀了下来。车中的小小挪开车帘向他微笑致歉,青年却被女子的美貌惊呆了。是夜,阮郁备受煎熬折磨,辗转难眠,总想着那女子的美貌。第二天便早早的寻到苏小小住处。小小一见青年英俊潇洒,谈吐文雅,举止大方,亦好感顿生。一番交谈,巾帼须眉两相宜,两人便一见倾心,相见恨晚,互生爱慕。苏小小即兴吟了一首诗:“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后来俩人海誓山盟,终成眷属。阮郁乃南齐宰相阮道之子,家在南京。这门婚事自然门第悬殊,其父不允。便设计将他骗回南京,锁入书房,棒打鸳鸯,天各一方。可怜苏小小从此独守孤灯,终日以饮酒吟诗解闷,“夜夜常留明月照,朝朝消受白云磨”。苏小小死后就葬在西泠桥边,文人雅士慕其才、同其情,便在她的墓上建造了一座亭,取名“慕才”,上书一联:“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苏小小墓旧影
“来往半生堪记处,西村灯火夜船归”。西泠桥上笙歌箫鼓在风雨中也不肯声歇,西泠景色,累代不绝,西泠桥的风雨因着苏小小的故事,飘洒的越来越广远。千百年来,碧水灵秀,钟毓一处。美人名士,此唱彼和。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唐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白居易《柳枝词》
钱唐山水有奇声,暂谪仙官领百城。女妓还闻名小小,使君谁许唤卿卿。
鳌惊震海风雷夜,蜃斗嘘天楼阁成。莫道骚人在三楚,文星今向斗牛明。
——刘禹锡《白舍人自杭州寄诗有柳色春藏苏小家之句因而戏酬》
弭棹危桥外,霜村乍夕阴。田园向野水,樵采语空林。
白鸟归飞远,青山重复深。那堪迟新月,谁复赏微吟。
——林逋《西村晚泊》
画船过午入西林,人拥孤山陌上尘。曾被弁阳摹写尽,晚来闲却半湖春。
——马瑧《春游即事》
西泠桥下水如烟,属玉飞来近钓船。落尽梅花三百树,孤山何处访逋仙。
——释来复《泛舟西林桥》
陌上朱门柳映花,帘钩半掩绿阴斜。凭郎暂驻青骢马,此是钱唐小小家。
——徐铉《柳枝词》
远近皆僧舍,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
——郭祥正《西村》
水竹云山拱画图,因怀唤渡想东都。雨遗晴蝀衔西照,风遏春船入里湖。
阑曲只供游子凭,林间今有隐人无。隔墙莫是神仙宅,红白梅花五百株。
——董嗣杲《西林桥》
东风客每携壶过,落日人还唤渡无?最有春来狂可玩,桃花千树柳千株。
——陈贽《西林桥》
西陵桥,水长生。松叶细如针,不肯结罗带。莺如衫,燕如钗,油壁车,斫为柴。
青骢马,自西来。昨日树头花,今朝陌上土。恨血与啼魂,一半逐风雨。
——袁宏道《西陵桥》
西泠歌吹晚风微,十里烟波漾落晖。船过断桥分路去,鸟投孤屿背人飞。
隔林花气香浮棹,拍岸松阴翠湿衣。遥望郭门灯火处,酒家留客未扃扉。
——方九叙《西泠桥》
花花草草绮罗新,雨雨风风箫鼓陈,一掬西泠桥下水,半含秋思半含春。
——许承祖《西泠桥》
……
远远望去,孤山象一艘停泊的大船
西泠桥,近眺里湖,远瞩外湖,与白堤握手,与苏堤媚眼,夏日荷香阵阵,寒冬梅香扑鼻。泠风拂动,浅吟低唱,西村唤渡,诗意撩人。
西泠印社这个“撑船老翁”,就这样带着诗意同西泠桥牵在了一起,共笙箫,同风雨。
责任编辑:朱小雨、易晔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