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它并不存在
它存在于另一次元
Wes Anderson将他的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选择在2014年2月6日的柏林电影节上首映,如果我们把这视为这家虚拟于电影中的酒店的开张日子的话,现在已经有三年时间了。
在这三年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家酒店不但没有因为电影的下画变得落寞被埋没进记忆深处,反而在虚拟世界里越来越多人流传,甚至它还化为现实了。
这已经是Wes的第8部影片,也是他最近的一部作品,尽管在当年的奥斯卡评奖上,它落选了最佳影片,给了一镜到底的《鸟人》。获得了最佳配乐、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化妆与发型设计等技术提名奖。
本文的梳理,则是一次对《布达佩斯大饭店》在其后电影时代的开发,作一次梳理。也提供给未来的电影IP开发者做一个概念参考和索引。
▲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Film. Directed by Wes Anderson : 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2014.、 License: All Rights Reserved
揭开这个神秘美学的钥匙
但影片里出现的道具,便有如此之多
▼
一切的细节魔鬼存在于物件之中
钥 匙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个制服上的瓷片吊坠说起吧!罗南饰演的糕点店女孩Agatha,胸前的这个吊坠在影片中只扫过零点几秒。
但导演是找来德国百年老店Meissen的匠人Heidemarie Klinger,作为道具的一个环节,特别打造的。过程中还返工20次,才能不断逼近导演想要的感觉。
让这位德国瓷艺家绘画了二十多次的,是基于这个钥匙形象想象出来的,因为不能直接照抄实物,而导演又要求能传达出百年前的那种物件该有的感觉,实在煞费思量。
Wes虚构的这个酒店业神秘组织“Crossed Keys”,以双钥匙相错,灵感正是来自于一个法国酒店服务组织Les Clefs d’Or(法语:金钥匙)。
在一战后和二战前之间的1920年代神秘出现,之前只在法国内部流传,直至1950年代后才加入其它国家的会员逐渐发展为全球酒店业的“金钥匙”组织。与其它评审酒店的星级标准不一样的是,这个组织是来自酒店的服务员里其中的一个工种的联盟,那就是Concierges。这个词,在中文世界里,无论是翻译成“门房”、“接待员”或“看门人”都完全了无意味。好久之后,中国的酒店想到了一词“礼宾部”,那也是个部门,不是指到人。
在电影里,拉尔夫·费因斯所扮演的Gustave就是这样的一位超强Concierge。他解决一切问题,能为酒店住客完成一切要求。全因为,他的衣襟上,一左一右就有这个Crossed Keys徽章。
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过都不会被人忘却。
——茨威格 《心灵的焦灼》
纳粹军官也得敬之三分。这里面又存在着一种欧洲大陆的礼仪俗成的东西,即使在大战来临前乌云密布的岁月,有些“江湖”规矩也是能被尊崇的。而Gustave之所以能深谙其中之道,莫过于他是一位有着“具有文化专长的酒店从业者 cultural expertise”,这样的人才足够Concierge具备能力。这也是Lobby Boy所仰慕的、在回忆式的叙述里所叹服的一切。
每一种新的认识都可以使年轻人精神振奋,
只要一旦受到某种感情的鼓舞,
他就可以从中取之不尽,这正是青春的意义。
——茨威格 《心灵的焦灼》
这张被挖掘的照片,是1909年的戛纳,当地的一些高级酒店的Concierges在一起聚会,有些人的衣领已经别上了双钥匙徽章,但这个组织并没有真正成立。这里能看到Gustave的形象影子,也许正是这种零散状态,成就了电影中的神秘感。
如今的“金钥匙”已经是行业的标杆。全球的国家地区都纷纷加入了。其中,日本这个很不错,中间是富士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中国的会员徽章是怎样的,反正我看到的时候觉得是假的……
为何酒店礼宾部的吉祥物是马踏飞燕?
还是看看《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顺眼,有海报设计师以Gustave的形象作了海报,其中那两个双金钥匙赫然在目。
与电影里的形象也真的是神似。而Wes把所有的“旧欧洲”的情感倾注于古斯塔夫先生身上,其实也是倾注于他眼中的茨威格先生,作为他致敬的对象,也引用了作者的情感之笔“我生平第一次觉得我是一个施惠于人的人,给人帮助的人;而现在我发现,别人是如何看待我们这种关系的,或者不如说,别人不了解全部内在的联系,从外表上,不可避免的一定会如何看待这种关系的。”这些原作的话,借Lobby Boy的讲述,从容带出,这情感的背后,远远超越了“金钥匙”服务的礼宾意义。
the Society of the Crossed Keys
作为小说
Wes为茨威格的小说亲自挑选,由Pushkin Press出版社出版的这本《The Society of the Crossed Keys》。这个是特别版,就在电影上映期上市,可见是一个联盟伙伴支持计划。“the Crossed Keys”来自Wes电影里的酒店服务组织。
Wes说,他在拍摄影片的六七年前的时候才开始看茨威格——什么鬼,很多人都是看了电影才知道这位大作家的好吗?

Wes读的第一本茨威格的小说(也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是——《Beware of Pity》(心灵的焦灼),然后他又从其他的几部小说里“偷”了很多灵感,组成了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剧本写作。从小说到影片,由从电影回到图书,茨威格的作品会因为这部影片的热映,又让这位曾经被德国迫害,在英国被刻意埋没的作家,在百年后竟又有了重新的阅读热潮。
Pushkin Press还同时出版很多茨威格其他的小说。每一本都好看得很可以。
Orient Express 东方快车
最早的东方快车列车叫Express d'Orient,是从巴黎贯通到伊斯坦布尔豪华列车服务。1883年开始运营,一战中停止,到了二战前的1930年代,在此期间,是东方快车的鼎盛期,列车以卧车、餐车组成,以舒适及豪华的服务享负盛名;成为各国皇室、贵族、外交家、商人穿梭欧洲东西的最佳体验。
今天,东方快车依然在运转,你可以从巴黎东站出发,到布达佩斯。
“我热爱一切火车电影。”把一辆装修华丽,有着东方列车感觉的列车行驶于雪原中。这辆列车里依然是传统的欧洲旧世界,电影在这里安排了纳粹军人的进入,预示着旧世界的梦,就要被战争击破。
Wes在拍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时,还打造了一个可以跑起来的玩具小火车 ,“我喜欢在这些小房间里展开情节叙述,这样整个故事都在窗外风景中跨越千山万水。 它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动量层。 《跨越大吉岭》是我第一部完整的火车电影。 最近,在威尼斯Simplon-Orient-Express上旅行,我真的感觉到我的记忆又回来了。”
对于“东方列车”的爱好者来说,在这列车上度过一夜,从欧洲大陆西部到达东部,其中的所有时间穿越的感觉,依然是很重要的一个体验之旅,而Wes将轰隆隆的机械感车厢开始切入进这个冰冷的记忆,再带入到温暖如家的酒店里,这正是Wes所强调的旅行美学和远方记忆。
Art Deco 奢华酒店
这个登山缆车的一出场,就让整部片子充满了“萌”太奇的色彩,奇妙之旅由此展开。而这个登山缆车的原型则来自布达佩斯城堡的登山缆车。这也许是真正从现实的布达佩斯中找到的现实世界。
更多的现场场景,取自德国小镇G?rlitz和捷克的Spa小镇Karlovy Vary(卡罗维发利),而影片中虚构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也有一个基本的外形参照,那就是位于卡罗维发利的Grandhotel Pupp(普普大饭店)。
这个普普大饭店的粉红色外观与影片里的虚构建筑,相似度达八成。
真实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只有这么大,影迷们别心碎。
普普大饭店的内部是这样的,Wes只在某些细节上参考了这里。更多地,他从德国小镇G?rlitz里的一个商场里找到了新装饰艺术风潮里的灵感——因为他描述的是一个已经踏入1930年代的现代化的酒店,不是普普大饭店这种陈旧的洛可可风。
虽然色调与普普大饭店的内部色彩很接近,但Wes参照的是下面的所在。
正是这家kaufhaus G?rlitz,是小镇里唯一幸存于战后的老商场。可以看出,空中的廊桥和那些Art Deco风格都极为神似。
从电影的画面来看,即便是灵感要参照,但Wes基本是重新制作了新的场景。
所以记得了,要探访电影的现实世界。要去的不是布达佩斯,而是这里,老的欧洲在这里才能找到了。
Prettier Cafe 坎普级咖啡
从上面的空间打造和细节玩味可以看出,导演Wes对于空间的执着已经超越了世间的大多数导演,直至电影播映一年后,当Prada艺术中心下面的咖啡餐厅Bar Luce在2015年年中开张的时候,我们也许才能明白导演下的棋有多大。
Wes将这个酒吧描述为写电影的完美场所,这是非常带感的地方,因为这个酒吧就好像是一个可以与《布达佩斯大酒店》大堂相媲美的现场。比别人更“prettier”更漂亮一点,达到坎普的精神,这便是Wes的设计精髓。
这家有着Wes电影布景般的空间营造,简直是能把人直接带进片场,不仅是银幕,不仅是VR,直接是可触感的。
Wes所热爱的明快粉色系,加上斑斓的水磨石地板。
以下是一串虐心图。
瞬间在全球范围内占据各种Ins和Printest平台的Bar Luce,它甚至比Prada的艺术基金会的展览更夺眼球。正所谓,家有一Wes咖啡馆,如有一宝。
我们在Ins上留意了一张照片,撕开的糖包,也被人动情拍下并上传。喜欢这种色调和氛围的人,那种“心灵最隐秘的乐趣”可见一斑。
Mendl's 糕点
▲ 咖啡馆里的糕点登场
有如是Vermeer(维梅尔)油画里的质感的剧照。女孩Agatha在做她的花魁巧克力点心(Courtesan au Chocolat Pastries)。这个作为电影中的一个重要道具出现的糕点,却好像是如何开创了一个糕点品牌的示范。
Mendl's有VI设计系统,有自己的强势产品——花冠。
完全仿效1930年代的糕点店的一切。
导演亲自示范如何送外卖。
外卖车,也是推进剧情的重要的道具。由于世间有着大量的车模车迷爱好者,所以这个Mendl's的外卖车,也自然有着衍生品的价值。而浪漫派,把Agatha送外卖做成唯美Gif,自行车迷会爱死了。
而关于这部电影的一切视觉元素,都在这本书里面了。

Stefan Zweig's Mood
茨威格的心灵
《布达佩斯大饭店》全片使用高速运转,有如是追打剧情为主的动画电影的速率,Wes自从《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就已经成熟驾驭着这种速度。
“不过,使我更加惊讶的却是我自己的生活似乎也在同时以飞奔的速度流逝:在这短短几小时里,我都作出了多少决定啊!平时具有细微的千差万别的各种感觉,总是在游移的愿望、朦胧的意图和最终的实施之间漂浮摇摆。心灵最隐秘的乐趣在于先忐忑不安玩弄种种决心,然后再以行动来使这些决心付诸现实。”
这句来自《心灵的焦灼》里的一句,就仿佛是大作家茨威格对当代的大导演Wes的一段灵感之笔,试想,同样有着敏感的内心、有着隐秘但坚决的乐趣的Wes,会因为这样的文字,产生多大的信仰之力!
茨威格在《心灵的焦灼》中写到:“一个人的心灵总是随时由千奇百怪的偶然事件决定,恰恰是最微不足道的外在因素往往会增强或削弱我们的勇气。” 电影中跌荡如侦探片的剧情,再加上多次让人意料不到的场面,最终让人叹息,所有的得来,全因为勇气使然。
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
致敬在最后,影片中,Wes把对茨威格的致敬,在片末以全屏黑幕加字幕的形式展现——本片基于茨威格的小说而创作。
而Wes在打造这部影片中,还入戏甚深,他为只出现一瞬间的报纸道具制作了一张真的报纸,他以角色代入的方式亲自撰写了这里面的故事,都是可以读的。
影片中的情感——那些细腻缠绵的情感,最细微的、有敏锐的察觉,显然都从茨威格的小说风格中学来。比如茨威格会写:“然而耳朵听来,书里看来的一切只能轻飘无力地从一个人身边一掠而过。人的心灵只能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懂得感情的本质。”
也许正是有着影片的引入,我们如今从头细看再看茨威格的文笔,是不是能为我们找到一把打开心灵焦灼的钥匙?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语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 茨威格家族的祖屋
“因为一个阅世不深的年轻人对真正的人生知之甚少,自己的经历又极为有限,他几乎总是根据别人所讲、自己所读的东西来想象世界、塑造世界。在自己有些阅历之前,他必然按照别人描摹的图像和样本来梦想。”茨威格是一个旅行家,他早年行走于欧洲,又因为纳粹迫害,被迫离开欧洲,前往“未来之国”巴西,最后客死异国。
▲ 茨威格与他的哥哥Alfred Zweig,Stefan死于1942年,享年60岁,他哥哥则一直活到1977年,98岁
?
Stefan Zweig 斯蒂芬·茨威格
1881一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主要作品有《三大师传》《象棋的放事》《昨日的世界》等。青年时代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鼓吹欧洲的统一。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是不是想,马上再看一次这部影片?
如果你有新的发现,也不妨和我们分享。
感谢今日作者_文化力研究所
ID_culturalpower
撰文_发现者狐狸
良品推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