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持鞭子的赵川
民间戏剧团队“草台班”自2005年春开始,由作家和剧场导演赵川主持活动及创作,排演边缘但社会性极强的当代剧场作品。开创十多年,草台班在其特立独行的社会和艺术实践中,积累出自己独特的剧场观念和美学。10月15日,草台班的“第四次拉练巡演”来到了时代美术馆,带来了近几年最重要的作品《世界工厂》,和2016年创作的实验性作品《杂草》。
《杂草》现场
不设座位的《杂草》,分不清谁是演员谁是观众
观众戴上眼罩,浸没于声音中
在中国式围观中演绎
演出者贴近观众,互动表演
甚至跳出美术馆,不拘一格
时代美术馆特有的栅栏后的小房间,草台班将《杂草》中的一个情节关在这个房间里演绎。
// 剧目介绍 //
2016年的春天,世界依然如此不安,大地万物催生,其中也摇曳起这些杂色的草们——埋身于形形色色,从尘土和腐败中新生。《杂草》演出现场不设座位,演出者一个个从观众中现身,表演以肢体为主,也借助影像、独白、小丑、演唱和游戏等进行。演出者贴近观众,甚至借了围观者的举动与其互动,不拘一格地铺展戏剧。《杂草》从草台班成员新近的身体探讨发展而来,剧长70分钟,赵川导演。这部新作以鲁迅《野草》中生与死的惨烈语言为底色,在浸没式空间及中国式围观中演绎,探索剧场与日常边缘的非常表演,藉此尝试撩拨今天生存状况里的种种困境,激活身体/人的真正“在场”感知。
《世界工厂》现场
这个气质好像那个谁
对,就是他
科技新潮来临之际,工人的命运如何?
在表演者中,有一位真正的工人。他被一次《世界工厂》的演出感动,之后加入了这出戏的创作中。
草台班谢幕
// 剧目介绍 //
草台班集体创作的《世界工厂》,剧长80分钟。它以新颖的纪录剧场的形式,讲述世界工厂最早从欧洲出现,到目前在中国发展中的时间、空间和变迁;并同时,交织了一位年轻人参与这出戏的创作过程中,他个人的成长经验。《世界工厂》的灵感来自赵川2009年的英国曼切斯特之行——那是英国工业革命重镇之一,也是最早拥有“世界工厂”之名的城市。戏中十九世纪曼彻斯特的纺织业兴起,以及同时相伴随的革新思想和社会运动,为探讨当代中国的急速变化,提供了一个起点和映照。从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出发,至今,世界经历无数变革,今天人们在生产、消费和发展中,却仍延续着“世界工厂”的悲催历史。在一次次历史契机,和科技新潮的到来之际,工人们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年轻一代,又该如何面对这延续了两个世纪的艰难话题?该戏创作筹备长达4年,赵川不断地走访、对话,策划工作坊和研讨活动。它的内容,在2014年开始的集体创作和排演中又不断推进、积累。《世界工厂》已受邀在国内多个城市及戏剧节演出,也去过美国加州劳工节和斯坦福大学作交流。
《世界工厂》演后谈
草台班名为“拉练”的巡演,始于2009年,是成员们带了自己创作的戏,乘火车旅行、演出、做讲座或工作坊一整个月。草台班在2011年和2014年又分别举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拉练。前三次拉练前往了江、浙、粤、鲁、鄂、黔、川、陕、甘、宁、蒙、京、沪、渝等省和直辖市的15个城市,共做演出、讲座和工作坊等50场次左右,行程二万公里。拉练所到,使用的有图书馆报告厅、院校课堂、酒吧、咖啡馆、当代美术馆、民乐馆、社区中心、电影院、展示厅、空置楼层、帐篷剧场和正规剧院等,也在一些戏剧节上演出。进行这样的长途跋涉,草台班人希望自己的艺术、演剧,能跨出刻板的国家或市场主导模式,走出去接山川地气,在更广阔的民间天地里,书写自己的成长脉络和文化当代性。并且,在这样的行走中、在各类人群中,让创作与社会摩擦,催生新的抗力和美学。草台班的拉练以及所演的《小社会》和《世界工厂》等,不仅引发讨论,也在一些地方带动了当地民间剧场的发生和发展。
近 期 项 目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