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ann Marussich在表演《玻璃浴缸》,图片由相西石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上周五晚,《玻璃浴缸》(Bain Brisé) 在相西石当代艺术中心上演。观众悬在空中的心,随着Yann Marussich挣脱玻璃的束缚,踩着碎片走出视线而解放。观众群中讨论热烈,有人说:“令我最着迷的其实是玻璃落地的声音及举起又落下的手势,简单动作的重复变成了符号,声音中的破碎力量是对边界和困境的最好回应”。
除了Yann之外,另有6位瑞士艺术家参加活动,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2017年4月2日,Yann Marussich“单人表演”工作坊公开呈现,6位表演者(张嘉元、丁悉、陈铿、黄金子、尹希、吴旖旎)经过5天的肢体训练和表演创作训练,分别创作了5-10分钟的单人表演,并和Yann一起构思了将这些表演串联起来的线索。场地为明当代美术馆,图片由美术馆提供。
表演者张馨元给出了这样的自述:与杨“修炼”的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你在重复一件相同的事的时候,他的每个瞬间都是有变化的。就像中国的书法的“一”一样,是一个看似极其简单的横,但是里面是由无数个点去组成的,书法家在里面每个点之间的运动,提笔轻重角度可以说都是不同的,里面是有故事可以去阅读的,但是你去看它又还是个一横。
从皮肤渗出的蓝色液体,
是瑞士艺术家用身体写下的诗篇
采访 / 吴小霜,YT新媒体(艺术云图)
活动主办:明当代美术馆
活动支持: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瑞士行为艺术家扬·马鲁斯西(Yann Marussich)坐在透明玻璃罩中,身体保持静止。渐渐地,他开始出汗,从腋下,前额,背部,到腹部和腿,他的身体最终被从皮肤毛孔及口鼻中渗出的蓝色液体覆盖......
2017年3月19日晚,马鲁斯西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完成了这件名为《蓝色混响》(Blue Remix)的作品。

▲ 在《蓝色混响》中,蓝色液体最终覆盖了艺术家全身,图片由明当代美术馆提供
1966年出生的马鲁斯西,自1989年起开始在欧洲乃至全世界进行表演和编舞。2001年,作品《短暂的蓝》(Bleu Provisoire)开启了其“完全静止”的表演风格——前者也成为《蓝色混响》的原型。今次,是《蓝色混响》首次在中国演出。
在近1小时的表演中,迷惑、惊叹甚至恐惧的情绪,连同动与静、内与外、身体与思想等一组组关联又矛盾的概念一起,在展览空间中碰撞、交织。坐在玻璃箱内的艺术家始终十分淡定,他的行为艺术到底想要表现什么?这次带有“超自然”意味的诗意表演背后又隐藏了哪些秘密?


▲ 马鲁斯西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表演《蓝色混响》,图片由美术馆提供
YT新媒体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了艺术家马鲁斯西,
邀请他分享了有关创作的故事:
YT:作为一位之前更多活跃在欧洲的艺术家,很多中国观众可能还不太了解你。是否可以先给我们讲讲你是如何开始接触到艺术,并且成为一名艺术家的?
Yann Marussich(M):最开始我是一名舞者,从13岁左右就开始跳舞了。对那时的我来说,跳舞是单纯的“运动”(movement),而非艺术。15岁的时候我开始对诗歌感兴趣,读诗、写诗。慢慢地我意识到,我也可以用我的身体来作诗。因此,我开始探索艺术。一段时间之后,我确信了这一点,也更频繁地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
YT:当我们提到舞蹈或者表演,很多人首先都会联想到一种具有动感的过程,但你的行为表演,比如《蓝色混响》似乎有更多的静止元素?
M:你要知道,大多数人、太多人都在进行身体的运动,当然一开始我也是如此。很遗憾的是,我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体运动的方式,所以我决定通过“静止”(immobility)来进行探索。有趣的是,通过“静止”我反而找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运动”。和常规的编舞不一样,它是一种身体的自然运动,十分微小的、由内而外的运动。《蓝色混响》正是关于由内而外的运动的。这是个非常有机的过程,我在用有机的身体“写诗”。

▲ 2011年,艺术家在进行《蓝色混响》的表演 ? Marc Gremillon - 2011
YT:在《蓝色混响》中,我们看到蓝色的液体从你的身体中溢出。这到底是什么液体呢?液体是怎么进入到你的身体的?
M:我可以说的是,这些液体都是真实的,是真实的从我的身体中溢出的。但至于它们到底是怎么进入到我的体内又怎么溢出来的,那就是秘密了。没人知道这一点。
YT:你是如何控制身体的细微运动的?
M: 哈哈,我的诀窍是:气功。实际上我已经练了30年气功。还有冥想和武术。这些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YT:这种“静止的运动”和充满动感的运动在传递能量上有什么不同?
M:完全不同。演出中我一动不动,你不得不非常近距离的观察我,去看、去观察种种微小的变化。观众付诸了很强的注意力,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关注,我很喜欢这种状态。

▲ 2009年的表演中,一位观众在近距离观察马鲁西斯 ? Isabelle Meister - Archipel - 2009
YT:为什么会对蓝色感兴趣?
M: 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因为蓝色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颜色。那是梦的颜色、天空的颜色、内心的颜色。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这种蓝色对我的身体不会有太多的损伤。
YT:看到这些蓝色的液体,观众可能会非常的震惊。你自己的感觉呢?看着溢出的体液都变成了蓝色。
M: 对我来说,这非常奇幻,好像梦一样。但其实每个人看到后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觉得可怕,有的人会因此开始冥想,有些人会生发其他想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们所需要关注的其实不是我的故事,而是自己的故事。项目进行时,我没有办法告诉你任何事情,你必须要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思考。

▲ 马鲁斯西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表演《蓝色混响》,图片由美术馆提供
YT:除了行为本身,这件作品还有音乐的部分。在不同国家演出你会邀请不同的音乐人合作。作为在中国的首演,《蓝色混响》的混音部分由上海音乐人B6联合创作。为何会坚持这种形式的合作?
M: 首先,通过这样的合作我结识了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其次,每次不同的音乐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惊喜。在行为表演之前,虽然我也听过合作艺术家的一些作品,但在演出中才能第一次听到他们为这次表演进行的创作。项目进行中我也在聆听,也在感受这些新的音乐。我与这些音乐同在。

▲ 艺术家皮肤上的蓝色汗液,图片由明美术馆提供
YT: 除了《蓝色混响》,你的很多作品,例如《浴室休憩》(又作《玻璃浴缸》)(Bain Brisé) 、《钉子》(Clous)等等,在视觉上都会让人觉得很“疼”。你怎样面对这样的疼痛?
M:其实我没有肉体上的疼痛。我的所有作品都没有肉体上的疼痛。我学着让自己接受一切事物,就好像冥想一样。我的肉体的确也有痛感,但那不重要。那种疼痛什么都不是。你看到了这些疼痛,但却可以置身于外。

▲ 在作品《玻璃浴缸》中,马鲁斯西赤裸着进入全是碎玻璃的浴缸,表演地点为西安相西石当代艺术中心,“谷雨行动”行为艺术节,2017,图片由艺术中心提供

▲ 马鲁西斯在表演《玻璃浴缸》,图片由相西石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YT:感觉你总在挑战身体的极限。
M:没错,每次演出我都在尽可能的将自己身体的极限再延伸一点——但并非总是特意而为,也取决于作品的意图。
YT:这样具有挑战性的行为创作,是否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压力?
M:实际上,它帮我释放了很多压力。


▲ 马鲁斯西的作品《钉子》 ? Isabelle Meister - The?a?tre du Gru?tli - Gene?ve - 2011
YT:你如何看待生与死?
M:生是一种运动;死亡也是一种运动。世间万物都处在一种动态之中。生死交替,不断延续下去。对我来说,它们并无太大分别。如果你能看清它们的共同点,那么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关于艺术家

扬·马鲁斯西(Yann Marussich),1966年出生,自1989年起开始在欧洲乃至全世界进行表演和编舞。2001年,作品《短暂的蓝》(Bleu Provisoire)开启其“完全静止”的表演风格,在表演艺术界独树一帜。从那之后,他进一步探索内省和对静止状态的身体控制,在不同的状态甚至是侵略状态下,面对自己的身体。表演的诗意空间,产生于当下状态和所表现的绝对平静(Absolute Impassivity)之间的强烈对比。Yann就是以这种诗意的方式探索单人身体表演的艺术。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