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的全国美展对于中国当代美术史来说意义非凡。它奠定了中国艺术开始走向正规化、官方化的基础,对接下来1973年、1974年、1975年的全国美展影响极大。这几个展览形成了“文革美术”的模式,也形成了所谓红色绘画的一个创作风格。在这次美展中,有一件作品脱颖而出,成为这一年所有参展美术作品中最耀眼、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其创作者也因此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知青一跃成为当时著名的青年画家,此画成为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这幅作品在展览后被立刻翻印成宣传画大量发行,更在日后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代表,被众多艺术史书刊广为转载与引用,它就是何绍教的《学耕》。
何绍教 学耕
1972年
布面 油画
138×207cm
估价:RMB 2,800,000-3,800,000
发表:
《在广阔天地里——美术作品选》(知青画册),P14,人民美术出版社,1974年出版;
《新中国美术图史》,P83,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国美术文献博物馆(第1-8卷)》,P786,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新中国美术经典70年代》,P57,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国油画史》,P219,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青春叙事:知青油画家作品40年》,P193,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岁月有痕——毛泽东时代美术作品精选》第八章。
展出: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72年5月23日。
何绍教是代表浙江省参加1972年全国美展的,在油画组仅有的三位参选人中,他是最年轻的画家,只有25岁。在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何绍教在浙江省建德县一个贫瘠的农村插队落户。1971年春天,他接到当地县里有关部门下达的创作任务,来到毛泽东曾经为之题词“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千娥公社体验生活。千娥公社的妇女素以吃苦耐劳著称,她们不但担负着全部家务的料理,还在农忙时下田帮着男人收割、插秧。然而,耕田这种强体力活,是很少有妇女参加的,而那些要强好胜的女知青,却时有想学耕的情况。
1972年5月23日人民日报以头版报道“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信息
何绍教便由此为灵感,创作了一幅油画小稿,被推荐到省一级参加全国美展的重点加工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画家一起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并对其他人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当时在集体创作下,有专家建议他画拖拉机,表现农业的机械化,但是何绍教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意图,画了一头水牛,认为与整个乡村氛围更相配合。《学耕》中,女知青在村妇的指导下干劲满满地耕犁,田埂上的乡亲们一边休息,一边为女知青加油,生动朴实的乡村耕作图景跃然纸上,既表现了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现实理念,又切合了当时毛主席夸赞“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主题。何绍教敏锐的艺术感觉赋予了他对景物生动描绘的能力,他把江浙一带山村的田野表现得生动、自然,波光粼粼的水面,绵延迭叠的翠峦以及淳朴热情的村民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
《学耕》局部
知青美术是当代中国美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它特指上世纪下半叶那些以“知识青年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成长经历”为题材所创作的各种美术作品,是特殊年代下艺术与政治、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时代造就的文艺风潮,知青美术在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不可跨越的重要阶段。《学耕》作为一件反映知青题材的油画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作者本人就是知青,而在于相比同时期其它的红色题材作品,它更加接近生活,更注重观察生活和反映生活,从而“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色彩,这在文革初期的作品中,非常难得。
《学耕》局部
“文革美术史是整个中国现代美术史非常特殊又重要的一页,知青美术又是文革美术中一个很特殊的一块,何绍教的《学耕》作品又是知青美术的一个代表,所以何绍教的作品实际上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作品。”经过半个世纪时间的冲刷,知青美术大部分代表作都毁坏了,真正保留下来的作品非常少,这件1972年创作并完整保存下来的《学耕》,其珍贵性、历史性和收藏价值均属独一无二。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嘉德官方微信
微信号:zhongguojiade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