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情提要#
直觉来说,艺术批评专注于“群展”和艺术圈中“策展人”权力上涨的时间重合,然而,艺术家的“个展”到底要呈现什么?是不是要变得像新品发布会?个展需不需要一个策展人?都是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对于“个展”(Solo Exhibition)的种种问题,也许从展览史的角度来看“个展”能够有一些答案。
Notes Towards
a History of the
Solo Exhibition 01
by Jo?o Ribas
展览的历史修正了传统的艺术史的方法论——包括体裁的分类、风格或时期——通过直接参与体验透视学和展览制作的认知维度。然而,这一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初浮现,在某种意义上,是被压抑( repressed)的艺术史(Mary Anne Staniszewski, 例如,writes of the ‘history of the exhibition as culturally repressed’. M.A. Staniszewski, The Power of Display: A History of Exhibition Installations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1, p.xxi)。
但在展览和策展的历史中也有一种压抑,即围绕单一的展览类型——“范式转变”的群展进行。从1980年代初以来基于策展实践和展览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可以看出,人们明显吝于关注个展(Exceptions include the discussion of solo exhibitions by William Blake (1809) and Joshua Reynolds (1813) in issue 14 of Tate Papers (Autumn 2010), as well as Robert Jensen’s study of the retrospective in late-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in Marketing Modernism in Fin-de-Siècle Europ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与群展或是双年展相比,个展作为一种展览类型被人忽视。似乎没有全面的实证历史将个展作为重要的样本展览来梳理——有人曾以“个人秀”来形容个展——个展也没有成为展览史的核心。此形式的存在,在一方面似乎完全被压缩至传记和艺术史写作中,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则专注于其他展览形式。
关于个展的策展讨论,2010年Rob Bowman在《展览家》(The Exhibitionist)的文章表示,与群展或双年展相比,个展听起来“简单直接且充满演说性”,艺术家以个人形式发声,不需要居中转介的策展元文(curatorial meta-text )……,从专业观点上看,一个组织者或策展人对个展的接受程度有多大?(Rob Bowman, ‘First Person Singular’, The Exhibitionist, no.1, 2010, pp.35—38)对于似乎是晦涩难懂策展活动的特别呈现,重现了一种观点,即明确肯定了某些战后时期策展人士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点是,评估如此策展劳动是怎么成为此类展览的核心是诸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高级策展人Lynne Cooke和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长Beatrix Ruf的工作重点)。
如此一来,”个展“的历史意义贬值,同时,策展工作大多集中于专题展览,其中许多展览定义了艺术家的实践核心。“个展”这一形式普遍存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当代艺术机构中,但人们对个展的态度仍非常轻率,尽管“个展”在展览制作规范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 Jo?o Ribas / 来源 Afterall,详情请“阅读原文” / 校对 韩雯
|
选择,重思“个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