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参观过上海双年展的观众,肯定对大厅的那两台拉扯的叉车印象深刻。不出乎意料地,这件名为《那么远》的作品出自于艺术家组合孙原&彭禹,他们将三对抽真空的水缸由叉车吊起悬挂在空中,但一旦漏气,水缸将会摔落,因此间接创造出了紧张的气氛。分别出生于1972年与1974年的孙原与彭禹擅长挑起物质本性的矛盾,以强烈的视觉效果与充满现场感的情境提出许多当代艺术课题,引人深思。
《那么远》, 2016年
同样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专攻油画绘画的两人,却屡屡以不同媒介与表现手法来挑战主流艺术。在2003年之前,孙原&彭禹的作品在感官上给观众带来直接而强烈的刺激。这一时期他们选用的创作材料多为骨灰、动物标本、婴儿尸体、人体脂肪等,这些材料都过分落于实相,以一种冷酷又激进的手法展示死去的动物和人的遗体。他们的作品像一把锋利的剑,戳开了一道血淋淋的伤口,直达观者内心,作品同时也混杂着欲望的冲动,表现形式颠覆传统。
《Honey》, 1999年, 孙原&彭禹将胎儿冻在巨大的冰块中,冰床上的老人脸、婴儿与坟墓和子宫的象征若即若离,巨大的反差形成敏锐的刺激。
《连体》, 2000年, 则包括一个连体婴儿的标本和200CC艺术家本人的血, 图片来源:artspy
《文明柱》, 2001年, 一个四米高的“古典型”圆柱是由手术中取出的人体脂肪与蜡混合制作成。图片来源:cul.qq.com
《犬勿进》, 2003年, 图片来源:荔空间li_space
2003年所创作的《犬勿进》呈现四对斗犬面对面被拴在跑步机上,斗犬天性好斗,彼此相见就会扑向对方。在这里冲突一触即发,又始终可望不可及,它们就这么徒劳地挣扎,直到精疲力尽。展厅充斥着跑步机飞速旋转的响声与观众惊讶、紧张的惊呼声。艺术家用戏剧化的手法影射充满厮杀搏斗、崇尚金钱利益至上的当代社会,让观看的同时反观自身处境。
近些年他们的艺术创作则开始转变,无论是创作媒介还是创作材料上都跨越了边界,在他们创造的场景中实现所关注的议题。对比以往作品,表面上这些作品更温和了,没有了刺激感官的尸体标本,没有了噪音和视觉冲击力,他们更注重作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在精神内核的冲击上超越了他们早期的艺术创作。
《老人院》, 2007年, 图片来源:art.ifeng.com
《老人院》体现了衰老与行将瓦解的权力。在作品中,十三位世界不同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精神“领袖”坐在机动轮椅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偶尔像游乐园里的碰碰车一样撞在一起。
《天使》, 2008年
《天使》最初于2008年在伦敦萨奇画廊展出了和真人一样大小的雕塑作品。“天使”面朝下,肌肉塌陷、五官被岁月侵蚀、白色毛发松散蓬乱、柔软的长袍搭在膝盖上,让他细长的双腿准确无误地透视出来。白袍上丰富的肌理与他的翅膀形成了强烈对比。
《自由》, 2009年, 图片来源:综合资讯网
孙原和彭禹的《自由》创造出了令人震惊和痴迷的视觉效果。这件装置作品把时间与空间、抽象与再现、景观与构成这些不同的元素整合在一起,通过改变整个展出空间的结构,使观众只能透过金属墙壁上开出的透视窗来体验。观众能够看见一条黑色橡胶水龙头悬挂于封闭的空间内,与水泵相连,并由电子计时器来控制开关。水泵所输出的强大压力使水龙头喷射出高压水柱,造成黑色水喉在空间里剧烈地摇摆和抽搐,与地面和墙壁发生激烈的碰撞与拍打,显示它强大却不受约束的不稳定力量。喷射出的强大水流在与金属墙面碰撞时制造出巨大的撞击声,更加强化了作品对于观众心理上的威慑作用。在经过压力的推挤后,水这种看似柔和的物质转化成了象征权利欲望的怪兽,而看似狂乱的作品之后,是由严密的计算与控制所构成的。艺术家也借此表达自由的概念和维度,使得这件装置既简单又深刻。
《香港攻略》, 2009年,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网
在《香港攻略》中,孙原和彭禹也将目光转移到这个贫富悬殊与多种族聚集而成的社会上。他们请菲佣把自己工作场所中自己最喜欢的场景拍下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照片中必须包括与照相机同时发放的玩具手雷;二是必须允许艺术家拍摄实施者的背影以证明摄影人身份。参与此项目的菲佣有一百多人,在他们摆放玩具手雷并拍摄照片的时刻,也是他们艺术创作的过程,他们凭着自己的审美观创作了一系列室内静物图。手雷这一闯入者仿佛一枚定时炸弹,象征着贫困和不平等的力量。这些照片以及实施的过程完全摆脱了艺术家对于作品的控制,在香港展出时有观众质疑艺术家对他人空间的侵占、隐私泄露以及该计划可能成为恐怖分子效仿的方式等,而正是众多的矛盾使这个计划成为了现实。作为艺术家和积极的活动分子,孙原和彭禹鼓励观众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并思考周遭世界。
《当看不再是一个选择》, 2013年
同样指向社会问题的作品《当看不再是一个选择》, 描述了一群蒙住双眼的年轻男子不停地拆解与组装AK-47步枪,仿佛警示着拥有自己不知或无法控制的力量的危险,而机械化的动作与人性缺失的对比更是耐人寻味。
《难自禁》, 2016年, 图片来源:目刻时光
于2016年11月开始在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展出的群展《故事新编》中,孙原和彭禹设计了一个由工业机械臂、特殊编程等组成的重型机器人,在透明的亚克力墙之中,经由编程来完成一套指定的动作,命名为《难自禁》。机器人被放置在一摊暗红色的黏性液体中,当感应器侦测到液体的面积超出一个预设范围时,机器手臂就会发狂般地将其铲回,并在地面和墙上留下点点的斑驳痕迹,令人联想到未来人工智慧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危机。但当机器手臂做出超出规范的小动作,如同有着自己的个性,在血淋淋的运行下又带股人性的精神。
“一个艺术家使用着资金和资源,必须要有明确的必要性。如果你的作品可以用一句话说完了,就不必要做出来。”
孙原&彭禹
《当看不再是一个选择》正在上海藝術門展出,欢迎莅临参观。
【迷阵】群展:高伟刚、萨卡琳·克鲁昂(Sakarin Krue-On)、李竞雄、MAP Office、娜布其、孙原&彭禹、王福瑞、谢南星和周洋明
展览日期|2016年11月12日至2017年1月7日
开放时间|每日,上午10:30时至晚上7时
地点|上海市江西中路181号1楼(近福州路)
地铁| 二号线与十号线 南京东路站(出站后步行10分钟)
【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
展览日期|2016年11月11日-2017年3月12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上午11:00时至晚上7时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关于孙原&彭禹
孙原于1972年生于北京,彭禹1974年生于黑龙江并随后移居北京,他们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主攻油画绘画。这两位杰出艺术家在中国90年代曲折的文化形势中走到一起,不追随当时的艺术主流而特立独行。他们以具有争议性的极端创作挑战着艺术界的道德标准。他们曾经赢得2001年中国当代艺术奖,并且代表中国参加了51届威尼斯双年展。他们使用的材料包括人体的脂肪,动物标本,甚至婴儿的尸体。他们的作品通常体现了对于生命与死亡,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的矛盾性的思考。
孙原和彭禹参与了众多国际双年展,包括:上海(2016)、莫斯科(2007)、利物浦(2006)、威尼斯(2005)、光州(2004)、里昂(2000);他们也参与了许多三年展,比如:广州(2002)和横滨(2001)。他们也参与纽约古根汉美术馆的群展《故事新编》(2016)。
参考资料:
- 吴承祖, "自由"
- 目刻时光, “从钓鱼岛到泥石流,他们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2016年11月21日
- 凤凰文化, “孙原彭禹&KUKA亮相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完爆开场”, 2016年11月09日
延伸阅读:
- 请关注我们以获得最新展览及艺博会动态 -
点击下方听取《迷阵》语音导览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