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78
博斯是十五至十六世纪尼德兰著名的画家,在尼德兰文艺复兴中,博斯的绘画风格尤其特别。他的画作多以讽刺为主题,画中以妖魔鬼怪为题材的作品众多,他巧妙地将写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富于想象也同时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他用幻想的人物形象以及场景中美好的事物来赞颂生,并揭露、讽刺生活中腐败丑恶的精神样貌,这种表现方法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其中代表性作品就有《圣安东尼的诱惑》。
博斯自画像
博斯三联画《圣安东尼的诱惑》
《圣安东尼的诱惑》这幅画作是画家为里斯本的圣约翰教堂而作的祭祀画,描绘了画的主角圣安东尼跪倒在礼拜堂前被众多魔鬼和撒旦纠缠的情景。画面上各种各样被幻想出来的妖魔鬼怪被刻画得生动形象、匪夷所思。博斯的《圣安东尼的诱惑》通过这些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虚拟形象与画面,折射出教会的黑暗、宗教的虚伪,以及社会秩序的紊乱。
《圣安东尼的诱惑》标志着博斯的艺术创作的顶峰。祭坛画内侧三幅镶版画是彩色的,外侧两幅是模仿饰壁的灰色画。体现教会、教士和魔鬼乃是一体的思想。在作品中,博斯运用大量复杂的、甚至晦涩的象征性形象,他笔下的动物、树木乃至日用器皿都是他构成鬼怪思想的素材。他根据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把这些素材组织成具有性格和表情的形象,用以影射当时社会上丑恶可憎的人物。
《圣安东尼的诱惑》中屏
《圣安东尼的诱惑》左屏、右屏
魔鬼是西方文化中经常出现的素材,同时也是博斯《圣安东尼的诱惑》里一个极其重要的素材。魔鬼一方面是超我的一部分,负责对人进行监视和惩罚另一方面,魔鬼又是本我的象征。但不论是代表超我还是本我,魔鬼被创造出来并被恶魔化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一个恐怖的魔鬼使人自觉地惧怕和远离自己的本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魔鬼是负面的,被否定的。但到了世纪,人们对自己的本能有了新的看法,魔鬼逐渐被认可了,对魔鬼的塑造和评价也随之发生转变。在这一意义上,在魔鬼身上体现出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圣安东尼的诱惑》的魔鬼则体现了对世俗、宗教的厌恶恐惧和要求人性精神解放的心情。
博斯通过在绘画中运用各种奇幻、荒诞的艺术元素,开创性的将其与宗教叙事和民谚劝诫的主题巧妙结合,借以对世俗、教会以及保守愚昧的统治进行揭示和讽刺。博斯将绘画的艺术语言与深刻的内涵完美融合,丰富了绘画艺术形式。由于对博斯的作品缺乏详细的文字记录,后世学者们无法正确地解读他的作品。因此对他的画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与解读;有认为怪诞的;有认为有丰富精神内涵的;还有便是认为博斯的作品并没有什么特殊涵义,正是这种不可解读性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样式。博斯的作品独树一帜,警示着那些正挣扎在邪恶欲望的诱惑与美好天堂的召唤之间的普通人。以其独特的手法表现了人类面临善恶抉择时的软弱。对于后世的艺术家,博斯的作品毫无疑问有着深远的意义。
真正意义上对博斯的学术研究始于德国美术史家卡尔·加斯蒂(Carl Justi,1832 年——1912 年)。他认为:“在埃斯科利亚修道院的环境里,博斯的作品毫无疑问地不是作为装饰品而是辅祭,是虔诚的对象”。
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通过观察博逝的作品,他的天才的令人毛骨惊然的作品里充满了幻想的成份,但透过这些迷雾,可以了解到他作品中的现实根源。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博斯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作品,画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类的情绪和生活习惯,从本源上讲,他是现实主义的。除了回顾那些惊异的伟大作品,更要注意的是“民族性”的问题。绘画与社会生活的背景相联系,从尼德兰城乡中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与扩大来看,当反封建主义的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传播、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的进一步繁荣,人文主义者及具有民主倾向的宗教派别不再满足于旧的精神束缚,因此宗教改革呼之欲出。博斯的作品正表达了这个时期人民的反封建要求,为新时代的来临作好了准备。勃鲁盖尔的《死亡的胜利》与博斯的《圣安东尼的诱惑》具有相同的世界观。博斯和勃鲁盖尔在认识观上都存在着一种悲观的哲学倾向,他们感到人类荒谬的生活毫无意义。他们对人类的狂妄、贪婪与残忍的谴责逐渐发展成为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饱含着这样的深思,促使他们着手描绘豪迈而悲枪的作品。
正如盖瓦尔特所说的:他是“魔鬼的炮制者”中间的始作俑者。他的想象力汪洋无极,创造出一个荒唐离奇的世界景色,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前兆。用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东西,正如有生命的形体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标识。
博斯的作品与民间艺术中的愚人文学也有一定的关系。除了博斯本身可能具有生性幽默的精神气质,我们还须注意到他作品中这种幽默精神与当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文学作品及民间艺术的关系。幽默精神远的可追溯到古日耳曼人对“酷好恶作剧,戏耍嘲弄,无所不至”的精灵的信仰。这种信仰一直留存于民间,也是民间艺术中十分常见的题材和活跃的精神因素。博斯的艺术创作无疑从中汲取了养料。最为清楚的是,他的绘画同当时流传的愚人文学一脉相承,有着直接的联系。如《圣安东尼的诱惑》不乏令人忍俊不禁的形象,在图中那两个传教士模样的怪物虽令人憎恶,却不可怕,那一本正经的人样,倒是容易博得一笑。这是对教会的虚伪狡诈的嘲笑。这正是体现了他愚人文学的观点。
从大多数的论文中可以看出观点还是集中地说明《圣安东尼的诱惑》打破视觉的逻辑从熟悉和日常习惯的参照系中解脱出来,不断地编造着荒诞不径的情节和朦胧迷茫的梦景从而体现的讽刺意味,批判天主教会及教士们的扭曲,宗教系统的混乱与社会秩序的不安。
在意大利画家的笔下,宗教人物一般都代表善良、正义、美好的食物,因此,其容貌都被画得十分庄严和神圣,又富有智慧。但是在博斯的笔下,所有宗教人物都被画成丑陋愚蠢的样子,这和伊拉斯谟与布兰特的文字讽刺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这种对教会人物的轻蔑不恭,是尼德兰新旧教派激烈斗争的一种反应。
博斯的《圣安东尼的诱惑》结合了尼德兰文艺复兴时的混乱社会背景,宗教思想的变质、教士修女的荒淫杂乱以及资本主义引起的金钱味生活使人们对于宗教神学产生了怀疑甚至厌恶的情绪,追求思想解放,摆脱宗教及金钱束缚的思想。尼德兰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反对对于宗教的愚昧信仰,对美好生活充满追求。
项目团队
项目出品:杨 超 白 茜
责任编导:刘 红 昌
自媒编辑:桑 咚
项目负责:西安美术馆 公共教育部
本期编辑:康东妮 西安美术馆 公共教育部
本期讲解:高雪凌 西安美术学院 艺术史论班
项目工作团队
策 展 人:杨 超
项目总监:白 茜
展览总监:张乃麒
策展助理:周朝慧、王晓彤
展览执行:樊林福、宗 哲、郑开猛、蔡龙飞、梁 兴、王广瑞、谷晨曦
宣传推广:刘红昌、南阳子、桑咚
后勤总负责:郑 璐
后勤协调:张应山、曲 莹、于 涛、陈 伟、赵 刚、蒋道茹、殷秋锦、魏晓鹏
开幕式统筹:郑旭文、张启帆、康东妮、张 娟
特别鸣谢
展场设计:刘克成工作室
视觉设计:黄 放
友情支持:宗 峰
大事件信息提供:彭 德、陈展辉、舒 阳、王檬檬、佟玉洁、董 钧、苏中秋、相西石、何 理、杜峻岷、邢 开
感谢以上各界人士对本次展览的大力支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