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一视觉杂志 最受欢迎图文公号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视觉志
一个人傲娇到极致是什么样子?
维特根斯坦,可能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人选。

提起他,著名哲学家罗素总会想起他俩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
维特根斯坦:“老师,我是不是傻?”
罗素:“你说啥?”
维特根斯坦:“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是傻,就去当飞行员;我要是不傻,就去当哲学家。”
罗素:“……你是不是傻?”
一
维特根斯坦的傲娇是与生俱来的。
1889年,他出生在奥地利当地的一个显赫家庭。他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上面有三个姐姐和四个哥哥。

因为家境富裕,他在年轻时曾资助过一些有潜力的音乐家,不少被他资助的人都写感谢信给他,起初他还会认真阅读,看得多了就逐渐感到厌烦,再后来就直接把信原路退回,理由是:他觉得那些信写得谄媚、下作,甚至毫无廉耻。
他最初的梦想,是跟着一个叫玻尔兹曼的大牛学物理。然而,那个大牛没多久就自杀了。
于是他只能换一个梦想——学机械,毕竟他十岁时就用木头和金属做了一台缝纫机,不是模型,是真的缝纫机。
九岁时的维特根斯坦,标准的小正太
在柏林学了三个学期的机械工程以后,他在19岁那年前往英国曼彻斯特。恰逢当时莱特兄弟正在研究造飞机,他就对飞机产生了兴趣,又从机械工程跳到了航空学。
在研究飞机制造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数学。
按理说,数学这门学科够他研究一辈子了,然而这货就是个开了挂的张无忌,很快就把数学研究到了最高深的境界,触碰到了哲学和逻辑学。
22岁那年,他看了两本与这方面有关的数学著作,觉得写得不错,就返回德国,去拜访其中一本书的作者——弗雷格,与他探讨数学和逻辑的关系。
弗雷格和他进行了一番交谈后,发现这孩子骨骼清奇,是个搞哲学的料,就把他引荐给在剑桥大学任教的罗素。

罗素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那段对话。
罗素当时并没有轰他走,而是让他先把自己对哲学的认知写下来,几天后,维特根斯坦将写好的两页纸交给他看。
罗素刚看了几行就说:“别想飞行员这事了,你丫就是为哲学而生的!”
从此,世间少了一个飞行员,多了一个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开始对哲学文献进行系统化阅读,但是没看多久就不想看了。
罗素:“小维,最近看书看得如何?”
维特根斯坦:“写这些书的人是不是傻,这种观点都有人信?”
罗素:“……”
千万不要以为他在卖弄,他是真的参透了这些文献的精髓,然后发现这些观点一文不值。
如果当时的哲学界有条鄙视链的话,维特根斯坦一定是站在最顶端的那个。
罗素:“以后你可以不用再看书了,自己参悟吧。”
这哥们升级太快了。
二
1913年,维特根斯坦的父亲病逝,作为继承人,他接受了父亲的巨额遗产,这笔遗产让还在剑桥学习的他成为欧洲首富之一,那年他24岁。
24岁就成为首富,他连投胎都比别人技高一筹。
不幸的是——他对机械感兴趣,对数学感兴趣,对哲学感兴趣,唯独对钱不感兴趣。
万贯家产对他没有任何诱惑力,研究哲学才能让他兴奋起来。
那年冬天,他跑到冰天雪地的挪威,一个人躲在屋里写起了《逻辑笔记》。写好后,他让他的导师摩尔从英国过来给他捎回去,当做他的毕业论文。
维特根斯坦在挪威的住处
你没看错,让他的导师,与罗素齐名的摩尔亲自过来给他捎回去。
重要的是,摩尔还真的照办了。
更重要的是,摩尔还把他的《逻辑笔记》一字不落地抄录下来。
摩尔把这份手抄版的《逻辑笔记》向校方推荐做维特根斯坦的毕业论文,被校方直接回绝了:“你们家拿笔记当论文?”

摩尔
他把结果告诉了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非常生气,给他写了一封回信:
“如果我不值得你们开这个先例,那我下地狱;如果我值得,但你们没做,那你们下地狱。”
意思就是:请你赶紧下地狱,谢谢。
后来这事就不了了之,维特根斯坦没拿到本科学位,和摩尔也有了隔阂。
1914年,一战爆发,维特根斯坦报名参军,理由是:他想牺牲在战场。好好的大学不上,却非要上战场,傲娇的人生,常人实在难以理解。
然而他不但没能如愿战死,还多次在战场立功。
大概,连老天也不想让这个桀骜不驯的天才早早领盒饭吧!
既然牺牲不了,那就做一点微小的工作。他利用战场上的闲暇时间,写出了《逻辑哲学论》的初稿并寄往出版社,但被出版社拒绝出版。
几个月后,他被意大利军队俘虏,据说在被俘时,他正骑在大炮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哥几个,我吹得怎么样?”
“你能不能尊重一下我们?我们是敌人,很残暴的!”
这还不算什么,在战俘营他也没闲着,完成了对《逻辑哲学论》初稿的修改,并在好基友凯恩斯的协助下,将修改稿从战俘营寄出送到罗素手中。
罗素看到这部作品后,奉为惊世之作,并找了一家出版社请求出版此书。出版社提出的要求是:只有罗素亲自作序才会出版。于是他就为自己学生的著作认真写了一篇长序。
这本书在今天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有当时最负盛名的哲学大咖作序,更为此书增色不少。
但维特根斯坦并不这么认为,他在日后读完这篇序时说道:“罗素根本就没看懂我的作品!”
罗素是谁?一位人生经验丰富的长者。听到这话也只能苦笑一声:“你还真是傲娇界的一朵奇葩啊!”
三
1919年,获释后的维特根斯坦回到了家乡维也纳。在那里,他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全部财产,去一个小学支教。
他把钱留给了家人,自己一个人跑到乡下开始了数学老师的生涯。
虽然这个决定很伟大,但事实证明,他并不是一个好老师——他打过学生,还被家长告到了教育局。
郁闷的他给罗素写信倾诉:这届学生不行。
不过他后来还是有点悔悟……在20年之后。甚至还跑到当时教书的地方找当事人道歉。
“你好,20年前我打过你,现在我感到很后悔,特地来向你道歉,请你原谅。”
“你谁啊?”
小学老师没干成,他又跑到修道院给人割草,并利用闲暇时间给二姐设计并建造了一栋房子。
这栋房子到今天还留着,已被用作保加利亚大使馆。
所以,这个数学老师到底是建筑师还是哲学家?
四
1929年,在阔别主流学术界10年以后,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那年他40岁。
他之所以回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叫拉姆齐的数学家在他教书期间前去拜访,并向他提出了自己关于《逻辑哲学论》中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让他第一次开始质疑自己原本的观点。
“嘿!看来我的观点还有漏洞,我得再回去研究研究。”
去火车站接他的是好基友凯恩斯,凯恩斯在给妻子的信中是这样描述的:上帝来了。

凯恩斯
“上帝”决定要去剑桥教书。
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是,他连本科学位都没有。
最后罗素想了一个清新脱俗的解决方法——让他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直接拿博士学位。
维特根斯坦的答辩论文,就是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
主持答辩的导师,一个是罗素,一个是摩尔,就是在他口中该下地狱的那位。
答辩并不是那么顺利,两位导师就著作中的问题和他展开了激烈争论,然而最后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答辩只能以没有达成共识而结束。
然而在结束后,维特根斯坦走过去拍了拍两位导师的肩膀,用安慰的口吻说:“别在意,我早就知道你们永远不会懂。”
不愧是站在鄙视链最顶端的男人。
尽管如此,他还是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摩尔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个天才,虽然我看不懂他的论文,但我能看出他是个天才。
虽然你让我很不爽,但我绝对认可你的能力。摩尔的评价完美诠释了做学问最该具备的宝贵品质。
带着“上帝”和“天才”的光环,维特根斯坦开始在剑桥大学授课,并在10年后接替退休的摩尔成为哲学教授。
在剑桥的日子同样充满了傲娇的气息。他最欣赏两个人,一个是刚才提到的拉姆齐,另一个是图灵。拉姆齐的异议让这个傲娇男第一次做出了修正自己观点这样的举动;图灵经常去听他的“数学基础”课,并多次与他在课堂上辩论,后来图灵不去了,他索性就不再上这门课了。
他不是太高傲,他只是缺少真正的对手。
维特根斯坦和图灵
在剑桥期间,他完成了《哲学评论》和《哲学语法》两部哲学著作。
二战爆发后,他这个研究哲学的教授又不甘寂寞,跑到一家医院当研究员,涉足医学领域。
1947年,58岁的他从剑桥辞职,一边完成自己的另一部著作《哲学研究》,一边在多地辗转交流学术,直到1951年病逝。
弥留之际,他对身边的朋友说了最后一句话: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
五
的确,维特根斯坦的人生足够精彩,真实而不做作。从他决定放弃巨额遗产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用自己的天赋和才学给这个世界增添一抹不同的色彩。
罗素对他的评价是:他是最完美的传统意义上的天才,热情、深刻、激烈、专横。
他欣赏比他强的人,没有对手也会感到孤独。
他从来不为别人而活,对自己想做的事毫不犹豫。
傲娇也罢,自负也罢,如果可以不为世俗所干扰,活出自己该有的方式,又何尝不是一种潇洒?
傲娇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视觉志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