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和作品
雍和,1956年生于上海,一个看上去憨厚、为人谦祥的摄影家,原《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却在多少年的图文中“暗藏杀机”,直击了中国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曾获1984年《中国摄影》杂志年赛金奖、1993年《大众摄影》年赛纪录类金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年度摄影人物,2008年12月,雍和多幅照片被选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摄影大展”,并获得这个影展的大奖。他是一个以摄影为己任的人,他的名字与上海紧密相连,30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不间断地对中国最复杂、最活跃、最奇怪、最具国际特征的城市进行影像记录和文字描述,这瞬间构筑的城市就是雍和的上海。
雍和作品
雍和的快门始终与上海城市发展的脉搏一起按动——80年代初中断20多年的黄金饰品市场重新开放后人们争相排队购买的场面,90年代初摇滚乐演唱会第一次出现在上海的情景、“海龟”回国高潮、股民激增、交谊舞热、“大哥大”出现,1998年克林顿来访时老百姓在机场外围观场景,21世纪初的卡拉OK热,自90年代末开始至今跟踪拍摄的拆迁户生存状态的照片,“三鹿”奶粉问题等等,这不仅仅是上海的成长记录,更是通过上海这一窗口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时代变化所做的详细存档。如果我们按照时间的脉络翻看雍和的照片,基本能够系统和感性地了解近30年来中国都市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不是事后的怀旧,而是现场直播,能够带我们回到那些我们都经历过但未曾留意过的瞬间。尤其是在图像的背后,他还通过敏锐的观察,借助一两句话的文字说明,将社会意义的深度推向了很少有人达到的高度!
雍和作品
雍和17岁到上海崇名岛“前进农场”下乡务农,几百个人的连队,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要24小时在一起,社会关系和生活背景一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一个从小在暖房里成长的,原来什么也没见过更没干过的雍和来说,农场的艰苦生活并没有让他畏惧,相反在农场那段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雍和吃苦耐劳的毅力,让他明白了不可能完成的事也可以变成可能,同时也让雍和学会了如何和陌生人相处,这些经历让他拥有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所必须具备的敏锐观察社会的目光。
所以到了拿起照相机的那一刻,到了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他渴望凝固住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记得那些经典的画面中有上海百姓涌动在南京西路工艺品商店门口、渴望拥有一枚戒指、一条项链的情景,也有上海外滩18号卡地亚旗舰店开幕酒会上,富家女子表情上的自命不凡。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沿革中,一切都显得那么杂乱无章,而一切却又又被雍和的图文微妙地平衡着。在人们生活的空气中,孤独冷漠这个元素的比例越来越大;生命的节奏被人为地加快,奔波劳累之余;人们需要沟通就像需要阳光和水一样,都市正悄悄地淹埋人类的天性和个性。人们已变得不那么易于激动和满足,所有的欲望都已泛起,人们最终会迷失在这个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而当在看了雍和为我们呈现的都市影像和锋芒所向却带有幽默感的文字后,也许可以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寄,同时我们也可以更深刻的了解都市这个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现实空间。
雍和作品
雍和说:“拍新闻照片要有干劲,要有敏锐性,还要对这个城市有感情,有感情才会有持续的热情和动力。我一直坚持拍到现在,至少是对这个城市有感情在。你记录它,不论是用赞赏还是批判的眼光都可以。其实干新闻的人要保有怀疑的眼光、批判的眼光,这样才能看到一些实质性的事物,表象背后的东西。现在社会上的表面文章太多了。”上海摄影家陈海汶说:“每一次看雍和的片子,都觉得是在读一本社会学方面的书,他的每一张片子都能展开一个故事、展现一个社会,我想象我要是离开地球一年,但我只要读懂雍和的片子,我照样可以了解这个社会发展的脉络。”
但是对于今天人们给予的“雍和已经无法避免地成为上海一座摄影的里程碑”、“雍和是上海最优秀的摄影者”这样的说法,雍和自己并不认同。他认为说这话的人还是不了解大变革中的上海之丰富。虽说哪个人比他做得更强他不了解,但在上海搞摄影,“达到一个高度完全是有可能的。‘里程碑’也许不在我们这个圈子里;也许这不是一个人,是几个人。”对各种各样的荣誉,雍和认为一切都是过眼烟云。但是对于现实的批判,他依旧愤世嫉俗。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并不显山露水的人,会随时亮出其锋利的图文之剑!
关于专栏“上海摄影人”
作者自述: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接触了不少上海摄影人,他们在上海摄影界或纵横开拓,或默默耕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为他们写过一些或长或短的文字。这个专栏主要以目前依旧活跃的摄影人为主,兼及老一代的上海摄影名家,结合人与作品,为上海摄影的明天留下一些空谷回音而已!
阅读往期内容:
关于作者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摄影专业硕士生导师。已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以及画册100多本,发表摄影文章数十万字。曾获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论文章二等奖。
本周推送目录
周一 :
【瑞象视点】图像经验史 | 马克·吕布:东方想象的视觉搬运工
【瑞象视点】上海摄影人 | 雍和
周三:
连载 |《世界摄影艺术史》连载(四)
荐书 | 《发明歇斯底里症:沙可和萨伯特医院的摄影图像学》
周五:
专题 | 日本摄影论选译-眼之隐喻(下)
访谈 | 沈宸:艺术家与策展人的角色互换
* 更多内容,请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链接转至瑞象馆官网阅读。
(本文著作权属于原作者和【瑞象馆】所有,或经原作者授权【瑞象馆】使用。本文允许引用、转载,但使用时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文章来自瑞象视点www.rayartcenter.org)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