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普京剧?爵士摇摆
刘欣然第2出独角戏
京城最美男旦联袂台湾鬼才导演
《马伯司氏》新锐演绎 轰动台湾
2016.11.27 繁星戏剧村 年度封箱专场
致敬 2016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主演 刘欣然
京城 最美男旦
1978年生于北京,青年昆乾旦演员,师从马玉琪、滕莉、程荣等。
兼于程派韵味浓厚、梅派清丽婉转,被媒体誉为“姿才冠世之最美男旦”。
代表作:
关锦鹏导演昆曲 《怜香伴》
林兆华 导演话剧 《老舍五则》
刘亮延导演 独角戏 《曹七巧》
京剧. 《梅兰芳华》《穆桂英挂帅·捧印》
正乙祠 新观念京剧 《凤戏游龙》
COART艺术现场原创戏剧《大理国的驼男》
开心麻花 音乐剧 《爷们》
方旭导演 话剧《二马》
常演剧目:《锁麟囊》丶《春闺梦》丶《三击掌》丶《贺後骂殿》丶《六月雪》丶《女起解》丶《玉堂春》丶《碧玉簪》丶《梅妃》丶《汾河湾》丶《桑园会》丶《红鬃烈马》丶《朱痕记》等,昆曲《牡丹亭》丶《奇双会》等。
媒体赞誉
「立定决心放弃了人人称羡的公务员工作,投入古典戏曲怀抱的阳光大男孩,欣然起行!]—— CCTV 戏曲频道
「他漂亮、优雅、俊美、妩媚、雍容、华贵……所有用在他身上的形容词都是用来形容美丽 女子的。」—— 北京青年报
「张爱玲,其实与张爱玲无关。刘欣然的曹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
—— 三联生活周刊
「跨行表演,一切都为戏。当代最受瞩目的京剧男旦。」—— 台湾PAR表演艺术杂志
【本剧 观看导览】
I)“她”的精神深处《马伯司氏》人物特写
从犹豫、哀悼,到自恋、清醒
马伯司,林纾先生对莎士比亚经典剧《Macbeth》之翻译,现多用版本《马克白》、《麦克白》。马伯司的夫人,即马伯司氏,是戏剧舞台上的精典形象(费雯丽曾演出舞台版马伯司氏)。
古来对于故事主人公马伯司氏的评价皆为贪权之悍妇;亦或着重于三位女巫的刻画。本剧另辟思考蹊径,在剧本编创上,有意强化马伯司氏的梦游症乃至幻梦痴想环节,除再次挑战戏曲演员在角色复杂精神层面的表现与设计外,更有藉此机会重新思索道德压迫下的精神状态之企图。以期传达女性温柔力量的社会正向意义。
II)家书 - 梦游《马伯司氏》内容梗概
野心,人之妻,梦境
本剧由马伯司氏《家书》篇和《梦游》篇,两个经典片段组成。
第一场《家书》,马伯司氏接到来自马伯司将军的家书,言说路遇三名女巫预言其将取国王而代之,马伯司氏于是想起长久等待的种种,决定助君一臂之力撺掇王位。
第二场《梦游》,为弑君篡权事成之后,马伯司氏积劳成疾,受到良心的谴责,在其梦境中来到荒野森林,在失望无助中,她兀自扮成女巫,仿佛一切事端皆出自她手,她愿代替夫君牺牲赎罪。
【编剧/导演构想】
I)独角戏之编排由演员特长展开,刘欣然以唱功见长,又由於身形高挑,往往在寻觅对手配戏的环节遇到困难,因而更适合个人演出。2010年之前,刘欣然在舞台表演的经验上有限,习惯於传统保守的大乐队大舞台配置,虽已有演出大型制作主要角色的经验(如关锦鹏导演昆曲《怜相伴》),直到参与《曹七巧》後,透过多达40场次以上的经验,刘欣然的旦角表演才达到自由发挥丶与观众自在互动的状态。这样一个与演员逐步培养出来的合作默 契,构成了本案创想基础。
II)我们在新戏《马伯司氏》中,舞台为简,将以一像徵超自然力量的森林大树为主要视觉物件。服装上,考量过男旦表演在角色造型上「形式化」的需求,以及为延续创作团队摸索多年,在和服制作丶设计丶穿戴使用丶保存维护的一整套东洋美学的资源。本制作之舞台 效果焦点,将借镜服装现场快换的技术变化。
III)《马伯司氏》在选材上,具有跨文化翻译之目的。我们特意选择了1913年中文世界第一个《马伯司》的译文,即便林纾当年是译自於改写後的《莎士比亚故事集》,而非剧本。但已可见当年的译文中有许多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夹带有熟悉与陌生,也构建出一个时空并 置的事实,亦即跨文化的活动。我们希望藉由这一个情绪张力极大的《马伯司氏》,制造出一个「想像的传统」,藉由清末文人翻译文艺复兴欧陆文学所创造的「华夷共同体」之 「文言小说」语境,展开另一个「华洋和共同体」之「戏曲展演」语境。
【台湾首演 专业剧评】
「《马伯司氏》主角刘欣然男身女相,嫣然绰约,三十年代婉静庄娴又勾魂摄魄复古媚态,衬着无边际散体状爵士乐汪洋横肆,宛若意识流底窗棂边花布桌上独株瓶花,韶光里生成古往今来故事,全凭人说。」
「不论镜面反射的箔光或两只大面金扇的富丽堂皇,台上演员脱离叙事,不断反身自我,百年前《马克白》抵达中土被描述的情境,最终被作者抹去时空象限,只存台上当下──被创造的一个揉古入今,多元文化混搭,跨认同界线的形貌──李清照私人剧团感伤动作派一向用以书写的文学表演体。」 纪慧玲(资深艺评人) —— 转载自「表演艺术评台」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
「若即若离的爵士京剧音乐产生了新的境界,或许是真正属於二十一世纪的紧打慢唱吧!(爵士西皮宽摇板)——正乙派道教科仪中也有这种前场唱念跟後场伴奏“貌合神离”的奇妙段落,《马伯司氏》似乎发扬了这样的气韵,但在grooving转折处更为扣人心弦。
刘欣然自在游走於莎剧马伯司诸多角色之间,让民初翻译家林纾此番「题曲」,再次显得别出心裁(钱锺书指出,林纾虽然经常漏译丶误译,但其译作仍值得阅读)。剧中以巴哈音乐衬托戏曲表演,让我想到马友友和坂东玉三郎合作的《巴哈灵感》,如今这种搭配已逐渐脱离尝试与实验,而能更精准地体现剧中人的心理历程。夏康主题的变奏,与剧中人的歌舞汇集为一股凄绝力量,「泊泊然,绵绵然,无穷无尽,无止无歇」,带领观众走过诸般人生风景——马伯司氏在疯癫的疆界呐喊,藏身幕後的音乐设计者则向A.Berg 的 Wozzeck致敬。」—— 蔡振家(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
「刘亮延并不将重点放在京剧如何改编莎士比亚,也不是莎士比亚如何在地化;而是对於莎士比亚与马克白夫人(以及她在中国丶在台湾丶在清末民初丶在当今的各种分身)如何作为 「事件」(event)及其复杂性丶作为偶发也是对於历史性的深究,表达出更高的兴趣。刘欣然真假嗓的念白与京白变换,以唱腔搭配爵士丶弦乐丶歌剧丶钢琴编曲,在表演与观众接收 的每一刻,亦透过形式不断冲撞与辩证某种(被假定)稳定的京剧表演。对刘亮延来说,这种冲撞与辩证恰好才能精准地贴近每一种身体丶每一个文本丶每一场表演,次次迥异的状 态,而得以「还原」京剧被民族文化丶历史包袱丶美学程式层层包裹得密不透风的话语。也因次,我们可以看到刘亮延的马克白夫人不必然是那个充满野心丶被权力与欲望吞噬的将军夫人,而是一位绞尽脑汁只为如何能将马克白将军留在身边的情人。」——汪俊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文学系助理教授),转载自「表演艺术评论台」
「剧本与歌词的巧妙诗意,其中独特的语感仍然讨喜愉悦,尤以剧末的女巫调汤之歌甚有乐趣,观众在本剧中,参与了文本转译的过程,也在演员上下台聊天之间,牵扯进马克白夫人 的阴谋,其中跨文化的情调展现,以及人物幽微可叹之面相揭露,是为诠释此莎士比亚剧作的不同角度。」—— 陈元棠, 转载自「表演艺术评论台」
【主创人员简介】
台湾“鬼才”导演
? 编剧/导演 刘亮延
台湾当代诗人/编剧/剧场导演/策评人。
1979年生於台湾台东,客家人。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文学博士。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艺术学硕士,国立东 华大学英美语文系学士。
刘亮延自2006年创立剧团「李清照私人剧团感伤动作派」以来,已经推出包括《曹七巧》在内超过17部原创剧目,国内外演出场次已超过300场。近十年来,刘在创作实践上之内容与形式紧密涉入中国京剧丶日本歌舞伎,并在日本丶台湾与中国之间逐步 建立起风格鲜明的艺术社群网络,自发性策划推动了多项跨文化丶跨领域的多年期计画。刘曾获选奖助计画,包括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第一届青年创意人才计画(2004)丶云门舞集文教基金会第一届流浪者计画奖助(2005)丶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Council)「啓动文学」(AnimatingLiterature)(2007-2009)丶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筑梦计画奖助(2009) 丶亚洲文化协会(ACC)年度奖助(2011)丶日本西武基金会(Saison Foundation)三年期国际制作计画(2013-2015)。
{{flexible[0].text}}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